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网评|久久为功,让朱子文化在展示福建新形象上焕发新彩

2024-11-22 15:27:50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吴文潇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南平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与集大成之地。如何着力推进朱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南平市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深刻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答题。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分体现出他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心关怀与殷切希望,这也是南平做好朱子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文化传承保护,应立足“百年谋,千年计”。朱子文化的传承,首要任务是保护朱子文化遗存。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调研历史文化遗产时都极为关心保护问题,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近年来,南平先后出台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效保护与复建了140余处朱子文化遗存,朱文公祠、寒泉精舍、五经博士府等项目也相继落地实施,建立一系列全社会、全方位、全市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举措,期间也获批成立省级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

文化融合发展,需赋能“城市美,人民乐”。发展朱子文化,必须弘扬朱子理学“民为邦本”的核心要义,要让朱子文化服务于高质量的人民生活需求以及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近年来,南平注重发挥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全面推进朱子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编发朱子文化各类中小学《简明读本》,定期举行朱子成年礼、敬师礼,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南平将朱子文化与书院文化相结合,推出“书香南平”城市建设,打造“朱子理学文化长廊”。同时,大力推动朱子文化走出学术圈,融入社会生活。例如,构建朱子文化IP体系,打造“大话熹游·卡通朱子”文化IP,开发“朱子文化+茶、盏、竹、水”等100余款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擦亮闽北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

文化跨境出海,要构建“同心圆,文化桥”。青年是传递文化的最佳使者,两岸朱子文化同根同源,由闽台青年携手举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至今已走过17个春秋。这17年来,两岸高校数千名师生怀着对朱子的崇敬,沿着朱子生平的足迹,参访朱子为学传道的理学遗迹,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逐步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信仰的中坚力量。只要让世界遇见朱子,世界就能从朱子读懂中国。近年来,南平持续推进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深度合作,推动将朱子学及朱子文化列入国际儒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修项目”,构建“朱子文化”国际儒学“同心圆”。同时,南平积极放眼海外文化市场,探索建立文化出海机制,依托南平市与韩国密阳市、庆州市的友好交流关系,探索朱子文化中韩交流合作新模式,构建国际友好城市文化旅游、研学交流、姓氏寻根等活动的“文化桥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到南平调研朱子文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引用这句诗,来形容南平近年来弘扬传承朱子文化进行的生动实践。朱子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是对中华文脉“三位一体”的弘扬和赓续。南平市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朱子文化为着手路径,深入研究“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研究朱子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朱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在展示福建新形象上奋勇争先,焕发新彩。(作者:吴文潇)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