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最美文物守护人”阙东和——守望岭阳“正白毫”

2025-04-10 16:54:01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记者 裴礼辉 文/摄

开栏的话

茶是案头常客,是舌尖乡愁,更是时光淬炼的匠心信物。

茶香如纽带,连接过去与现在。

从本期起,《问茶专刊》新开“家有好茶”栏目,我们将走访茶企,聆听南平茶企茶人的故事——或许是护种质,守好茶树基因库;或许是传技艺,让老手艺活在当下;或许是重品质,每片茶叶皆为承诺。

愿你在茶香里,遇见“家”的温度。

正白毫母树

采用正白毫母树制成的白茶

4月的第二天,当武夷山大部分的茶树还在萌芽的时候,岚谷乡岭阳村里的正白毫茶树,已经进入采摘期。

阳光在茶叶间穿梭。53岁的阙东和用手掌轻抚树干上斑驳的苔痕,目光凝视着茶芽上的白毫。

“今年气候好,做出来的白茶品质应该也会很好。”阙东和说。

作为八闽山水(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他守护“正白毫”母树的第13个年头,也是他发掘“正白毫”良好的白茶适制性,制作“岭阳关白茶”的关键节点。

引种栽培几经波折

时间回溯到2006年。这一年,长期在北京从事商贸生意的阙东和,回到家乡岭阳村,通过招投标取得了岭阳关古茶园的经营权。说是经营,初心还是守护,守护这处被岁月尘封了许久的古茶树,守护岭阳关古驿道。

岭阳关古驿道又被称作武夷山闽赣古驿道,地处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丘岭自然村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半山自然村的交界处。

武夷有九隘,岭阳关古驿道及关隘是其中留存最为完整的,包括关隘、驿道、桥涵、路亭等主要遗迹,以及古茶园、驿站、水圳、水碓、摩崖石刻等与其相关的遗址。

岭阳关山势险峻、海拔较高,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关隘,也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人们就靠着肩挑背扛,通过这条重要的商旅通道,翻山越岭,让武夷山的茶香飘向世界。

据记载,岭阳关古驿道始建于唐五代,宋元祐四年设巡检司,驻军守之,元贞年间设置关防,清设关塘,设厘金局。

2019年,武夷山闽赣古驿道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清单。

在守护的过程中,阙东和得知村里有一株“正白毫”母树。这在罗盛财的《武夷岩茶名丛录》中有记载:“茶树母株高5.9m,树冠宽幅6.3m,主茎基部的直径16.9cm,树龄百年以上,是现存的茶树母株中最大的一株。在当地,群众也称其为‘茶娘’,已有引种栽培。”

据了解,正白毫也是唯一原产地不在武夷山景区内的武夷名丛,但其在引种栽培上几经波折。

阙东和介绍,1992年,村民魏有清从母树正白毫上剪枝纤插20多枝,基本成活,种植在离母树不远偏北缓坡上。1998年,在来自星村育茶苗技术师傅指导下,魏有清育了4000株继续种植在房前屋后荒地上,附近村民也分了一些苗种植在自家荒地上。

“2006年以前,这些正白毫早期是拿来做绿茶的,但武夷山绿茶不好卖,村民们赚不到什么钱,就砍掉了许多。”

2005年,金骏眉创制成功;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遗。此后,村里有部分村民又陆续种植正白毫来制作红茶和乌龙茶。

“制作出来的茶,品质表现都不好,于是村民又将其改种为肉桂、水仙等品种茶。”阙东和说。

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转折出现在2013年。“中国白茶发展势头不错。正白毫茶树白毫多,是不是更适合制作白茶?”为茶树良种没能得到更好利用而惋惜的阙东和,邀请了武夷山的茶叶树种研究人员进行植物学形态及适制性研究,得到的结果是:武夷名丛正白毫表现出良好的白茶、绿茶适制性。

2013年4月初,阙东和采摘正白毫母树上的茶叶,制作了不到一公斤的白茶。“兰香馥郁、鲜爽甘甜,给喜欢白茶的朋友品尝也都说‘好茶’。”

得到了肯定,就是最大的鼓励。于是,当年年底,阙东和培育了大量的正白毫茶苗。此后,陆续种植在岭阳村里、岭阳关上。

“如今,正白毫的种植面积不下十亩。”阙东和说。

暮色降临,阙东和站在正白毫母树旁的亭子里,看着眼前长势茂盛的母树,遥想远处成片的茶园。“有人说我傻,在武夷山做白茶,哪有做岩茶和红茶来得赚钱。”他走出亭子,转身指着亭子上“母树正白毫”说,“茶树种质资源,是宝贵的遗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武夷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让阙东和骄傲的是,正白毫白茶越来越为人们认可。他介绍,如今不仅是自己公司制作的正白毫白茶超过15公斤,乡里其他茶企也有陆续种植、制作,而且正白毫茶树已经进入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圃(武夷山)。

“去年有位外国茶商喝了我们的正白毫白茶,连连称赞,并说武夷山不愧‘山水一壶茶’。”阙东和的眼中闪烁着光,“我希望有一天,正白毫能成为继武夷岩茶、武夷红茶之后的第三张‘名片’。”

2024年,阙东和获评福建省“最美文物守护人”。清凉的山风掠过岭阳关,百年母树的枝条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这位守护者的初心。

静静地坐在岭阳关脚下的八闽山水(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里,细细品尝去年采用正白毫母树制成的白茶,恍若有股清甜在滋润身心。或许,我品尝到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传承的坚守,更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守望。(记者 裴礼辉 文/摄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