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浪行舟 奋楫勇进

2023-05-10 15:55:44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记者 汤文娟 郑金富 吴建琼 徐园园

本文刊发于闽北日报2023年5月10日第4版

我市聚焦闽江上游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整体修复,谋划实施闽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12个,总投资193.6亿元,已经完成112个。其中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唯一优秀等次。图为松溪县招沙甲新村山水林田湖项目。 (本报通讯员 摄)

山峦叠翠、绿影扶疏,五月的南平景美如画;

文脉延绵、时空回响,四季的闽北动人如诗。

南平,福建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的美誉,是福建省的生态屏障;南平,历史悠久,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的发源地,文脉绵长、底蕴深厚;南平,境内的“双世遗”武夷山蜚声海内外,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令人神之所向、流连忘返。

依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岁月沉淀下的宝贵遗产,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殷殷嘱托,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南平提出的“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茶、文旅和康养等产业,建设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新定位新要求,践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特别是今年以来,南平市委认真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的部署要求,提出“五增”目标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聚焦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以下简称“环带”)建设为抓手,着力增绿提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

保护“出圈”,让这片大地更加绿意盎然


“立体字仰角过低,支架裸露太多,坡面绿化稀疏……”8日下午,市国土空间规划和风貌管理中心主任胡桂芬与高级工程师熊艳正在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0公里起点上忙碌着。每周,她们都要在这条长达251公里的道路上多次往返。

“‘251’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生态旅游线,是我市加快推进‘环带’建设的基础设施提升标志样板项目。”胡桂芬介绍,“为做精做美‘251’环线风景道,今年我们还将环带总体规划、风景道规划建设指引、武夷山居行动方案等落实到其中,通过加强现场指导和方案把关,加快推进南源岭至星村、星村至桐木、桐木至黄坑等道路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特别是系统抓好骑行绿道、道路标识、标线、标牌、停车场、观景平台、服务驿站等风景道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生态旅游线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全长251公里,途经武夷山市、建阳区的11个乡镇40个村,串联起武夷山主景区、黄坑景区、楠木林景区、考亭书院、五夫朱子故居等30余处核心景区和文化景点。图为日前拍摄的南源岭至星村路段。(彭善安 摄)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包括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内的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南平迅即行动,将建设好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国之大者”,谋划推进“环带”建设,在1001.41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外,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协调保护区、融合发展区,用“环带”这个“外圈”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这个“内圈”。

2021年,南平印发《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组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五大行动”,同时成立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专班专项推动“环带”工作。去年,全市共实施93个“五大行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5.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8.6亿元。

一方面实施“五大行动”,另一方面做强“十大支撑”。南平聚焦重点、分级分类,谋深谋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37项,总投资129.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2.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立夏时节,在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里,成片的江南油杉绿意深深,木荷、枫香、红叶石楠栽种其间,尽显盎然生机。

▲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现有林择(间)伐套种示范片。

“这段时间,主要是对今年春季植的苗木进行除草抚育,接下来还会安排施肥等抚育工作。”林场场长冯随起指向成片的混交林介绍,“林场被纳入国家公园的‘外圈’后,我们提高标准,通过优化树种结构,开展森林花化彩化果化提升、严防水土流失等工作,持续增绿提质,使林相更美、林质更优,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聚焦增绿提质,南平坚持科学集约造林,既重数量更重质量,策划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环带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开展全市域国土绿化美化大行动,持续提升水、森林、土壤质量。在具体实施中,南平创新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的“三改”技术措施,进一步提升绿量、优化林分、美化林相,累计完成建设近150万亩。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国有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南平整合分散示范基地,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全市建成规模500亩以上系统集成森林资源培育“综合体”30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原始森林。

林海听回音,青山作答卷。仔细翻看南平“扩绿”台账,一组组喜人的数据跃然纸上:南平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居全省前列;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植树造林14.1万亩,完成率107.87%;全市累计创建国家森林村庄46个、省级森林城镇11个、省级森林村庄170个,成为福建的“绿色明珠”。

如今,随着“环带”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在花化彩化树种的“妆点”下,南平的青山上演“换装秀”,层林披上“五彩衣”,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行走在闽北的城乡与林海,处处可聆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生物多样,让这处家园更加和谐自然

▲我市把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国之大者”,通过园内园外协同联动,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发现了17个新物种。图为外国科考专家考察国家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   (本报通讯员 摄)

初夏,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枝头栖息,黑麂、毛冠鹿猴穿梭林间,奇花异草争奇斗艳。

2021年10月,南平以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为契机,出台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主动先行先试,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硬核”措施,推动资源培育、生态保护持续提档升级,让南平的“绿色标签”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优势更优,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依赖茂密的森林、沼泽地、草地等。为了给野生动植物营造更美好的栖居之所,南平着力推动“环带”建设,策划实施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等项目,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对各类自然保护地施行统一监管,组织开展银粉蔷薇、中华穿山甲、花榈木、伯乐树、金斑喙凤蝶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项目,加快建设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南平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45个,总面积约14万公顷,为生物多样性系统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屋子”品质提升了,“稀客”都来安家了。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建瓯东游水域越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鸳鸯在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里繁衍生息,从候鸟变成了留鸟;白肩雕、白腿小隼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闯入”闽北群众的视野……更令人惊喜的是,“修大戟”“诸犍老伞”等新物种先后在南平境内被发现,物种持续“上新”。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在南平境内已发现雨神角蟾、武夷林蛙、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17个新物种。

▲一群中华秋沙鸭从水面飞过。(罗光耀 摄)

▲动物新种——武夷林蛙。(吴延庆 摄)

