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书院|走进西山书院:坐观吴粤两山秀
书院简介
西山书院位于福建浦城。宋嘉定十三年(1220)真德秀由集英殿修撰抚江西,因丁母忧返梓。翌年筑精舍于长乐里仙阳镇,与朋辈讲学其中,并建睦亭,自为之记。宝庆三年(1227)始迁至县治东南越山之麓(今森林公园),复建拱极堂于后,亦为之记。元延祐四年(1317)赐名“西山书院”,以祀真德秀。明、清两代几经修葺重建,现尚有遗迹可考。
温一壶往事,约岁月浅酌;
煮一盏书香,同乡愁共饮。
石碑
这是很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正月的一天,应朋友之约前往他家小坐。其时,寒风凛冽,雪花飘舞。走到门口,一副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下联虽已忘记,但横批“天天过年”,却温暖如春,记忆犹新。
这是更多年、更多年前的一段乡愁。浦城先贤真德秀回乡,修建“西山书院”,在其书屋“学易斋”,真德秀自撰对联一副“坐观吴粤两山秀,默契羲文千古心”。横批,史书没有记载。
一个横批,道出了人间最美好、最朴素的心愿。
一副对联,牵出了一份最亲切、最珍贵的乡情。
一
遥想当年,西山书院,横空面世,以其高端品位夺人眼球。
宋贤真夫子祠一一原西山书院
西山书院,由真德秀创建。真德秀,浦城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宋史·真德秀传》记载:德秀长身广额,容貌如玉。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德秀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
西山书院,由朝廷题名。《浦城县志》记载:元延祐(1314-1320)初,真德秀裔孙真渊,把城区的故居改为书院,江浙行中书省呈报朝廷,元延祐四年(1317)四月,朝廷题名为“西山书院”。
虽然,西山书院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在历史典籍的导航下,我们翻阅一张张发黄纸页,咀嚼一个个斑驳文字,将历史风云还原,将先贤音容再现。
二
西山书院,是浦城教育史上一个闪光的标点,是浦城文化史上一幅精彩的剪影。
要了解西山书院,先要了解它的前身——西山精舍。
西山书院门楼正面(遗存)
宋嘉定十三年(1220)六月,真德秀母亲吴氏因病去世,真德秀扶柩回乡。真德秀是一个大孝子,母亲离世,他悲恸欲绝,一路上,茶不思、饭难咽,痛哭不已,悲伤的泪水洒满一路。等回到浦城,史书上载,他已是“毁瘠柴立”,拿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骨瘦如柴了。
宋嘉定十四年(1221),真德秀在故乡浦城县仙阳建西山精舍,授徒讲学,研究学问。关于这一点,《贤臣大儒真德秀传》(余奎元著)中有明确的记载:“西山精舍建成后,每天与詹体仁、黄叔通、徐凤等亲长朋友切磋学问”。
文中的詹体仁,浦城人,南宋大臣、理学家,官至司农少卿。在理学传承上,他就像一板桥梁,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是朱熹的学生,又是真德秀的老师。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由寒泉精舍赴江西鹅湖之会,詹体仁也是随从之一。《宋史·詹体仁传》记载:“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
浦城还有一处“西山精舍”,也是真德秀所建。
宝庆二年(1226),由于遭权相史弥远打击排挤,真德秀被贬官回乡。
真德秀上次母亲去世回乡守孝,在仙阳建“西山精舍”。仙阳是一个乡镇所在地,距离城关有三十余里的路程,交通、交友、做学问都存在诸多不便。所以,这次回到浦城后,真德秀在城关建了一所新居,亦称“西山精舍”。也就是说,真德秀从乡下搬到城里来居住了。
据《浦城文物》记载:宋贤真夫子祠,又名“西山精舍”,即西山书院,真德秀由浦城仙阳迁居至此而建,内有学易斋和共极堂。初建时为书斋之用,即讲学之所。元延祐四年(1317)四月,朝廷题名为“西山书院”。至明洪武九年(1376),县丞朱德昌在旧址上重建,内祀真德秀,为建祠之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学使沈涵疏请奉康熙御书“力明正学”匾额悬挂中堂,清咸丰八年(1858),祠毁于火。同治八年(1869),真氏后裔和全县绅士捐款在原址复建,于仪门署曰“宋贤真夫子祠”。
