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闽北大门开 “巳巳如意”来
乙巳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一种跨越千年的闽越文化又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蛇,不仅是自然中的生灵,更是先民崇拜的图腾。本期,请随我们一同走进闽北,寻找与蛇有关的文化印记,感受“蛇的王国”优越的生态资源、蛇王庙的肃穆庄严和蛇节的欢腾热烈……一起追溯闽北崇蛇文化脉络,了解闽越遗风。
“蛇的王国”里看闽越遗风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存着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这里两栖和爬行类动物资源丰富,素有“蛇的王国”的美誉,已知蛇类种数达58种,占全国种数27.75%。不仅有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等,还有蝰科的尖吻蝮、烙铁头、竹叶青等,其中挂墩后棱蛇、赤链华游蛇等是我国特有种。位于武夷山度假区的武夷蛇博园,设有武夷蛇类研究所和仿自然生态蛇池、标本室、录像厅、接待室、蛇类产品展厅等服务场所,是全国最大的拟态蛇园之一。
翻阅《山海经》《庄子》亦可知,蛇为龙的前身,又称为“小龙”,游走天地间,上天为鸟,下海为鱼,寓意逍遥自在,是祥瑞灵兽。
2025年,乙巳蛇年,对闽人而言,是非常特别的一年。《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蛇崇拜,可谓是福建简称为“闽”的重要原因。
乙巳年还恰逢双春,即一年中有两个立春,而“春”代表着新生和希望。这些特别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无一不彰显“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传承。
一只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的福建竹叶青蛇停留在岩石上。 (资料图片)
闽越文化中的蛇崇拜是其文化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古闽越人的图腾,千百年来,闽北与蛇文化渊源颇深,不少史书中都有相关记载。《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天生神木一双……状类蛇。”即越国以蛇为标志,在大门上立有木蛇。清郑祖庚《候官县乡土志》称:“疍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其人皆蛇种。”《八闽通志·祠庙·闽县》记在闽县内重建闽王庙时,“建楹之日,有青、红二蛇,蜿蜒香几间,累日。既升梁,又见其两端,举首北向,移时即隐。”
纵观整个中国,像闽人这样崇拜蛇并与之和谐共处的并不多。这或许是因为闽越人的祖先生活在气候湿热、林木茂密山区,许多蛇类繁衍滋生,对人们的生命和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他们长期与蛇打交道,视蛇为神灵,祈求蛇护佑,以图平安,于是蛇崇拜成为古闽族人的独特信仰。(张筱惜)
在樟湖看“崇蛇文化”
延平区樟湖镇位于闽江中游,作为闽江干流上的一颗明珠,镶嵌在闽北、闽东、闽中和闽西北交汇的腹地。作为闽北的最南陲,号称“闽北大门”,素有“仙都龙窟”之称,至今仍保存着完整、古朴、原始的崇蛇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崇蛇文化。
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累累印记。从明代的万寿塔,再到保存完好的蛇王庙和上塘庵古戏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特别是那镌刻于苍峡岩壁上的摩崖石刻,由宋到明,一处处石刻犹如一扇扇窗,透过它足以窥见往昔。
2023年樟湖崇蛇文化旅游节现场,上演现实版“人蛇共舞”的别样狂欢节。图为蛇王庙前,群众游客与蛇亲密接触。(资料图片)
樟湖历史文化的另一扇窗,则是蛇崇拜民俗。2005年,“延平闽蛇崇拜习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蛇王庙”也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涉台古代建筑。2008年,蛇王庙得到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文物事业发展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涉台文物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樟湖蛇王庙本体维修和保护。