去年,南平将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列入《2022年南平市林长制工作考核实施细则》《2022年南平市林长制工作要点》,充分发挥镇村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和村级林业员等三支队伍作用,实施网格化巡护管理,加强对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越冬地、迁徙停歇地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并利用手机巡护APP等平台,全面收集、分析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一步加大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

入法入规,更要入脑入心。南平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宣教馆建设,每年结合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主题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引导全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仅去年就开展了110余场宣传活动,让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在森林覆盖率高达78.89%的绿色南平里,万物共生,欣欣向荣。

历史活化,让这片福地延续千年文脉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过闽越国,今天实地参观让我对闽越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建立了非常智慧的水利系统。”近日,游览完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陈女士被闽越文化深深吸引。

▲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徐园园 摄)

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省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我国“双世遗”中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作为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主要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五一”期间,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又一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南平加快“环带”建设,坚持以武夷山为核心,着力把周边的自然资源以及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人文资源“串珠成链”,大力发展以武夷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

作为“环带”上的重要文化名片,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计划打造北城门遗址展示馆、西城门外杉树下遗址区、考古现场展示馆,提升高胡南坪、下寺岗、马道岗等基址建筑展示,通过现代声光电等数字技术,再现古老的闽越王城。

同样位于“环带”上的武夷山滨溪漫步道,也成为不少游客休闲娱乐的新去处。2021年,武夷山在漫步道沿途新增了“九曲泛舟”“福茶飘香”“玉潭白鹇”“虹桥飞渡”“王者归来”“瑞彩祥云”6个各具特色的观景台,分别展现武夷山的旅游文化、茶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武夷山神话传说及自然景观文化。

“环带”上的建阳区黄坑镇,则推出了大众自助茶屋,为游客提供自在饮茶空间,让游客在茶香中探寻茶文化的魅力。茶室周边,则分布着朱子林景区、茶马古道、响鼓水世界、十里长涧等景点,处处展现着自然文化交相辉映之美。

“黄坑镇作为‘环带’上的重点乡镇,我们坚持以推进‘环带’建设为核心,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基石,开发出游客喜爱、特色鲜明、产业受益的茶文旅融合拳头产品,打造茶文旅融合示范带。”建阳区黄坑镇党委书记林瑞妃说。

眼下,南平各地正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核心,以“环带”建设为契机,深入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示范项目,加快推动朱子文化园二期、寒泉精舍及屏山书院项目、茶足径、九曲花街、考亭古街、建本文化展览馆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创新推出“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打卡武夷山”“世界茶乡体验之旅”“朱子文化研学之路”等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国学文化研学基地,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让老景点有新花样,让闽北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经久不衰、日用不觉。

“五一”假期首日,位于建阳区考亭村的武夷梦华录正式对外试营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该项目街区迁入古建筑42栋,已引进近60家商户,涵盖非遗小吃、文创商品和两宋文化的体验区。游客可在樊楼里观看歌舞剧演绎柳永的故事,在关扑坊内体验李清照最爱的关扑游戏,在县衙跟宋慈一起断案缉凶……无处不在的互动演艺,宛如电视剧照进现实。图为灯光璀璨的武夷梦华录夜景。(吴大灼 郑君雄 黄杰敏 摄)

产业向绿,让这片投资热土磁力更强

“环带”建设亦让南平产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特别是当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识,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向智慧低碳园区转型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

这段时间来,落户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的“碳能智联”能源双碳系统建设项目,引来了各方的关注。“通过‘碳能智联’系统的建设应用,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园区各行业、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碳排放水平,为园区双碳管理和能源双控的考核、监管,提供科学治理的依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环保科科长吴军勇介绍,目前,组团内已有59家企业安装了“碳能智联”采集终端。

无独有偶,今年3月,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南平成为该项目全国唯一一个开展综合业务化运行和应用示范城市。

“项目研究建立的科学可操作碳汇计算模型和标准规范体系等,将填补国内外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空白,有望成为国家碳排放计量监测标准并获国际认可。”工信部挂职干部、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明月说,“不仅如此,项目正式实施后,还能带动工业软件、数字化信息等相关新兴产业落地南平,同时助推当地企业绿色转型,进一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园区“降碳”增效,逐“绿”而行,地方发展更是深耕优势,立足特色。长期以来,南平坚持做好创新转化的文章,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发展新路,特别是在加快“环带”建设中,南平以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为突破口,围绕打造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正负面清单准入机制、落实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引导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绿色转型等,着力培育发展壮大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绿色生态优势产业,切实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让这“一片绿”更好地支撑发展、惠利民生。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航拍图。(肖文凤 摄)

行走闽北大地,听流水潺潺,看青山葱翠,特色产业“绿色”赋能——

在武夷山山场茶园,新一代茶人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中,持续践行着“三茶”统筹发展的使命;

在全市各竹产业专业园区,从竹笋食品,到竹木用品、工艺品、文创产品,再到竹文化空间、竹林旅游,“以二促一带三”全竹综合利用产业动能澎湃强劲;

在武夷新区生态食品产业园,穿林过石的优质“水资源”正催生出一个总占地面积约6800亩、规划年产各类水制品1000万吨的水产业蓝图;

……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落实“当发展速度、发展项目与生态环境冲突时,宁可速度降下来,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决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搞所谓的速度式增长,决不能成为污染产业、高耗能产业的转移地”要求,南平调优调绿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谋深谋实重大项目,以高标准构建绿色产业新高地、高颜值推进绿色发展转型、高水平优化绿色能源利用,并坚持在加快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的“转绿”实践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