以上这段文字简约明了,为“西山书院”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走向,为我们了解西山书院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浦城出过一个名气很大的诗人叶绍翁,曾写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著名诗句。他既是真德秀的同乡,又是真德秀的好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尝于西山书院会赵氏子弟。”由此可见,实际上,此新居在当时亦称为“西山书院”。
行文至此,还要提到一个历史名人——虞集。虞集是元代大诗人,与揭傒斯、范梈、杨载(浦城人)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虞集在《西山书院记》一文中记载:元延祐期间,真德秀孙渊子在真德秀住所筑宫,旁利用空隙地建院,以奉先生,江浙行中书省上其事。元延祐四年(1317)四月,朝廷题名为“西山书院”,列为学宫,岁久倾圮。
这里,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号:为什么真德秀在仙阳的故居称“西山精舍”,而在城关的新居也称“西山精舍”呢?
西山,是真德秀的号,用“西山”命名,理所当然。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那就是,此新居是将仙阳的故居拆移在此所建,所以,沿用“西山精舍”之名。
这里,又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号:建新居,真德秀为什么拆旧居而不用新材料呢?
这就必须谈到真德秀的为官之道。真德秀是著名的廉臣,《真德秀研究》一书中赞誉真德秀“堪称南宋后期不可多得的廉吏”。真德秀自己对这个疑问也曾做出过解释。他在迁入新居的当日,作了一篇《粤山入宅青词》,文中写道:“平时漫仕,未尝为丰培囊橐之私。一旦偷闲,安得有营创室庐之力。姑彻移于旧宇,用补葺于新巢。”大概意思就是说,我虽然为官多年,但却从来不敢做中饱私囊之事,所以,实在是没有什么钱来建造新房子,只能是将旧房拆来重建。
仙阳、城关,二所“西山精舍”一脉相承,都是真德秀研究学问的重要场所,都是西山书院名副其实的实体所在、核心承载。
三
斋者,屋也。书斋,即书屋、书房,是一个学者读书、做学问之场所,也是一个学者的精神归宿地。历史上,名声最显的书斋莫若唐代刘禹锡之“陋室”。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千古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西山故居
身为一代大儒的真德秀,自然得有书斋,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学易斋”。
绍定四年(1231),真德秀在其屋南向建共极堂,书斋名“学易斋”,并自撰对联一副:“坐观吴粤两山秀,默契羲文千古心”。这副对联自撰,应也自书,因为,真德秀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致周卿学士尺牍》,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14卷),真迹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贤臣大儒真德秀传》一书中称这副对联“是我国最早的书斋联”。联中的吴、粤二山,指的是浦城的吴山和粤山。吴山,宋《太平寰宇记》载:“山四面秀异,其侧居人多吴姓,故名,坐落在县治东,又称东山”。粤山,又称越山,现今称仙楼山,取清顺治间道人欲求仙人归而构筑迎仙楼而称之。
真德秀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大学衍义》,历代皇帝对此书推崇备至。宋理宗说它“备人君之范”,元武宗认为“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明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壁”。清乾隆皇帝认为《大学衍义》是真德秀“平生所著书悉心力而为之者”,并称之为“集群书之大成而标人道之程序”。
《大学衍义》的写作时间,大多在真德秀两段回乡的岁月里,也就是说,这本书,大部分篇章,是在仙阳的西山精舍和城关的西山书院完成的。
真德秀是一个在工作上极为勤勉之人,拿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工作狂”类型的。
举一个小例子为证。嘉定十二年(1219)七月,真德秀到隆兴(今南昌)任知府。一到任,他便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朝夕访问,不敢一日忘”。像他这样一个争分夺秒工作的人,实在是抽不出多少时间做学问。所以,回到家乡后,没有什么具体工作了,时间便充裕了,他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在研究学术、著书立说中。
