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事|政和白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陈仕斌:从“走出大山”到“回归大山”

2025-02-19 10:09:15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慧

20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我们非遗普查小组一行4人驱车来到了政和的偏远高山区,海拔九百米以上的镇前镇下庄村,这里至今还遗存着宋代建州北苑贡茶重要民间龙焙之一“坑塘茶焙遗址”,我们要拜访的政和白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陈仕斌,就住在此遗址附近的八马新村(自然村)。

“2001年在厦门一泡好茶可以卖到三百元,当时的人均最低工资就四五百元”

初见陈老师,清瘦、儒雅,一身书卷气,他在村道边迎接我们,带我们到他家里吃了顿便饭,高山土豆、山里杂菇、新鲜春笋……大锅土灶的烟火气,驱散了高山区冻到骨子里的湿冷寒意。陈老师说,这栋房子是1998年建的,当年洪灾,他父亲举债从原来受灾的山坳里搬到这里,他们一家五口有了新家,但也正是这个新家,他和姐姐放弃了继续读高中的机会,选择能尽快就业的中专,希望帮助家里解决经济压力。

陈老师的人生开局,没有一张能称得上“好牌”,父辈能给他的最好托举,就是从山坳走到山边,但这一步,他的父辈用了一生时间。2001年中专毕业,他只身前往厦门,去厦门做茶的亲戚那里打工。做茶能赚钱吗?守着龙焙的村里,世代都种茶、做茶,但那个年代,在山里茶叶根本没人买,种田有粮才能养家糊口。可当他走出大山,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他说:“2001年在厦门一泡好茶可以卖到三百元,当时的人均最低工资就四五百元。”

这一强烈对比,让他发现,原来自己手上就抓着“好牌”,却不会用。做茶,他真切地从心底涌起做茶的冲动。但做茶,做政和白茶,做被人认可的政和白茶,谈何容易。他把大山里的茶带去厦门,但根本入不了厦门喝茶老饕的法眼。怎么用这张“好牌”,是那个走出大山的年轻人,最苦恼的问题。

“为了保持舌头的敏感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

多思多学、不急不躁,大山的孩子有着大山独特的沉稳与隐忍。他向外求学,去学习了当时的热门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制法,他向内求索,深入研究村里龙焙历史,改进白茶种植管理和制作技艺。等真正在厦门茶界站稳脚跟,可以带技术回村创业,已是2018年。

2001年到2017年的16年间,是从里到外的蜕变。他说:“为了保持舌头的敏感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村里长大的人都知道,你可以不抽烟,但不喝酒,就意味着没有朋友,而他又生活在海拔九百米以上,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高山区,辣椒是当地人驱寒祛湿必不可少的生活一部分。“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就意味着要和原来的自己完全切割,要承受家族的异样眼光,要成为大山的“异类”。

2018年,这个“异类”在回归经济的号召下,回到了大山。他说,县、乡领导十分支持他,承包茶山、将废弃小学改建成茶厂……天时地利人和,是他的总结。但真的“人和”吗?在走访茶厂和茶园的路上,我们深入挖掘着其中的奥秘。

陈老师说,白茶制作的核心在萎凋,萎凋的核心一定是72小时。高山区的茶,长得慢,可以采摘时已经到了春天的尾巴,天气渐热,茶青萎凋失水的速度也快,很多人没到72小时的黄金时间,就拿去做茶,但却糊弄不了他。有次,他的徒弟拿了新茶给他品尝,他一喝就知道没到72小时,最多只有40多小时,刚还自鸣得意的徒弟瞬间瘫软在椅子上。“金舌头”,像二郎神的天眼,让各种小伎俩在他面前现出原形。

徒弟还好说,难的是和村里帮工的村民打交道。陈老师的茶厂所在地,他的家乡,已是一个留守村,我们看着更像一个空心村,茶厂能招到的劳动力,多是村里上了年纪的有些沾亲带故的老人和妇女。陈老师对于品控的严苛做法,最初,他们是不认可不理解的。茶青掉到地上就不能用,200斤茶叶做坏了就烧掉……这些做法简直是在浪费。可当2罐茶加一个文创玻璃瓶可以卖到999元,村里每户茶相关年收入从2018年的一两千元到2023年的近两万元时,事实胜于雄辩。

“即使没有叶片,这款的枝条冲泡也是有味道的”

村民们说,陈老师是村里的“首富”,“首富”没有就此躺平,每次做茶,他都会在,把控各种细节,同时也用上了各种科技手段。厂里的萎凋车间,空调、抽湿机、电风扇是标配,还有一套可以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的控制系统。陈老师说,这就是守正创新。我们觉得他还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他爱琢磨,特别是做茶季守茶的夜晚。我们在他的茶厂展示空间,看到了几款很有意思的白茶,以宋徽宗卡通形象打造文创IP的一系列产品,就是他琢磨出来的结果。展示架上,另有一款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区别于常见的散茶、团茶,而是以枝条茶的样子出现,连枝带叶长度近20厘米。这能喝吗?陈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当即用特制的长款玻璃瓶冲泡起来。他说:“即使没有叶片,这款的枝条冲泡也是有味道的,采用的是没有木质化的荒野茶嫩梢,一年只能采摘一次。”荒野茶是什么意思?陈老师笑了,他说这款茶最早就是用他母亲茶园里的茶做的,母亲跟着他在厦门,没有管理自己的茶园,回来一看,是真荒真野了。陈老师说,他有给各种茶青做编号的习惯,荒野茶青也在其中,在多款成品审评过程中,有一款奶香奶甜的特别吸引他的注意,一查编号,正是他母亲茶园的荒野茶。无施肥不打药的荒野茶,加上特殊的创意研发,才有了现在我们喝的枝条茶。

那天的最后行程,陈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他自己名下的茶园,站在茶园中心俯视连绵茶山,高山区刺骨冰冷的春雨浇不熄陈老师心中的火焰,这一千多亩自营茶山外加其他村镇的两千多亩合作茶山,就是他的战场。

临行前,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吗?他想了一会儿说,这里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很难。我们也陷入沉思,这似乎是个悖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了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他们才愿意来,可对于地方基层公共设施投入来说,人口少配备的基础设施必然少。

从大山中来,到大山中去!陈仕斌的白茶求索之路还在继续,他说,他会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