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理|走进建瓯小桥镇:有茶 有桥 有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寥寥数笔,勾勒出大家对“小桥”这个名词的初印象。
坐落于建瓯东南部,有着“茗香古镇”之称的小桥镇是什么模样?
今年记者已是三次“遇见”小桥。夏季的小桥是生机勃勃的,繁忙的春茶季已过,新茶入仓,茶厂迎来一批批客商;秋季的小桥,秋雨绵绵,甘源茶山薄雾轻拢,阳泽村古民居的墙被浸得湿润,雨水滴入小桥溪,晕开一圈圈涟漪;入冬后的小桥,茶山上流岚散去,一缕阳光穿过云层而来,这里的冬季故事,是温暖的。
北苑春风 闻“茗”天下
北苑贡茶古道
来到小桥,不能不谈茶。
水开,入杯,茶香浮动,色泽橙黄的茶汤随即递到眼前。饮上一口,滋味优雅清爽,如同身处云雾缭绕的高山。“这是我们百丈村里的茶叶,格外甘香。”泡茶的是建瓯忠道百丈茶业负责人陈湘雪,她向我们介绍起产自建瓯南部第二高山百丈岩的茶叶。
从茶叶店的茶艺师,到如今拥有“忠道”品牌的茶企负责人,出生于1999年的陈湘雪已有多年“茶经验”。几年前,陈湘雪与百丈村“老乡”陈智万结婚后,接手双方家长管理、经营的茶山,自此,开始了做茶的道路。
“以前常有客商说,建瓯茶怎么能喝?一股泥土味。”陈湘雪说,随着“北苑贡茶”的“出圈”,小桥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指名要买北苑茶、小桥茶。
小桥与茶的故事要从两千多年前说起。南北朝时建州种茶制茶业已形成。唐末五代起,小桥便盛产茶叶。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建州茶人张廷晖(张三公),将其经营的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方圆30里的茶园献给闽王。因茶园地处闽国之北,故称“北苑茶园”。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北苑贡茶”的发展达到最高峰。当时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小桥甘源茶山、百丈岩等便是昔日北苑贡茶官焙内园所在。
甘源千亩生态茶园
茶历史与茶文化在小桥相遇,激荡出浓郁茶香。如今的小桥,依旧活力满满。“因为北苑茶品牌越做越好,回乡做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陈湘雪说,像她这样回乡做茶的“95后”“00后”茶人还有很多,他们中许多人接管了祖父辈的茶山,传承了种茶的技艺、做茶的手艺,将“北苑贡茶”代代传承、发扬。
在新一代小桥茶人的努力下,斗茶赛、茶王赛等茶叶专业赛事接连举办,“北苑贡茶”品牌也越来越响。如今,拥有950家茶企的小桥镇,已成为闽北乃至全省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规模最大的乡镇,北苑贡茶集散中心初步形成。
不懂茶,能“品出”小桥的滋味吗?当然,这里还有许多关于茶的风景。
从高铁建瓯西站驱车十来分钟,当写着“茗香古镇”的立柱映入眼帘,甘源千亩茶山就到了。“甘源茶山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网红打卡点。”小桥镇党委书记黄涛华说,随着《小桥镇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2022—2025实施意见》发布,小桥镇近年来深挖茶文化,积极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
大雪时节已过,甘源千亩茶山依旧碧波起伏。前段时间,《消失的她们》影视剧来茶山取景,茶山古道景观引发无数演员粉丝热议。不远处,茶山边新建成的观景台上,数片“白色叶子”引人注目。而以“大地指纹”为名的全省唯一茶宿集也正在建设中。在小桥镇的规划中,一条正在建设中的步道将从甘源茶山延展出来,串联起登云桥、养蒙书院、大坵楠木群等打卡点。
而放眼建瓯全市,一条“北苑贡茶文化之旅”路线覆盖了北苑御焙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茶神庙、东峰金盘山喊山亭、小桥甘源生态茶园等富含茶元素的地点。
或品茶,或点茶,茶的香味从小桥弥漫开去,还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说。
历史是根 文化为魂
来到小桥,也要看文化。