真德秀第一次丁忧回乡,开始编纂《读书记》。《读书记》又名《西山读书记》,分甲、乙、丙、丁四集,乙集上,即为《大学衍义》。真德秀在《跋吴仲坚史论》一文中记载:“岁壬午孟秋十日,某书以勉之”。壬午孟秋十日,即嘉定十五年七月初十日。此书中,真德秀还说:“余丁忧多暇,因疏古今兴亡事数十条于《读书记》,将与儿侄辈讲其所以然。”
由此可见,这段时间,真德秀在西山精舍开始编纂《大学衍义》。
第二次回乡,真德秀从仙阳搬到城关居住,除了建西山书院外,还在城郊梦笔山建“梦笔山房”。梦笔山房,应可视为西山书院的一种延伸,用现在的话来说,类似于西山书院的分院。这段时间,不是在西山书院,就是在梦笔山房,真德秀每天与门人刘克庄、汤汉、徐华老等继续编纂《读书记》。刘克庄在《真公行状》一文中记载:“公自退居,究心此书,博览精思,手抄日数千言,丛稿如山。”
西山书院,是真德秀一段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是真德秀巨作《大学衍义》的主要诞生地。
四
作为书院而言,西山书院早已走进历史,成为了一段遥远的记忆;但是,作为浦城教育的一段历史,它却以文物的情状留存于世。
先说仙阳的西山故居(西山精舍)。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县仙阳镇镇政府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浦城文物》一书记载:西山故居,宋嘉定十四年(1221)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宋宝庆三年(1227),真德秀迁居县城,其故居一度失修。元延祐四年(1317),立“西山故居”坊。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
故居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两进合院式建筑,南北长66米,东西宽21米,总面积122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3平方米,庭院面积58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花墙、庭院、门厅、天井、正厅、后院。庭院左、右侧分别开两院门,门楣上嵌“鸢飞”“鱼跃”阴刻楷书砖雕。前厅明间额枋悬挂清代翰林院编修吕佩芬题“西山真先生旧宅”木匾。正厅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五柱,深19.5米、高7.5米。两厅均为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建筑内梁枋、瓜柱、雀替以及瓦当均有精美雕饰。东、西、南三面封火墙外水沟绕护。
2019年,浦城县着手对西山故居进行修复,修复后,并在其内建设“真德秀纪念馆”。如今的人们,走进西山故居,不仅可以欣赏古建筑的风貌,还可以通过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以及解说员的娓娓道来,领略真德秀的风采和朱子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说城关的“宋贤真夫子祠”。
宋贤真夫子祠,位于浦城县河滨街道爱民社区龙潭门路,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浦城文物》一书记载:今夫子祠前殿、正殿犹在,面积约180平方米。但残损较严重,前殿仅存部分梁架及立柱。正殿重檐歇山顶,内顶覆双藻井,檩下墨书“大清同治三年……初七日乙时……鼎造”等,藻井、天花、梁架、斗栱表面大量施彩绘,绘飞龙、祥云、蝙蝠、花卉等精美图案。
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真德秀,在黎明的微光中,万物逐渐苏醒时,坐在“学易斋”内,推开窗户,伸张双臂,让在窗外等候了整整一个夜晚的清风,与身心轻轻拥抱。
我们仿佛听到——当年的真德秀,放眼远眺,吴山、粤山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倏然间,灵感突至,诗兴大发,高声吟咏:坐观吴粤两山秀,默契羲文千古心。(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甘跃华提供)
作者:□甘跃华 涂治华 王光兴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