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宋徽宗的七汤点茶法

2024-10-31 11:31:01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松辉

点茶与焚香、挂画和插花并称宋时四雅,更与煎煮、瀹泡成为中国茶饮的三大方式。这起源于建州的宋式点茶,更是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鼻祖滥觞。

时光如白驹一越千年,宋式点茶随着朝代的更替与饮茶方式的变迁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点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修身静心的一种方式。

要了解点茶,动手体验一把宋人的风雅,就离不开在艺术修养上极尽才华的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被称为茶皇帝,无论是茶书还是茶事,他都亲力亲为,追求细节,做到极致。在茶书上,他撰写的《大观茶论》中对宋代建州北苑的茶叶产地、采摘、制作等等二十个方面,作了详实、精辟的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宋代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在茶事上,亲自为臣子点茶,蔡京在《太清楼侍宴记》中记载:“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他能令“白乳浮盏面,如疏星皎月”,将宋式点茶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详尽记录了他开创的七汤点茶法,成为后世了解点茶、学习点茶的经典。

让我们跟着宋徽宗的七汤点茶法来感受宁静涤尘的审美体验。

熁 盏 在点茶之前需先将盏预热,宋时叫作熁盏。把点茶的茶盏在火上烤热,或用开水烫热。时至今日我们泡茶也还习惯把茶杯预热,目的是助茶香。茶盏若是冷的,则点起的茶汤不容易起沫子。茶盏最好是用“建安所造者”,即用宋代建安生产的建盏。究其原因主要是“绀黑,纹如兔毫”,宋人茶色以白为美,黑色更能衬托出白色茶汤的美。

调 膏 用茶匙取出研磨好的茶粉一钱左右,投入到盏底,从执壶中倒出少量的沸水将茶粉调成膏状。水量要与茶粉相当,不能过量。

第一汤 注水时要沿着茶盏的四周往里加水,手法要轻。搅动茶膏时,手腕要以茶盏中心为圆心转动,渐渐加力击沸,就像正在发酵的面团一样,使汤花从茶面上慢慢升起。

第二汤 注汤时,注水点要落到茶面上,先要绕茶面注入一周。要控制好注水的力道,不得有水滴淋漓,以免破坏茶面;另一只手持筅快速而有力地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大量珠玑磊落的白色泡沫。

第三汤 注水可以比第二汤多些,先要快速有力地击拂,而后渐渐地变得轻而均匀,手势也要绕着茶盏画出圆环状。这样茶面汤花如粟粒、蟹眼,并渐渐凝结起来。这时茶的颜色已十有六七了。

第四汤 注入的开水要少,用茶筅的幅度要大,速度要渐渐慢下来,让茶汤表面泛起云雾般的沫子。

第五汤  筅击拂要均匀而透彻。如果茶面上的汤花还没有泛起来,就用力击拂使它发立起来;有的过于泛起而高于他处,就用筅轻轻浮动使它凝集起来。这时茶面如凝冰雪,这时茶色已全部显露出来。

第六汤  点水于汤花过于凝聚的地方,目的在于使整个茶面汤花均匀,运筅宜缓慢,轻轻地拂动汤花表面。

第七汤  看茶汤的浓稠度适中,就可停止击打。茶汤的沫子像乳雾一般汹涌溢盏而起,凝结在茶盏周围而不动,这就称作咬盏。

以前的文人墨客还会在此之后在茶汤上画花、鸟、鱼、虫等图案,称为茶百戏,也叫水丹青。

宋式点茶的七汤点茶法,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茶饮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这重温宋代北苑贡茶的点试之法,去追寻宋人沉醉于北苑茶的氤氲升腾,去探索宋式点茶那“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的千年变幻。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