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之探

2024-12-08 07:16:57 来源: 邓颖 作者:□邓 颖 陈清忠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武夷山市上梅乡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多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力争做好“笋竹”的乡村振兴文章。

上梅乡在以“笋竹文化”“笋竹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下苦功,出实力。一是探索推行“一带五联”工作机制,运用“党组织+乡建公司+企业+基地”运营模式,建设上梅乡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目前已流转竹林2460亩,打造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500亩。二是抢抓乡村振兴公司试点机遇,成立武夷山上梅振兴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指导乡村振兴公司开展笋竹产业领域业务服务项目,使其助力破解当地资源“沉睡”难题,聚力整合当地碎片化、低效化资源,实现整体盘活当地资源,截至目前,已打造荷墩高产笋用林200亩,实现村民每年每户增收7500元。三是“严管”与“厚爱”结合,既为乡村振兴公司“搭平台”,也为其“立规矩”,指导乡村振兴公司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和增强风险管控意识,确保其能够实现提质降本的同时增加效益和村集体收入,截至目前,该公司先后承接项目21个,项目总金额约36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约37万元。四是思路鲜活,紧跟市场导向和需求:探索发展自主品牌经济,创建自主品牌——“傍林鲜”,预估实现产品年收入约20万元,利润约5万元,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3.3万元;策划筹备“上梅笋宴”餐饮店,迎合市场需求打造以笋为主题的特色中餐厅,做好“竹+”文章,拓宽增收渠道。

尽管上梅乡在以“笋竹文化”和“笋竹产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做了一系列实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一些挑战。

一、解决专业经营人才,短板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上梅乡抓住了机遇,成立了乡村振兴试点公司。然而由于聘请专业经营人才经济成本较高;外地人才不了解村情,经营策略、方式“水土不服”;本地现有人才尚未具备科学完备的乡村振兴思想、观念,难作出有力决策和部署等。上梅乡在以“笋竹文化”和“笋竹产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着专业经营人才匮乏,人才短板突出的困境。为此建议:

1.打好“感情牌”,用好“亲情招”。上梅乡可以通过各种官方宣传手段,如公开招聘会、政府直播和拍摄返乡创业人才榜样宣传片等,向在外的学子和人才传输“家乡建设需要他们助力”的思想,设置有利的人才“回流”措施,吸引在外的优秀人才回到上梅乡,反哺上梅乡,实现“双向流动”。

2.坚持“就地育才”,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计划和教育项目,邀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专家、企业家、技术人员等来到当地为当地人才讲课、培训,建立乡村振兴知识“学习圈”,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和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促进本地人才与外部专业人才的互动与合作,实现经验和知识的“共享圈”。

3.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建立起与外部人才的合作机制。为外地人才准备完整的“村情知识包”,促使其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更快、更准地找到当地“笋竹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所在,进而对症下药。

4.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省内外精通和擅长“笋竹”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和实践,实现产学研之间的深度融合,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上梅乡引进更多专业人才,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升市场对接能力,探索市场化路径

当前,尽管上梅乡有着优质的农产品,笋竹产品质量较高。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产品定位不准确,市场化、品牌化程度较低,导致其“笋竹”等相关农产品市场扩张受限,经济和市场效益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建议:

1.“打有准备之仗”。一方面可以梳理好自身的产品,确定产品定位,明确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和特色,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采访、调研等方式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消费群体,了解其地域分布、消费习惯、偏好和购买力等信息,以便精准营销。

2.“欲善事,先利器”,要着力建立销售渠道。一方面既要着力于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上电商平台、农产品市场、超市、餐饮业、酒店等;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和各大销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借助各大销售渠道的助农措施,加大对“笋竹”等当地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提升市场化路径的可探索性。

3.“用好外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或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市场化路径,适当调整和应用到当地实际情况中;积极寻找和吸引外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上梅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尝试与其他地方、企业或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市场开拓等活动,提升上梅乡市场对接能力。

三、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品牌

龙头企业是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具有带动产业内其他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品牌则是“质量兴农”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当地农产品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上梅乡在“笋竹”产业发展上,缺少具备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尽管上梅乡有着优质的笋竹农产品和特色的笋竹文化,但是缺乏知名的笋竹农产品品牌,笋竹文化知名度也有待增加,为此建议:

1.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在“笋竹”产业中崭露头角,成为引领者和推动者。制定相关政策,为“笋竹”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扶持等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和搭建资金扶持平台,帮助企业壮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引领“笋竹”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2.鼓励企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笋竹”农产品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和营销手段。积极借助电商平台、农产品展会等渠道拓展销售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推介会,拓展销售市场,搭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平台,促进合作共赢。

3.加强笋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设立笋竹文化研究机构,专门负责笋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促进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组织“笋竹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展示笋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提升笋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笋竹文化主题景区,展示笋竹的种植、加工工艺,结合演艺、展览等文化表现形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笋竹文化的魅力。利用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开展在线展览等现代科技手段,数字化传承笋竹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邓颖:中共武夷山市委党校 陈清忠:上梅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