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打好“特”字牌
核心提示
发展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在找准路子、突出特色。
南平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孕育出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南平强化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因地制宜选准品种,科学把握差异性,打好“特色牌”。
用科技阐释“特”——建立一批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工作站,用科技成果解密优势特色产品之“特”;用品牌推广“特”——努力做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全覆盖,持续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切实提高“土特产”附加值和知名度;用良种引领“特”——实施种业创新行动,围绕茶、竹、水稻、肉鸡、杉木、百合花等重点领域进行育种攻关,推动产业化发展。
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闽北“土特产”更好服务城乡、致富农民。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多样,深受消费者认可、具有竞争优势的乡村产业,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5日,在政和县星溪乡东峰村东燕果业有限公司的葡萄种植基地,果农在采摘阳光玫瑰葡萄。东燕果业负责人邓久童介绍,他于2019年起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目前已经流转200亩土地种植,亩产量1250公斤,年产值500多万元。
(方诗琦 阮倩敏 魏春柳 摄)
玉米种植是建瓯市东游镇一大特色产业,目前有种植户3000多户,约占全镇农户数的三分之一,去年产业链产值约2.8亿元。该镇天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创立福祁食品公司,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有效带动周边上千户农户增收致富,其基地种植的0.3公斤以上一根的“网红”玉米市场零售价达8—10元。图为11日,天耕合作社农户在挑拣、打包“东游玉米”。(徐俐敏 摄)
一湾生态水成为了泽被闽北的幸福泉。南平持续做好水生态、做大水平台、做强水产业、做响水品牌,探索出一条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发展路子。图为农夫山泉投资逾5亿元,在武夷山建设的年产100万吨饮用水生产线。(伊凡 摄)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