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褪脸谱色 星火流传古建州

2025-03-04 14:30:0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俣辰 邱游惠 杨思浩 文/摄

演员对镜描摹眉眼

徐秀珍演唱《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

李绿萍演唱《红灯记》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陈波在台上表演《智取威虎山》

戏台下观众听戏入神

京胡伴奏

京胡声从走廊尽头的舞台隐隐传来,小房间里有人轻哼梅派京剧《贵妃醉酒》唱段。推开建瓯太保庙二楼京剧学会的房门,仿佛步入了戏曲浪漫的时空……

2月24日早上8点半,建瓯市太保庙二楼的京剧学会化妆间人头攒动。58岁的曹文珍正端坐桌前,“老师”徐秀玲正用细笔在调色盘上蘸取京剧油彩,为她一笔一画描出杨贵妃的凤眼。化妆间的桌旁演员们忙得不亦乐乎:“杨子荣”反复默念戏词;“杨贵妃”整理云肩水袖;还有人端茶递水、沟通消息。这是去年11月刚成立的建瓯星火京剧艺术团2025年第一场演出的开场前半小时,一众“奔7”的老人正在用油彩与戏服,将自己从“爷爷奶奶”变身为戏台上的生旦净丑。

这些演员的身后,是建瓯京剧团(星火京剧艺术团前身)一段悠久的历史与传承之路。星火京剧艺术团团长杨毓芳向记者介绍,建瓯京剧团的历史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1946年至1949年间,闽北地区的京剧传唱蓬勃发展,以浦城县和崇安县刘庆芳等20多人组成的大众京剧团在闽北建瓯一带艺演传唱盛行。1950年,该团由建阳军分区286团接收后,在水洋巷浙江馆落户,建瓯京剧团正式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与发展,五十年代该团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全省知名的京剧团体之一。然而,1981年,建瓯京剧团因上级决定而解散,至此团体结束了其33年的历史。尽管如此,京剧的种子并未完全熄灭。2010年,建瓯老年大学成立了京剧学会,并开办了“学京剧唱京剧”大课堂。这个平台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确保了建瓯的京剧文化继续在民间传承。经过15年的发展,京剧学会成功举办了与全国其他京剧爱好者的联谊活动,成为了建瓯京剧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

如今,星火京剧团的演员们大多没有专业的京剧背景,却凭借着一股倔劲,依然将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智取威虎山》等搬上建瓯城乡的舞台。与年轻时不同的是,今天这些“戏迷”们将京剧作为一种生活的热爱,他们的生活也在京剧的香火中愈发绚烂。

现年68岁的李绿萍,退休前是建瓯粮油综合厂的员工,她与京剧的缘分始于20年前。年轻时,她便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父亲也曾有过一个京剧剧团,团员们通过民间祝寿等演出赚取生计的资金。随着民间京剧氛围减淡,剧团随之解散,团里的师傅们也都远走外地。不过,京剧始终没有淡出李绿萍的生活。她继续保持这项爱好,参加公益演出,不为营利,只为了“京韵”流传在她生活的土地上。

妆台前,58岁的曹文珍正为自己化妆,精细地描摹着“杨贵妃”的眉眼,时光都在这一笔一划之间凝固。

在这个剧团里,京剧“票友”们的故事如同剧本中的人物一样丰富多彩。徐秀珍与陈波,他们从400多公里外的江西景德镇赶来参与演出。团长杨毓芳介绍,这支由退休工人、教师、农民和家庭主妇组成的剧团,虽然没有专业背景,却有着满腔的热情。正是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将经典大戏《贵妃醉酒》《智取威虎山》带到建瓯的城乡,向岁月宣战。准备室里的木凳子和铁皮道具箱,早已因长年累月的使用而显得有些磨损,那些经过修补的珠翠凤冠,也承载了岁月的痕迹,成了这段历史的勋章。

“有人曾觉得闽北是京剧的荒漠,认为这里无法化作京剧的绿洲。”建瓯市老干局局长张雄坦言,建瓯曾经有过许多京剧爱好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爱好者们逐渐步入老年,且未能吸引到足够的年轻血液加入,星火京剧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也已近六旬。然而,杨毓芳会长为京剧的热爱和传承,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初心,令人动容。张雄还表示,团名“星火”取自“星火燎原”的寓意,象征着他们虽身处艰难环境,但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起新的京剧火种,让这一国粹文化在建瓯发光发热。

舞台上,演员们将身段和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贵妃醉酒》的演绎中,曹文珍的水袖在舞台上抖出浪弧,动作之间仿佛能引动一阵风华,瞬间化身为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带领观众进入那个美丽的宫廷世界。台下的戏迷们也在随着戏曲的旋律轻声哼唱,京胡的音律和演员们精准的打拍子,仿佛让每一位观众都成了这场大戏的一部分。

大戏唱罢,演员们纷纷回到太保庙二楼的化妆间,互相卸妆。曹文珍仔细地将“杨贵妃”的戏服叠好,而陈波则小心翼翼地收起“杨子荣”的马鞭。尽管结束了演出,演员们的脸上依旧充满了光彩。虽然他们的身影与普通老人无异,但那份岁月积淀下的从容与坚持,却让他们在舞台上与现实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京胡弦声渐渐停歇,大戏却没有终结。卸下妆容的同时,这些演员们依然没有卸下肩负着传承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能唱多久”成了这些演员常被问到的问题。然而,面对这个问题,徐秀珍笑着回应:“京剧养人!我还能唱好久好久。”在建瓯,星火京剧团的31位银发演员们,依然用油彩、戏服、身段和唱腔向岁月展示着“退而不休”的倔强。他们以执着的精神将京剧的火种继续传递。

相关链接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1840年至1860年间,徽、汉、京三派艺人的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形成了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腔调、念白以京汉语言为主的、湖广音加中州韵的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也作“二黄”) 、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鼓板、大锣、铙钹、小锣)。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喻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2006年,京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