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动态 | 延平区洋后镇:引进先进栽培技术,稳步壮大花生产业
一粒小小的花生,在延平区洋后镇中洋村,承载着富民强村的“梦想”。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中洋村的白晒加工型花生绿色发展科技示范基地,连片的农田还未披上“绿衣”,几位农妇在田间分工配合,熟练地种植花生。
徐日荣(左)与吴裕荣交流花生种子“包衣”情况
“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花生播种打孔器,行距28厘米,株距14厘米,打孔的深度5厘米。”在田里忙碌的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日荣介绍,“今年我们开展示范的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及抗病等特点,并采用了高畦双行栽培技术,等到7月中旬收获时,会邀请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测产。”
自2018年中洋村被省农科院确定为实验基地以来,徐日荣等科技特派员每年都会来到村里,开展白晒加工型优质花生品种引进及示范、优质花生品种选育、福建省花生联合区域试验和中国南方花生联合区域试验。
“徐老师,这些花生种子怎么样?在选种上还需要注意什么?”说话间,延平区恒众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吴裕荣带着花生种子来到田间。
“这些种子经过‘包衣’,就看不出原有的颜色和饱满度,有些已经发芽了,这些对后期的生产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包衣’前的种子,要尽量选择品相好的。”徐日荣抓起一把红色的花生种子,与吴裕荣聊了起来。
今年54岁的吴裕荣是土生土长的中洋村人,种植花生有20多年时间,是当地的“土特派”、党员致富带头人。
吴裕荣说,从记事起,村里家家户户就有种花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洋花生’已成为中洋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洋后镇的主要农业产业。目前,全村有近200户村民种植花生,种植面积500多亩,并辐射带动王乾、南新、洋后、大演等村,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中洋村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出来的花生口感细腻、自然香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早些年我们种花生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花生的品质参差不齐。”吴裕荣说,2014年,在镇、村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延平区恒众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中洋花生”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使“中洋花生”的种植规模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18年2月,合作社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成功对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帮助下,解决了增产、病虫害防治和品种改良等难题,不断提升花生产量和品质。
“前些天,村里还举办了一场技术培训,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带来了一台小型履带自走式花生起垄播种机,很适合在村里用。”吴裕荣说,“以前播种全靠人工经验,打孔深浅不一,还影响出苗。有了这台起垄播种机,确实规范得多。而且,还能降低本地花生种植土传病害的发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洋后镇在中洋村集中流转了百余亩连片优质田块,由恒众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以标准化模式开展花生种植。
不仅如此,镇里还盘活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解决花生加工场所不足等问题,扩大花生种植潜力。
新型机械设备与先进栽培技术的运用,无疑为“中洋花生”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希望。洋后镇正稳步推动花生产业由小变大、向新而生,让“土娃娃”变“金豆豆”。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