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理|寻访郑墩 在茶香古韵中邂逅时光

2025-03-24 06:42:1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周燕兰 王德锋 游慧娟

本文原载于闽北日报2025年3月24日六版

“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松溪县郑墩镇,正是一个被草木温柔包裹的闽北小镇。这里青山叠翠,溪流蜿蜒,千亩茶园如绿毯般铺展于山峦之间。

郑墩镇地处松溪县西南,自古便是闽浙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驱车从松溪县城出发,不久便可见一片村落隐于云雾之中。山间清泉叮咚,茶园间偶有采茶人背着竹篓缓步而行。溪水清澈见底,两岸古树参天,偶有白鹭掠过水面,激起涟漪,与远处茶山的倒影相映成趣。

郑墩人世代依山而居、傍水而作,茶与溪,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底色。

茶山竹影织乡韵

每年清明前后,是郑墩最忙碌的时节。茶农们凌晨便踏着露水上山,指尖轻捻,只取一芽一叶的嫩尖。传统制茶工艺讲究“采青、萎凋、杀青、揉捻、烘干”五道工序,每一步皆需匠人凭经验把控火候。镇上的老茶人林伯,年逾七旬仍坚持手工制茶。他说:“机器做的茶虽快,但少了人情味。手揉的茶,每一片叶子都带着温度。”

走进一家茶坊,那里保留着传统的制茶工艺。看着茶农们熟练地采摘茶叶、炒制、揉捻、烘干,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茶马互市的年代。品一口刚泡好的新茶,清香四溢,回味无穷。那一刻,我仿佛与这片土地、这些茶农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感受到了那份传承千年的茶文化之美。

指尖抚过茶坊里泛着岁月包浆的竹筛,炒茶师傅手腕翻转间,百年制茶技艺化作片片蜷曲的绿意。这里曾见证茶马古道的商队往来,在“省级生态村”的金字招牌下,传统茶产业正焕发新生。即将落成的茶文化科技馆构筑起文化地标,玻璃幕墙倒映着古老茶园,VR技术重现昔年挑茶工翻越鹫峰山脉的身影。茶农们晨起采摘的嫩芽,傍晚便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运往县城,公路两侧的毛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奏响新时代的茶旅融合交响曲。

漫步在双源村蜿蜒的碎石小径上,山风裹挟着茶香拂过面颊,远处层叠的竹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个深藏于郑墩镇西北部青山脚下的村落,用28305亩土地托起了519人的烟火日常,茶山与毛竹编织的绿浪间,藏着松溪河畔最动人的生态密码。茶田沿山势铺展,生态林如翡翠屏障,将现代喧嚣隔绝在外,只留下溪水叩击青石的清音。

双源村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茶叶贸易曾一度繁荣。如今,虽然茶马古道已不复存在,但那份茶香却依然弥漫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暮色渐浓,我坐在村口的古樟下,看炊烟次第升起。溪畔浣衣的妇人、荷锄归家的老伯、追逐黄犬的孩童,构成一幅流动的田园长卷。忽然明白,双源村的“乡愁”,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石阶的苔痕、灶台的烟火、茶碗的余温中。这里的时间仿佛被山风揉慢了,让人忍不住想停下脚步,触摸每一寸土地的温度——毕竟,真正的诗意,从来无需追赶。

“蔗”海凝香三百年

松溪河在武夷余脉间蜿蜒流淌,于郑墩镇畔温柔环抱一方灵秀之地——万前村。这里既有漫山甘蔗林翻涌的碧浪,也有青砖黛瓦间凝固的晚清风骨。当晨曦穿透百年蔗林的露珠,这座被列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正以文武双脉交织的独特气韵,邀世人共赴一场穿越三百年的文明之约。

踏入万前村,最先浸润身心的总是那缕萦绕鼻尖的蔗香。清雍正四年(1726)栽下的甘蔗种苗,已在村北红壤中绵延生息299载,成就全球现存最古老宿根甘蔗林的奇观。这片被列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甘蔗博物馆”,春发新芽,冬凝糖霜,至今遵循着先祖“清明培土,小雪开镰”的农耕时序。

