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书院|道南书院:道南精神永流传
“道南”一词,源出有典。
《宋史·杨时传》和《延平府志》载:“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就是中国读书人都知道的著名典故,讲的是,北宋元祐八年(1093)建州的游酢和南剑州的杨时,千里迢迢冒雪拜访理学家程颐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门立雪”成语。“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编入明清二代的小学课本《故事寻源》、《幼学故事琼林》等,至今仍是尊师好学的典范。
宋熙宁五年(1072),故事主人公游酢在京城上太学时拜程颢为师。宋元丰四年(1081),游酢携杨时同往颖昌,就学于程颢,归闽时,程颢对着游、杨两人背影说“吾道南矣!”意思是“我的学说要传到南方去了”。他们“载道南归”,经年后传至朱子,朱子创立闽学,使南方成为了国家文化重心。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在为《千秋雪》所作的《序言》中指出:“道南”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朱子学由武夷山一带北传至全国和海外,成为元明清三朝主体文化思想、东亚文明的体现、世界性的学说。这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国际性的中国文化运动,其源头活水是游酢、杨时的“道南”。
“吾道南矣” “载道南归” 是宋明理学名言,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名言。“道南”二字,成了一个专用语,一个典故。
一
“吾道南矣” “载道南归”“程门立雪”,名言、成语均出于古闽北。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杨时,字中立,南剑州西镛龙池团人。游酢与杨时同在宋仁宗五年(1053) 出生,两人同龄;同是进士及第;同是二程高弟;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游杨两家是儿女亲家,游酢的唯一女儿嫁给杨时的三子杨遹为妻;两人都是政治家、理学家,闽学的先行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很相似,发展方向各有侧重,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都很大。
首先,游酢是循吏型的学者,曾历任监察御史,汉阳知军,舒州、濠州知州,在勤政方面影响大。杨时是学者型的循吏,曾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其次,游酢三十岁登进士,至七十一岁谢世,在这四十年里,多在外地当官,长期远离闽北故里;杨时高寿八十三岁,累计有四十年时间在闽北著书立说。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把一生孜孜以求的学说传授给学生。
据《廌山学案》记载,游酢有门人黄中、胡安国、吕本中等人,朱子极敬慕黄中人品才华,曾执弟子礼请教仪礼章法;胡安国,湖湘学派代表性人物,胡安国传胡宪,胡宪为朱子在武夷山师从的先生之一;胡安国再传的弟子张栻,是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历史上著名的朱张论辩,促进了朱子“中和新说”的形成;吕本中的侄孙吕祖谦是朱子好友,与朱子合编理学入门书《近思录》;他们都对朱子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帮助。杨时“门庭殊盛,弟子众多”,有一批传播他学术思想的精英群体,特别是门人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子,朱子集理学之大成,创立新儒学,朱子成为核心人物,朱子学成为国家主体文化思想,影响近千年,还远播东南亚,成为世界性学说。
二
尊师且好学,多指青年人。游酢、杨时程门立雪是北宋元佑八年(1093),两人都已41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进士已是古代的最高学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他们已实现,当时的游酢是太学博士在朝廷当讲师,杨时是湖南潭州浏阳县令,初冬时节北方大雪纷飞,两人千里迢迢来到洛阳,两个中年人在雪地中站着,此时门外雪深一尺,这种求学精神是极为稀少且十分宝贵的。
明代刑部侍郎游居敬在《请从祀疏》中说:“杨时之在南也,一传而为罗从彦,再传而为李侗,三传而为朱熹。至朱熹而集诸儒之大成,功则伟矣。”
“大贤所生,其地其时,皆不偶然也”。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儒学发展到五代十国遇到生死之劫,受外来文明佛教的冲击,本土道教突起,儒学式微,将面临退出中华文化舞台中心的危险。到南宋,宋学三大派别新学派、理学派、蜀学派“未必尽善,未必尽非”,此时,朱子集理学大成,创立新儒学,兼收各家之长,将先辈的理论创新,运用于已经改变了的现实世界,挽救了传统儒学,并使之在以后的近千年时光中,继续发挥作用。朱子学发展成官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有道南一脉的贡献,与道南精神的相传分不开。
