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两口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就想为家乡做点事”

2024-07-31 11:42:52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邱盛林 邱霖

28日凌晨两点,雷江平头顶矿灯带着十几位留守妇女钻进菇棚开始抢采竹荪,“竹荪必须做到随开随采,不能等。”雷江平一边指导村民,一边紧张采收。早上八点半采完竹荪,给工人发了工钱。他又忙着将家里的竹笋干以每公斤290元的价格卖给采购商,一共卖了一万多元。丰收的喜悦还挂在脸上,妻子陈燕红就将采竹荪、付工钱、卖竹荪全过程拍下来,发到了抖音上。

今年37岁的雷江平是光泽县司前乡庭燎村赤岭组人。村上的同龄人,没考上高中都外出打工了,他读完中专,也跟长期在外的父亲进企业从事木材加工。因他学的是数控专业,又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每月工资比在家务农高了不少,但每次回家见到“人走田荒”,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今年36岁的陈燕红与雷江平同村,还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两人都有不甘贫穷、干一番事业的梦想。2011年,雷江平和陈燕红喜结连理。

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已成小老板的雷江平毅然回到了当时的省级贫困村庭燎村,并成立了“光泽县顺羽家庭农场”。这年,自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陈燕红刚大专毕业,也放弃可进城里建筑企业上班的机会,在家乡做起电商直播。

庭燎村地处偏僻,全村一个长垅一面坡,加上连班车都不愿意去,曾被称为“停了村”。有知识、有技术、有门路的小两口,为何偏要“往回走”?雷江平说:“看见生养自己的家乡‘人走田荒’不甘心,就想为家乡做点事。”“乡村振兴,青年有责。”陈燕红说,“庭燎有山、有田、有特产,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关键要有人来做、有人来带头,我们就来做个带头人。”

小两口说到做到。雷江平把多年积蓄投在田里、山上,种富硒稻200亩、其中90亩是复耕的撂荒地,在林下种七叶一枝花、淫羊藿等中草药50亩。为以短养长,还在田里种竹荪、马铃薯等。陈燕红则在县城既带孩子读书,又做电商、直播、保险,成了家乡土特产及人文、风光的代言人。

如今的庭燎村,已成长起多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村1200多亩耕地不再撂荒半撂荒,几乎都种上了优质稻和富硒稻,昔日弃管的500多亩野山茶,500多亩竹山也成了村民增收的产业。当然,雷江平和陈燕红的日子也过得不错,富硒稻每公斤卖到了8元,竹荪今年卖到了好价,他们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用心辅导两个孩子读书,雷江平说:“还是回家好!”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