循着糖香深入“蔗”海,可见蔗农手持特制蔗刀精准斩断蔗节。在村中的古法糖寮,十二道工序完整保留着清代《闽产录异》记载的制糖技艺:石碾榨汁、连环锅熬煮、木模定形……当琥珀色的红糖在竹篾席上结晶时,空气里跃动的不仅是甜香,更飘散着雍正年间初代蔗农的智慧芬芳。游客可在此系上蓝布围裙,亲手将滚烫糖浆注入雕花模具,待冷却后收获一枚刻有“福”字样的糖砖,把三百年时光的馈赠封存于味蕾记忆中。

穿过蔗田掩映的卵石巷道,一座坐东朝西的宏阔宅院赫然映入眼帘——清光绪年间武举人王肇丰的府邸。占地2664平方米的院落群,以木质夯土结构完美诠释晚清闽北民居营造技艺的精髓。府前占地半亩的演武场,青石地坪上深嵌的蹄印与车辙,让人遥想当年策马弯弓、刀光剑影的盛况。

跨过“文武兼修”的砖雕门楼,时空骤然切换:东厢兵器架上,重达123斤的青龙偃月刀暗藏武举人“神力”;西院藏书阁内,泛黄的《武经七书》《朱子集注》并置,印证着“剑胆琴心”的士人风骨。

万前村的故事,是深扎红壤的甘蔗根系与雕梁画栋的精神根系共同书写的传奇。在这里,你可以窥见武举人府斑驳的砖墙铭刻着百年风云变幻,生生不息的甘蔗林则见证着土地永恒的生命力。当游客轻抚比武场石阶上风干的蔗汁结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历史的包浆,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那些用汗水浇灌的甜蜜,那些以匠心守护的技艺,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更璀璨的文明之花。

古埠潮生焕新章

松溪河蜿蜒流淌,在闽北的青山碧水间,一座千年古村正以文旅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毫泼墨。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村,背倚湛卢山,面朝松溪河,以“古埠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织,描绘出一幅独具魅力的文旅融合画卷。

梅口埠始建于唐代,北宋时期因水运兴盛成为闽浙赣商贸枢纽,明清时期更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108棵百年香樟树守护的古码头,曾是九龙窑青瓷南运、食盐北输的繁华见证,如今,修复后的鹅卵石巷道、陆家大院、钞关遗址,将商埠文化具象化呈现。步入梅口区苏维埃政府遗址,红色记忆与古厝建筑相映生辉;湛卢书院内,朱熹讲学的文脉仍在流淌;游客还可身着古装参与沉浸式国学课堂,感受“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精神。

景区以“修旧如旧”的理念活化古建筑群:古戏台变身非遗展演舞台,梅口书院开设松溪版画传习所,游客可亲手雕刻版画,体验“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的内涵。2022年,梅口埠晋升国家4A级景区,2024年“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人数9.36万人次,古村实现了“风景”向“钱景”的转化。

梅口村的文旅融合,以非遗为魂,构建了一条“活态传承+产业增值”的链条。松溪版画、湛卢锻制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文旅特派员”的创新策划,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在版画传习所,游客不仅能观摩千年技艺,还能参与亲子创作,作品可直接定制为文创伴手礼;湛卢茶刀工坊内,非遗传承人叶向春演示铸剑工艺,一把把融合茶文化的松溪茶刀,成为高端茶客的收藏珍品。

梅口村的发展不仅在于资源挖掘,更在于创新突破。引入社会资本运营,打造“国潮新春游园会”“千万粉丝音乐汇”等活动,通过网络达人直播、影视取景,如《再见,十七岁》等影视作品扩大其影响力。此外,景区积极探索“甜蜜经济”,与“百年蔗”产业联动,构建“甘蔗种植—制糖加工—文旅体验”全链条,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离开郑墩时,山间起雾了。茶田在雾中若隐若现,采茶女的歌声随风飘来:“三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采细茶……”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郑墩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茶香与古韵,更在于它能让匆匆过客停下脚步,在杯盏交替间,触摸到时光的温度。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溪声与茶语;这里无需追赶,只需静坐与聆听。郑墩,像一壶冲泡千年的老茶,初尝平淡,细品却余韵悠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愁,不在远方,而在这一山一水、一茶一饭的寻常之中。

(本版图片除注明外均由周燕兰拍摄)

[责编: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