樟湖镇崇蛇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百越。百越民族是活跃于中国南方的古老土著民族。江南环境的滋养使他们的文化与中原迥异,而崇蛇习俗正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百越人长期在水网密布的江河环境中与自然共生,因此,蛇成为他们生活与信仰中的重要符号。这种崇蛇文化的传承,伴随着百越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深深扎根于樟湖的土壤中。
提到樟湖镇的崇蛇文化,蛇王庙无疑是这一文化最重要的承载实体。蛇王庙始建于宋代,历经元明时期的重建,至明隆庆年间定名为“福庆堂”。这一庙宇濒临闽江,整体布局庄严宏伟。庙院内分为上下两落,下落为戏楼,设有活板戏台,既可用于演戏酬神,也能在迎神时改作通道。上落为正殿,建筑采用重檐悬山顶式结构,梁枋柱础以大口径木料雕刻而成,装饰华丽精美。庙宇正中悬挂着“仙都龙窟”匾额。屋檐下的如意斗拱和彩画装饰中,嵌入了逼真的蛇头雕刻,使整座庙宇浸透着蛇文化的神秘气息。庙内正殿供奉着三尊蛇王神像,每尊神像皆穿龙袍,表情庄严,脚踏怪兽,神态威仪。三神像分别平视、仰视、俯视,象征蛇神洞悉天、人、地三界,守护苍生的神力。
蛇崇拜在樟湖延续至今,并不仅限于庙宇内的静态展现,它早已融入乡民的日常生活,更在民俗活动中焕发强烈的生命力。每年的七月七,樟湖都会举行“迎活蛇赛蛇神”活动。蛇神像从庙中抬出,队伍浩浩荡荡,途经家家户户,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游行队伍中有长旗、神铳、号兵等象征仪式威严的角色,还有灯火辉煌的珠亭与彩亭……
“迎竹蛇”活动(资料图片)
而元宵节的“迎竹蛇”活动,则是樟湖崇蛇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由数十甚至上百段竹蛇灯板组成的竹蛇,在夜幕中闪烁着点点烛光,宛如火龙腾跃。竹蛇灯的制作工艺繁复,蛇头与蛇尾用竹篾扎成,外覆彩纸,整体造型既古朴又夸张;灯身部分则以倒梯形灯板拼接而成,每一盏灯上均绘有吉祥图案或题写祝福文字。夜晚时分,竹蛇绕镇巡游,人群夹道欢呼,烟花与爆竹声不绝于耳。通过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乡民们共同书写着一部文化史诗,将闽越遗风延续至今。(张俣辰 魏伟)
图腾为戳看闽风远播
在闽北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蛇这一物种早已与人们的文化和生活紧密交织。炉下镇蛇村的历史与樟湖镇的蛇信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025年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乙巳蛇年纪念邮票,南平市延平区八一路邮政支局也推出了一款以“蛇村”为主题的生肖纪念戳。这款纪念戳以蛇形为设计核心,巧妙融合了延平区炉下镇蛇村的地名文化,形成一份别具一格的闽北文化名片。邮戳启用当日,众多集邮爱好者与本地居民纷纷参与其中。
“福建南平蛇村”纪念戳(中)
蛇村,位于延平区炉下镇。根据《1993年南平市志·地名志》记载,该地自明洪武元年(1368)便隶属于杜溪里,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蛇村因其山脉蜿蜒如蛇而得名,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视蛇为图腾。
蛇村纪念戳的图案设计者陈卫东向笔者介绍道,蛇作为闽地古老的崇拜图腾,历来在民间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蛇常常令百姓感到敬畏与忌惮。于是陈卫东在设计纪念戳时特意采用了卡通风格的盘蛇形象,以柔和的线条呈现蛇的灵动,同时蜷曲的蛇身也象征着蛇村山脉蜿蜒曲折的自然走势。他还巧妙地在蛇身的设计中融入了花卉元素,既增添了视觉的美感,也缓解了民众对蛇的排斥情绪。
纪念戳上的“乙巳年”字样使用篆书字体,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庄重。陈卫东还透露,延平区八一路邮政支局每逢生肖年纪念邮票发行之日都会推出与之对应的生肖纪念戳加盖服务,去年的甲辰龙年以及更早之前的壬寅虎年也推出了以“福建南平九龙”“福建南平虎山”为主题的纪念戳。
值得一提的是,蛇村纪念戳的发布,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的参与,还在集邮爱好者中引起了关注。许多外地集邮爱好者专程拜托延平同好寄递盖有纪念戳的信封与明信片,传递着这份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带有纪念戳的信件投递,闽北的蛇文化也通过这一枚小小的印记走向了更远的地方。闽越遗风犹如灵蛇,蜿蜒穿越时空,向外界与新时代的人们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张俣辰 文/摄)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