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理|元坑寻古

2025-01-20 17:02:11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本文原载于2025年1月20日六版

“倚天华栋俯长洲,渺渺双溪一槛秋。”这是宋朝名臣廖刚描写家乡顺昌的诗句。双溪,就是顺昌的富屯溪和金溪。两溪交汇处,位于武夷山脉南麓的顺昌应运而生。金溪往顺昌西南部流去,溪流复曲复弯,河网交错纵横。巍巍青山间,山水滋养出了元坑古镇。

元坑之古,有何特别?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探访古镇。

壹 古建中 触摸历史筋骨

一条溪,是我们寻“古”之行的起点。

“金溪是元坑的命脉,往北可以通往将乐、建宁、泰宁方向,顺着溪流南下,则通向延平、福州,古时元坑丰富的物产就靠着水路运往全国各地。”站在金溪河畔,元坑镇党委书记吴诗源介绍。

已是深冬,金溪水色碧绿,两岸郁郁葱葱。溪流奔腾不息,时空在此凝结,让人窥见千年前此地的繁华。自宋朝开始,顺着金溪销往各地的毛边纸、前山茶、青白瓷等元坑“土特产”,为镇子带回大量的资金。明隆庆年,福州口岸开放,元坑经济进入大繁荣时期,自此镇上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

明末清初以来,尤其是康熙年间开始,元坑的陈、廖、叶、吴、朱、张等几大宗族进入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商者,累积大量财富,继而求田问舍、兴建宅邸。求仕者,科举中第、取得军功,成为明清时期举足轻重的精英人物。元坑自此成为闽北一个重要的乡村聚落。

“仅元坑镇区就保存有明清古民居116座。”吴诗源介绍,元坑镇共有13个行政村,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古建筑将福峰、秀水、东郊、九村四大村落紧紧相连,形成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古镇的筋骨在历史中一一伸展,时光沉淀后,古镇展现出令人惊艳的面容——白墙黑瓦,青石小巷,古建林立,宗祠庄严。

在镇子秀水村东面,还有桥长146米,是闽北最长木构古廊桥的文昌桥,桥南约10米处,文昌阁伫立于此,这座五层宝塔式木建筑是顺昌唯一的木质楼阁。桥阁相对,构成了元坑地理标志性的建筑景观。此外,镇上还有古道、古井、古庙、古阁、古亭等。它们,共同构成元坑看不完的“古”。

元坑的“古”亦是品不完的。“这是古时的拴马石,取得贡生、举人、进士功名,或是官员可在自家门前和宗祠前左右各立一对拴马石。”九村村吴氏宗祠门前一对“人”字型相靠而立的条石旁,元坑镇宣委赖少娟介绍。

行走间品“古”,元坑古镇的故事随着景观的变化缓缓铺开——秀水村古民居群内,乾隆皇帝及当朝礼部尚书刘墉题写的寿匾,咸丰皇帝的圣旨,诉说着主人昔日的荣恩;东郊村的陈氏古民居(俗称“三大栋”)存世220多年,瓦条、柱子不烂不腐,展现旧时高超的建造工艺;“八仙像”“琴棋书画”“福”等精致且保存完好的砖木雕饰,承载着主人多子多孙、平安如意等期望……漫步其间,历史真实存在,文化触手可及。

贰 文苑里 感受炽盛文风

元坑之古,自有一身风骨,两脉文章。一座文苑,让我们看见此番寻“古”的“文眼”,它就是谟武文苑。

北宋知名教育家胡瑗在《松滋儒学记》里讲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元坑先民深谙此理,在顺昌尚未立县的公元860年就办起书斋。公元940年,唐司马上柱国公吴珮一家隐居演山,创办演山书院,自此弦歌不绝。古镇文脉就此铺展。

入宋以来,谟武人廖刚从学于杨时,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成就了“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而杨时的同窗好友游酢感叹谟武文风浓郁,游氏子孙不断迁入,聚居于坊巷间,建立游氏学府,后人称之为“游酢弄”。

脚下,青砖块块,身侧,巷弄深深。从金溪河畔的游酢弄往里走一会儿,抬首间,一块黄色的牌匾横在门楣上,“谟武文苑”近在眼前。旧时,谟武文苑是廖氏族人的旧宅。如今的谟武文苑如同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正堂立着孔子像,左侧展厅讲述着谟武村庄变迁、商贸往来、世家大族,右侧展厅陈列了古碑等古建遗存和土铳、银元等红色遗存,以图文形式诉说谟武村的过去和现在。