从甘源茶山出发,约十来分钟的车程即可抵达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阳泽村。数米高的青铜大铙雕塑、十二生肖铜像、岳母刺字铜像……村口的“口袋公园”显示着阳泽村的“文化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的青铜大铙来自阳泽。1978年,阳泽村的农民在开垦茶山时,偶然发现了这件珍贵的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这是福建省首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大铙,也是全国出土的同类器物中较大、较重的一件。此后,考古专家于1994年起又先后在该遗址上挖掘出土了商代早、中期的陶器及原始瓷器等文物,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觚、青铜提梁卣,战国青铜剑等,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不仅将建瓯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也证明了这一时期的建瓯先民已与当时的中原青铜文化发达地区有了较为密切的交流与往来。
“口袋公园”旁,登云桥十分醒目。这是一座石拱古廊桥,桥上廊屋青瓦盖顶,翘角飞檐,桥面铺设方砖。“从我儿时起,来往对岸都要从这座桥走。”提起登云桥,62岁的村民江金婢十分熟悉。
登云桥
登云桥经三次翻修重建。最初是木制便桥,被称为“矮桥”;南宋时期,居住在桥南龙池村的郑氏家族日盛,便修建为厝桥,更名为“南乡桥”;宋孝宗隆兴年间,袁枢进京赴考途经此桥,题诗“玉龙倒悬挂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一别“南乡”,袁枢登科及第,当地文人为取平步青云之意,改南乡桥为“登云桥”,并延续至今。
如今,登云桥旁新建起一座桥供村民、车辆通行,登云桥内则摆上茶桌、茶具,化身一处“吃茶话事”点,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到此歇歇脚、喝喝茶。
登云桥
桥上廊屋内,画着江文蔚与江公祠、袁枢进京赶考、八刀分米粉等曾发生、流传于阳泽村的历史故事。登云桥从最早仅用作通行的桥梁化作了“文化地标”。
小桥溪从桥下缓缓流过,走过登云桥,便到龙池自然村,养蒙书院藏身于此。南宋时期,阳泽村的郑珏官拜宰相,去世后宋高宗亲笔诏谕:“赠太师(正一品)、谥忠穆”。郑氏家族一代代子孙在养蒙书院学习、读书,从唐朝至清朝,诞生了196名七品以上官员,因而龙池也被誉为“百官村”。
养蒙书院
行走在阳泽村里,还能看到江氏古民居群、江公祠、金斗寺、圆峰禅寺、关帝殿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同时村里还保持着八月初十郑氏祭祀仪式和岐山庵庙会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那一条条布满青苔的路,一面面斑驳的墙,一个个发生在阳泽的历史故事,正是阳泽的“根”与“魂”。
人间烟火 岁岁年年
小桥,亦是烟火人间。
“这个灯多少钱?”“衣服怎么卖啊?”记者到访小桥当天恰逢赶集日,阳泽村外,数十个摊位组成的市集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售卖的商品从衣服到农具,不一而足。
“阳泽村和霞抱村是小桥常住人口较多的村子,阳泽村常住人口约四千人,霞抱村约有五千人。”小桥镇文化站站长吕璐说,集中居住的村落赶集频繁,阳泽村每月“逢3”“逢8”都是赶集日。
小桥霞抱村(李炳华 摄)
在村口一丛三角梅的迎接下,我们拐入阳泽村一片传统古村落,这里坐落着江公祠。沿着祠堂巷往村落深处探访,会发现这里许多房屋沿着一湾河水修建。沿河路段,部分住房的门前或用一块木板,或用一条石板从门前延伸,跨过河面,抵达对岸。
“这里的人家主要有三大姓:江、郑、陈。”一位村民说,数百年前,三大姓氏聚居于此,这样的居住格局至今仍未改变。
临近中午,家家户户飘出饭菜香味,有村民笑着在河边洗菜、聊天,村里一座古朴的木廊桥上,老人闲坐听着广播,一旁的小孩趴在栏杆上读书……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小桥北苑贡茶加工园区内,拿着茶叶沉思的张三公雕像旁,工人开着压路机正在平整土地。展示馆内,师傅正在打磨装饰细节,一座容纳小桥千年历史的场馆正逐渐完善。
一幅“三茶”统筹的图景,从历史,到现在,向未来,正在小桥缓缓向前铺展开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三茶’统筹的方向,以创建全市农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乡镇为契机,把茶商、茶人、茶庄园、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串联起来,将茶文章做足,吸引更多的外来茶商、茶人到小桥交流,推动小桥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带动实现全民共富。”黄涛华说。
春来,期待小桥遍野茶香。
来源:闽北日报(李思敏 魏诗琦)、图片由小桥镇提供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