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科技赋能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2-05-22 07:01:42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林奥 林李冰

21日,在中国(南平)茶科学家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茶科技赋能茶产业”主题作主旨演讲。本报以专访和发言摘登方式刊发专家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揭示武夷茶“健康密码”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为无数国内外消费者所青睐,也包括我。”21日,研究武夷岩茶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对武夷岩茶的喜爱。

刘仲华说,武夷岩茶的主要“代表”有大红袍、肉桂、水仙,这几种茶,在感官品质上表现出特征差异,在香气和滋味物质的化学组成上也存在差异。“研究发现,武夷岩茶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控制体重、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健康功效,支撑着消费者购买武夷岩茶的信心,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爱上武夷岩茶。”刘仲华表示。

刘仲华认为,作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南平市依托茶科技与茶文化协力驱动,让武夷岩茶公共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应该持续发挥生态优势,做好茶叶深加工文章,讲好茶文化故事,不断延长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提升武夷茶的品牌影响力。他建议,通过科技创新,采用栽培技术改良、品种优选等方式做好茶树种质提纯复壮,优化改进茶树品种布局,将茶叶品质做到极致;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让茶味“出色生香”到极致;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提取、分离、纯化其中的有效组分,进一步促进茶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开发茶健康食品、功能饮料,茶化妆品、保健品等产品,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在刘仲华看来,茶产业可以通过业态创新,依靠武夷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茶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把茶、旅、文化、康养融为一体,把高质量茶旅融合打造为我市三茶统筹发展的新名片。可以通过营销创新,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激发经营主体的市场活力、创新力、创造力,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茶产业集聚,探索延伸茶产业链和商业链,激活潜力市场,合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林奥

进一步擦亮“武夷红茶”金字招牌

——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

“中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武夷红茶是我国红茶发展新阶段的引领者。”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面对记者提问,一语道破“武夷红茶”当前的位置。

江用文介绍,2005年至今,各地生产的红茶从主要用于出口转为内销,红茶产量不断增长,产区不断扩大,红茶在国内茶市场的占比逐步提高,红茶进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武夷红茶为代表的中国红茶,在出口贸易上,逐渐由‘卖原料’变为‘卖品牌’。”

江用文表示,做大做强南平红茶产业,关键在于文化、科技引领。要增强文化自信,突出“醇、鲜、香”等特质,主动建立武夷红茶品质评价的“中国标准”,用“中国标准”引导国内外消费者品鉴中国红茶,唱响中国红茶“好声音”。要着力优化武夷红茶的品质特色,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同其他产地的红茶进一步区分。要加强武夷红茶科技创新,聚力开发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市场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实现红茶加工“绿色化、省力化、精准化”,探索红茶品质特征成分的调控机理,发展智能化加工技术和特色风味定向加工技术,以关键品质成分为调控靶标,探明特色红茶对原料的要求、关键品质的调控因子,揭示红茶加工过程中相关品质成分形成的代谢路径。

江用文认为,南平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好“三茶”统筹,在充分利用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基础上,整合产品现有优势,挖掘、保护好茶文化资源,引导企业抱团发展,维护好武夷红茶的声誉,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推进武夷红茶等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进一步擦亮“武夷红茶”金字招牌。☉林奥

南平茶叶该如何“跨界”?

——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团队首席、研究员尹军峰

“闽北茶叶非常适合往新式茶饮、茶食品产业的发展。”5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团队首席、研究员尹军峰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闽北茶业现状提出了一些发展新思路。

这几年,中国茶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茶产品一直在突破传统思维,不再只是杯热饮,而是体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尹军峰介绍,目前茶叶有三类产品在食品产业中异军突起,一是工业化液态茶饮料,如瓶装冰红茶、绿茶等;二是茶食品,茶叶糕点、茶叶蜜饯、茶调料等;三是新式茶饮品,奶茶、喜茶等。

“中国茶饮料、茶食品的原料需求量非常大,仅几年时间就已经做到了30至40万吨的体量,其中有一大半与红茶、乌龙茶、白茶有关。”尹军峰认为,南平茶叶资源特色优势显著,环境优越,茶叶品质好、知名度高,茶叶种类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因此,南平在茶产品原料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南平茶叶该如何“跨界”?他建议,一是打造茶饮料、茶食品原料基地,二是开发南平地域特色的茶食品、新式茶饮。

武夷山周边区域茶叶因种种原因价格不高,产值不均衡,尹军峰却认为这恰恰是优势,他解释:“新式茶饮、茶食品与传统加工技艺不同,所以对原料要求也不同。它要求的是多品种、有特色,又要具有规模,且价格不能太高,南平中低端茶叶资源十分契合这方面需求。”

尹军峰说,与一些南平企业接触过,但这些企业在开发新式茶饮、茶食品方面做得还不够。他建议:“要挖掘有南平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与本地特色茶、水果、食物、水等资源真正融合起来创新。同时在产品包装设计上下功夫,通过武夷山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消费者、旅游者带出去,宣传出去。”

尹军峰相信,南平只要将充分利用好丰富的茶资源,通过原料市场和新式茶饮、茶食品产业的打造,并与南平传统优势茶产业强强结合,一定可以让南平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林李冰

让机器进茶园 提高作业效率

——访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志禹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没有人来操作机器。”5月21日,宋志禹接受采访时,一语点出了南平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痛点。他说,“不管我们开发的机械多科技、多轻便,价格多么低,机械永远需要人来操作。”

宋志禹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岗位科学家,他从事茶园机械化研究多年,很多机械装备都在武夷山茶园里做实验,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为茶农茶企节约了成本。但茶叶生产过程中,不少茶园不通路,机器进不去。

他建议,建设机械化作业标准茶园,改造机耕道,让机器进茶园,提高茶园作业效率,可以缓解闽北茶区“茶园多,劳动力少”问题。如果有条件,茶园建设标准,就高不低,求精不多,一台中大型机械可以顶十几二十个人。

茶叶采摘一直是茶企茶农最关心的,在他看来,茶叶从树上摘下来,加工后卖出去才是钱,否则茶叶就是树叶。他提出可以采用统收式大工程采茶机采茶,需在冬季前修剪一次茶树,虽然影响来年产量,却可以提高采茶效率。宋志禹了解到,今年武夷山部分茶企已经转变思想,利用茶园机械化采茶,缓解了“用工荒”难题。

“茶叶生产缺人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不愿从事田间管理工作,后继无人。”宋志禹认为,如何提高待遇、改善作业环境,吸引青壮劳动力回归才是根本。下一步,他们也将把茶园机械化研究往无人化、少人化方面发力,进一步缓解茶园用工难问题。 ☉林李冰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050017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