文苑后院一座仿古建筑内,游酢、杨时的铜像设于“立雪堂”,廖刚、廖德明的铜像设于“二贤堂”,展现出谟武源远流长的理学文化。

朱熹与谟武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书上记载,宋绍兴年间、绍熙元年朱子两度来谟武讲学。朱子建议设立“蒙田”“书田”资助、奖励书生,并且先后在村中创办晦庵书斋和苍山书院,谟武人廖德明也被朱子收为学生。理学思想与谟武文风悄然相融,滋养着无数求仕问心的谟武人。

而谟武文苑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四榜”——即功德榜、成才榜、好样榜与能人榜。“四榜”过去由纸笔写就,现代化的“四榜”,是挂在墙上的电子屏幕,不断更新着谟武村内上榜的村民名字。

“四榜”由来已久。早在明朝末年,谟武村廖氏族孙廖在英设“书田”并规定:“凡考中秀才者当年可收‘书田’田租,用于宴请本族考取秀才以上功名的族人、亲友,以示荣宗耀祖”。千百年来,谟武村一直将此传统延续,并形成了“贺喜”的特有风俗。进入20世纪80年代,谟武村治安混乱,担忧后辈教育的村里长者们采用上榜表彰等直观教育形式创办起“谟武文苑”,树立“四榜”,引导谟武村民崇文重教,讲文明、讲道德、讲和谐。很快,谟武的民风好转,而“四榜”的做法也流传至今。

“文明期普及,教育重初基”在我们身后,一同游览文苑的游人念着墙上的字,这是1905年谟武小学的校训。恍然之间,百年已过,谟武村重教助学的传统还在继续,将古村文教兴盛的故事代代延续。

叁 重文旅 古镇焕发新生

站在文昌阁顶层,山风凛冽,阁楼上的壁画已经斑驳。楼下,几位工人正在修葺周围景观。元坑古镇并非一个大型景区,入镇不收门票,古镇之“古”,如何持续?

“强化群众的集体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由于我们的修复技术薄弱,所以要加强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和民间传统工匠的合作,还原古建筑原貌。同时,还需努力引进社会资本力量,筹集修缮资金。”作为顺昌县人大代表,吴诗源在2024年底召开的顺昌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元坑镇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建议》。

近几年,元坑镇在吴诗源带领下,秉着“宜收则收”“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分期进行保护性修缮。目前,已修缮了谟武文苑、“三大栋”、萧氏宗祠门楼、吴氏宗祠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10余栋,已累计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

古镇修缮,步履不停,文旅赋能,又逢新机。“萍姐,又来摆摊啊!”“这几天很多研学的同学,就都有过来。”在赖少娟热络的招呼声中,元坑镇文昌居委会居民王建萍与她的“扭扭花”小摊位映入眼帘。

近年来,元坑镇依托古建筑群积极创建3A级景区,开展研学游、观光游等活动,促进文旅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为当地带来客流量的同时,助力村民增收。

古镇客流增加,王建萍等村民看到了商机,便纷纷摆起了小摊位。王建萍喜爱手工,便用“扭扭花”制成花朵、螳螂等,由于元坑镇盛行大圣信仰文化,她的摊位上还有许多“扭扭花”孙悟空。

古建筑内也涌入“活水”。“鱼鳌也叫鳌鱼,它在神话传说中属于水系,能够吞火,因此常被用于建筑中,以祈求防火避灾。”行走中,在“三大栋”内偶遇一场研学,在解说人员的引导下,顺昌县高阳中学的孩子们看着屋檐下的鱼鳌木雕。“我还是第一次来元坑,也是第一次知道我们顺昌还有这么古色古香的地方。”高阳中学八年(1)班学生罗文倩说。

“我们从2020年开始推动古镇研学游,2024年共接待4000多名研学人次。”顺昌县元坑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吴高辉说,古镇文旅活动持续策划推进,目前也在策划迎新春系列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到古镇游玩。

元坑镇中心,古镇“新地标”——元坑镇历史文化展示馆安静伫立,展示着古镇古今。

“三大栋”前广阔的田野里,已经撒下了油菜花的种子,待到春至,便是花开遍野时。

关帝庙前,顺昌县高阳中小学的孩子们身着汉服,齐声背诵《朱子家训》。

镇中心的道路边,元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踏上回家路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古镇烟火,千年不熄。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元坑文旅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受益于老祖宗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年终岁首,序启新章,吴诗源如是而言。

作者:□本报记者 李思敏 通讯员 徐华山 文/摄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