罗从彦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41岁时长途跋涉到浙江萧山求学于杨时,潜思力行,得杨时真传,御赐“奥学清节”。李侗24岁,就求学于罗从彦,一生不仕,谢绝世故,一心追求儒学真谛,御赐“静中气象”。朱子19岁进士及第,29岁步行三百余里,从崇安五夫里到延平执弟子礼拜李侗为师,朱子说:“从游十年,诱掖谆至”。朱子所构建的庞大理学体系体现了历史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他的学说成功回应各方挑战,适应了社会需求,称新儒学,御赐“学达性天”。
三
载道南归之后,延平府在紫云岗建道南书院。
延平是一座依山而建,绿树楼台倒影江河的山城,城东有梅山,城西有西山。两山之间是紫云岗,取“东海沉碧水,两阙乘紫云。”紫气东来之意。紫云岗居高建瓴,俯望闽江神剑化龙处,仰眺九峰清风朗月际,是延平古城的文昌宝地。
明文渊阁大学士丘濬《道南书院记》:“书院在府治之东,广丈十有一,长十有七。前为三门,后为厅事,中为堂,最后为燕息之所。前后各六楹,并翼以两厢,通环以周垣。经始于弘治壬子春,落成则是岁之秋八月也。”由此可知,道南书院始建于1492年。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延平知府欧阳铎,改建于城北龙山麓,中为讲堂,上有文昌阁,左为四贤堂,外为官厅、斋舍。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府任宗延重建于紫云岗,光绪元年(1875)刘存仁任道南书院山长,高镛 1903 年前任山长(起始时间不详)。
大学士丘濬在《道南书院记》中说:“朱子者出,斯道乃大鸣於欧闽之间。使天下后世,知有圣贤全体大用之学,帝王大中至正之道,万世行之无弊者,其功大矣。……今天下,家藏朱子之书,人习朱子之学。…… 闽中所产士,以朱子为第一流人物。而闽士所建立者,以重明道学为第一等事功。延平为郡,虽僻而小,然其所关系甚重而大如此,非但有光於闽八郡也……”意思是说,朱子学使天下人都知道有圣贤之学,帝王有治国理政之道,万事行之百利而无弊,功劳很大。今天下,家里藏的是朱子之书,人学的是朱子之学。八闽所出的文人,以朱子为第一流人物。八闽的文人创立“闽学”为第一等功劳。延平仅是一个偏僻的小郡,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不仅是延平郡的荣耀,也是闽中八郡的光荣。
也因此,道南书院至落成起,得到不同时期官府的重视。
乾隆十一年(1746)巡道张坦收取南平“义学”部分田租,归书院使用。后南平知县陶敦和,筹措300金添置田谷,将剩余银两交典当商生息以供师生膳馔不足,后又充实府、县案判充公的田租,以及清理寺庙余租银两也加给书院。嘉庆年间掌教率生员禀请府、县清算梅山寺田产,用于整修书院,增加了斋舍,书院颇具规模。同治年间巡道周复瀛每月下拨大洋48元,为新入学的生童提高膳食标准。
四
道南清辉照古今。
紫云岗上道南书院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延平中学堂,章元汉经魁为监督。1906年改称延平师范学堂,高镛拔贡续为监学,开启旧书院向新学堂的转型。1917年改为省立第四中学,1944年改名福建省立南平中学,是福建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公立初高中学校,生源来自全省各地,是八闽学子心中向往的知名学府。1956年7月,改为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仅九十年代,就培养出四位高考省状元;1994 年教育教学成绩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理科十个学科总评分,有七个学科居地区首位,并摘取了全省理工类、文史类高考“双状元”,誉满八闽;“南平第一中学办学经验” 曾到北京交流,南平第一中学成为省内名校,国内荣校。延平湖畔道南书院传精神,紫云岗上赓续文脉百廿载,道南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平人,精英人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回顾120年发展历程,诚如南平第一中学120周年校庆所赞:“百廿根之茂,道南其实遂。双甲膏之沃,紫云其光晔。”
福建书院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朱子的努力。朱子一生致力于书院发展,创办4所书院,重建、修复3所书院,与67所书院有关,在朱子及其门后学等众多理学家的倡导下,书院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注重自学、独立思考、问难论辩、学思并重、致知力行等特色,宋代书院呈现出“重视德业、鼓励辩争、修身为本、明道为纲”的文化气象。如今,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专家学者及校友,联合百家讲坛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共同发起,在江苏省常州市建道南书院,书院取名“道南”,定院训为“修身立德、思辨明道”,传承先贤弘道天下之精神,共继道南之道统,以图文化强国。取名“书院”而非“学堂”,意在继承宋代书院精神。新道南书院表示“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于一域”,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粹为己任,为炎黄子孙之文化昌明自相勉励。
道南书院发端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恢复重建于当代常州,道南学子承继“道南”精神,为往圣继绝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愿道南精神历久弥新,代代流传。
作者:□张荣丽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