茶旅新篇 | 《印象大红袍》:让茶香被更多人“看见”
一场演出“点亮”一座城。
有了《印象大红袍》,武夷山的吸引力更足。
“客人来武夷山,除了洽谈如何加深今后的合作,就是为看一场《印象大红袍》而来。”7月24日,武夷山隆沁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学锋告诉记者,这个暑期,许多客户都是一家子来武夷山游玩,行程里肯定有《印象大红袍》。
“7月1日以来,累计演出52场,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说。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不仅仅是‘演艺’,而且承载着武夷山厚重文化的时代印记,是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郑彬说,自2010年3月29日首演以来,《印象大红袍》如同一杯陈年好茶,扎根武夷山“双世遗”的深厚土壤,历经时间洗礼,不断创新艺术视角,韵味越发醇厚。
山为媒 水为介 岩茶迷醉四方客
一踏入印象大红袍剧场给人的第一观感便是“视野开阔” “清新爽朗”。这是因为剧场坐落山谷,面向大王玉女山峰,满目翠绿,崇阳溪水似玉带环腰,温润舒适。
“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与武夷岩茶渊源颇深,两者互为成全,情缘深厚。
2010年,武夷山邀请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等知名导演创作《印象大红袍》,挖掘提炼武夷文化底蕴,将山水、人文与茶融入其中,打造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大王峰、玉女峰,流水叮咚、白帆点点,光影之中,山水画卷绵延。红竿女、白衣诗人、竹林飞客……光影之中,无数角色交织在一起。
山水相融的柔情,就像大红袍的岩骨花香,大抵是唯有亲自感受才能知晓的武夷韵味。
通过高科技舞台技术和丰富多元的表演手段,《印象大红袍》生动展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让观众在360°旋转席上,在光影交错中,品味到的不仅仅是茶的味道,更是将武夷山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每一幕剧目又恰如一泡令人回味无穷的大红袍。
传统与现代,在九曲溪畔完美结合,光与影所展现出的视觉盛宴,直击内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武夷山下开出瑰丽的花朵。
因为《印象大红袍》,许多游客爱上武夷山的茶。位于剧场边上的茶叶店,在《印象大红袍》夜间演出的影响下,开启了“夜场模式”:每一场演出结束,许多余兴未尽的观众到店里继续品尝大红袍的茶香,向店主讨教茶文化。
郑彬说,打造《印象大红袍》这部山水之间的实景演出,就是让游客能够直观地“看”到武夷山的文化,“看”见大红袍的“岩韵”。“通过视觉、听觉,打破时空的界限,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亘古的武夷山中,听到茶农的欢歌、艄公的号子,身临其境般感受‘大王’‘玉女’的浪漫爱情。”
隽永绵长 回甘生津 岩茶韵味缓缓流淌
演出人员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每一次地拿起和放下,《印象大红袍》都有严格的要求。为此,演出结束后,印象大红袍艺术团会继续在剧场进行排练工作。
采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归堆、筛分、拼配……一泡大红袍茶的诞生,要求制茶人不能马虎任何一道工序,《印象大红袍》也是如此。演出的成功,演出的被认可,需要每一个人的尽心尽职尽责。
“不是要保证演好一场两场,而是要保证演好每一场。”印象大红袍艺术团团长吴美求说。
武夷山,集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制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于一身。
14年来,《印象大红袍》这场以文化为根的演出,深植于武夷山区域文化,始终以匠心打造这一场文化旅游演出,在山水之间,宣传好武夷文化,讲好武夷故事。
“越是本土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有传播价值。” 吴美求说,“为了挖掘展示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印象大红袍》将真山真水与舞台演出进行融合,打造了仿古民居表演区、高地表演区、沙洲地表演区与河道表演区等,并通过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大红袍的历史、制作技艺、茶艺以及敬茶等当地民俗生动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到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精妙以及流传千年的茶道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印象大红袍》以独特的夜间实景演出形式,屡获殊荣:先后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旅游演艺案例;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也先后荣获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福建省旅游龙头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如今,《印象大红袍》共实现演出6000余场,接待观众超800万人。截至7月24日,今年累计演出252场,接待观众超40万人。
“您把烦恼放下了吗?放下了!您把抱怨放下了吗?放下了!您把郁闷放下了吗?放下了!……有时间记得喝杯茶,祝你们幸福。”当《印象大红袍》演出到结尾时,演员们大声地呐喊,引起了全场游客的呼应。演员们双手奉上一杯杯大红袍,邀请游客们在这个如梦如幻的夜晚,放下烦心事,喝一杯清茶。大家一饮而尽,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充满着对武夷山水茶的热爱,把幸福带回家。(闽北日报记者 裴礼辉 通讯员 陈洁 文/摄)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