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史|和平书院:闽北宗族办学之先
一
邵武市和平镇区的西北隅,有一座青砖黛瓦、构造特异的厝屋,与镇上其他古建筑相比,虽然门楼无雕无画,质朴无华,但却以其布局的巧妙和内涵的深邃,散发出独特、悠远的韵味。
那是一座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斗砖封火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有十三级石阶。堂房面开五间,中为厅堂,堂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建的膳食之所。
厝屋的门前,有一块河卵石铺就的小空坪,北侧是一堵砖石结构的单体门墙,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券拱小门,形似一“品”字,门顶类似古代官帽形状。站立在厝屋正大门内望,门楼内廊楼正中的雕月木梁上,展着一幅书卷翻开的图案,卷内刻文虽遭人为破坏,但仍依稀可见“天开文运”四字。举目上望,眼前依次展现的是欲达堂房大厅必登的十三级石阶和大厅前梁、中梁、后梁分别悬挂“毓贤”“礼义廉耻”“万世师表”三块巨额牌匾。大厅中堂挂着一幅彩色孔子画像,两边对联分别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纵观整座建筑,做法中西结合,构思奇特,风格迥异。它的前后门,分别用青石阳雕和木刻阳雕的雄劲正楷,向世人宣示了自己的身份:和平书院。
二
和平镇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
目光穿越时光。早在唐朝中叶,有黄氏一脉自河南光州固始随唐将李适南下,经湖北江夏小住,再沿长江入闽。唐文忠太和二年(828),黄惟淡一支到达福建初居浦城,后落籍邵武平洒。黄惟淡生五子,五子皆进士登科。后来第三子黄知良(谱名黄锡)携家由平洒迁居邵武和平,亦生五子,长子黄峭被后世尊为和平黄氏的开基祖。
黄峭,又名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黄峭自幼沉宏、有智略,16岁考上秀才,19岁成为进士。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目睹这种状况,正值弱冠之龄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财物赈济灾民,并聚合乡邻兴办义师,保境安民。当时的陇西郡王李克用赏识黄峭有“干济之才”,推举他为千户长。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黄峭辅佐李克用率兵讨伐,攻克邠州,诛王行瑜。本应乘胜追击余贼,不料昭宗听信朱温诡言,诏命休兵,同时也封李克用为晋王,黄峭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乾宁三年(896),李茂贞复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被授工部侍郎。
后来,朝廷衰败,朱温弑君灭唐,自立为梁。黄峭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并绝食数日,后经劝勉强顺时,并思谋解甲归田。后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其子存勖继位并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黄峭因已无意仕途婉拒,并于当年弃官归隐故里,“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峭公行录》)
三
相传,黄峭因为创办和平书院声名远播,闽王曾派员上门聘他前往福州办太学被婉言谢绝。不久,他又筹资增建书院诗画楼(藏书阁)。落成那天,宾客满门,邵武县令付尊山与自任书院山长的黄峭同为诗画楼剪彩,泉州及一些县城的鸿儒学者都前来祝贺。著名歌伎辛雨桃和丈夫付贵,还专门请名家彩绘一幅孔子圣像相赠,悬挂于书院中堂。
曾经荒芜的一角天地,已然变成一方文化沃壤,承载着书院的诗与远方!众文人雅士欢聚一堂,莫不称赞黄峭弃官归里,倾心办学,为国育才的气度和风范。
挺拔俊俏诗画楼,文光闪烁射九霄。
老君挥帚微口笑,太白拔云亦拱手。
乱世奇才隐荒丘,耕耘讲学育毓秀。
喜看桃李满天下,独吟风雪梅花瘦。
庆典仪式上,辛雨桃手拨琵琶,放歌《颂诗画楼》庆贺。在欢乐的气氛中,黄峭诗兴大发,当堂挥毫泼墨书写了他的诗作《四景诗》,并一直悬挂在书院。
黄峭创办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人才辈出,仅宋朝一代就培养出进士70余人。还有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柳州知州朱缶、明洪武翰林编修吴言信、明万历临洮知府黄和、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身着青衫从和平书院走出,跨入峨冠博带的人臣之列。此外,在和平书院莘莘学子中,还不乏才情如炬,却无意仕途的清雅之士。如宋朝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元朝诗人黄镇成、明代山水人物画家上官伯达等。
四
青山如黛,流水如诗。现存的和平书院为清代建筑。据清咸丰《邵武县志》: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士民黄浩然等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台司嘉其义,许之。知府张凤孙即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邵武知府张凤孙曾作《记》。解放后,和平书院为和平小学校址,直至“文革”后,和平小学才另迁建舍。
和平书院的设计儒风被泽,匠心独运。北门墙由三扇门形成的“品”字,寓意读书人进门要先养品德,修品行,唯其如此,才能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才。门墙的顶部形似一顶官帽,寓意“有品才有位”,也体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思想意识。
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基础,后七级为官位七至一品,寓意只有努力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步步升高。大门后内廊楼雕月木梁上展开书卷的图案,寓意“开卷有益”。
据《峭公行录》记载:黄峭归隐后,“既而创和平书院……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且书院还将“训诵读”列为“宗训”载入族谱。可见黄峭初创和平书院属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后来再逐步开放吸收异姓子弟。尤其至宋后,和平书院逐渐衍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大儒朱子、理学家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过学。尤其杨时,熙宁一年(1068)曾就读于和平书院,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后,还进驻和平书院讲学。
然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平书院创办至今已逾千年,它始建时是什么模样、它始建何处已无从可考。千余年的时光中,它兴替自知,迁延自知,惟将其绵延不辍的顽强生命力,昭告世人。
五
沧桑岁月铸辉煌,古韵流传至今长。
和平书院创办于五代后唐,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它的创建,开启了闽北宗族自办学堂的先河,引发了各姓氏宗族的争相仿效并相沿成习,从而营造了和平一带千余年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和人人崇尚读书的良好美德,为和平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和平镇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古厝林立,古巷幽幽。行走在被布履研磨如镜的青石板街巷,抚摸着被莘莘学子汗手渍亮的壁板,观看着栋栋民居中遗存的“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等木刻楹联,回味着这里历史上出过2名宰相、6名尚书、137名进士的巨大荣耀,谁能不感叹千年和平书院的历史辉煌?
作者:□乔夫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