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书院⑰ | 走进建安书院:兴理学 育人才

2024-11-25 11:15:2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吴章中

书院名片

建安书院,坐落在建瓯市理学文化街区磨房前路,右邻建瓯市第一中心小学,对面是宋大贤徽国文公朱子祠(文公家庙)和世翰林第(五经博士府),始建于宋理宗嘉熙初年,是在朱子去世之后中国用以公开奉祀朱子和传播朱子理学的第一所书院,是“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建瓯市一处灿烂的历史文化胜地。

南宋嘉熙元年(1237),理宗皇帝到太学视察,崇尚理学的赵昀因不认同王安石,遂下令撤去王安石的太学之祀,补进周(周敦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张(张载)等人的祀位,朱子供奉自此进入太学。朱子能够享有国家最高学府的奉祀,表明当年迫害他的“庆元党禁”流毒已彻底清除。为了重树党禁以来被打压的朱子理学的影响力,宋理宗随后诏令建宁府知府王埜,命其在闽北建宁府城(今建瓯城)公开表彰和传颂乡贤朱熹和真德秀等人功绩,诏辞曰:“游(游酢)胡(胡安国)朱(朱熹)真(真德秀)流风未泯,表宅里以善其民,则予汝懌。”知府王埜接诏后,大喜过望,发出“天子之所以命者,敢不敬谨”的欢叹。于是,他请奏皇帝恩准以主祀朱文公(朱熹),并祀真文忠(真德秀)的规制营建书院。理宗很高兴,遂以建宁府旧名“建安”赐额“建安书院”,至准营建。

建安书院古图,书院始建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

王埜,字子文,号潜斋,浙江金华人,南宋理学家真德秀门人,嘉熙至淳祐初年任建宁府知府。嘉熙二年(1238),接受任务不到一年时间,王埜在府治北、朱文公家庙对面落成建安书院,主祀朱文公,真德秀配享。当年冬季,理宗送来御书“建安书院”,王埜将圣上御书制成匾额高悬书院大门,从此,地方上有了专祀朱子的学堂。

从南宋末期开始,建安书院屡废屡建,历程漫长而曲折。宋至元代,书院进入发展鼎盛时期,特别是创建初期,在王埜之后,接任的几位知府如王遂、黄镛等人都是南宋名臣,他们不遗余力推动书院建设,建安书院迎来历史高光。元末,书院毁于明军攻城的战火。洪武十九年(1386),建安知县余子恭将书院迁入建宁府学,与府学合二为一,朱祠与孔庙并存于府学,朱祠主祀朱文公,配享人除真德秀外,补进蔡元定、黄榦、刘爚等三位。清初戊子之役,府学及书院又遭兵燹尽毁。康熙三十二年(1693),瓯宁知县邓其文易址重建书院(址在原都御坪县委县政府大院处),改名“建溪书院”。乾隆十九年(1754),建宁府知府史曾期重修书院。道光四年(1824),建宁府知府陈俊千与建安知县包幹臣再修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书院制,改书院为“建郡中学堂”。民国,书院更名为“福建省立第五中学”,后与“建瓯县立中学”合并为“福建省立建瓯人民中学”。1952年又合并私立“培汉中学”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56年改名为“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延续至今。时光荏苒,建安书院几易其名,始终不负韶华,铭记着其教育教学的历史初心。

建溪书院遗址(建瓯市委市政府原驻地,今为建瓯市御苑小区)

2023年11月,建瓯市委市政府为复兴“理学名城”的文化荣光,在宋代原址重建建安书院。重建后的建安书院占地6305平方米,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设计以中堂院落为书院的中轴,前有大门、重门,中有中堂,后有文昌阁,东、西各建有两大院落,西为义学堂、花园,东为燕居堂、射圃,是一座集奉祀、讲学、藏书功能为一体的传统规制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书院。斗转星移,历经八百年历史沧桑,这颗淹没在中国理学史上的璀璨明星,将以耀眼的新姿重现于理学名城建瓯。

回顾建安书院的历史,其有三个亮点在中国理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这是第一座专为公众奉祀朱子而建的书院。

古代举凡官办学堂或是民办书院都要建祠以作祭拜之用,主祀者或是至圣先师孔子,或是其他令人敬仰的大儒,庆元党禁遗毒清除后,祭祀朱子的活动逐渐在各地兴起,初期仅在官学中别立祠祀,或在孔殿中配享香火,尚未有专门奉祀朱子的书院祠堂。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建宁府城(今建瓯)祀朱活动在朱子家庙中开始举行,但参与者仅限朱氏族人。嘉熙二年(1238)创立的建安书院,是理宗皇帝特旨在朱子故地建宁府兴建的新学堂,其创院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广大民众有奉祀朱子的专门场所,用以颂扬朱子道德,涵养百姓理义。自从有了建安书院,建宁府城及所辖闽北各县知书达理蔚然成风,及至明代宗时,皇帝朱祁钰盛赞此地为“德盛仁熟,理明义精”。

这是一座为复兴朱子理学厥功至伟的书院。

创建建安书院的另一个重任就是整理和校对朱子和真德秀的遗书。庆元党禁时期,由于摧毁和禁锢理学,朱子的著述遭到毁灭性破坏,朱子思想绝学面临失传窘境。经过书院创立以来连续二十多年的努力,建安书院完成了抢救朱子遗书的艰巨任务。咸淳元年(1165),时任山长黄镛将书院经多年努力累积的朱子遗书整理成系列文集,在建安书院镂版印刻,遂成《朱文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此三集成了现今流传于世的《朱子全书》的核心内容。书院及时的抢救和有力的保护,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功绩于百世,正如宋代末任建安书院山长黄镛在《文公别集序》中说:“真斯文之大幸也”。

这是一座后朱子时代培育人才的著名书院。

建安书院第三个办院重任就是培养人才。书院创立时的首聘山长蔡模是朱子私淑弟子,其祖蔡元定,其父蔡沈,均为朱子得意门生;聘师郑师尹,为朱子高弟廖德明弟子。随后,如秘书阁正字林翼龙,教授徐几,后来官至右丞相的黄镛,元代的陈印翁、黄君复等人都担任过书院山长,他们不仅教书育人,本人也在书院著述立说。如蔡模在书院期间,撰有《文公年谱大略》《易传集解》《大学衍说》《河洛探頣》《续近思录》《论孟集疏》等与朱子理学关联的著作留存,其中《文公年谱大略》成为后世研究朱子生平珍贵的考据书。元代,山长黄君复曾主持刻印《蜀汉本末》,推动书院藏书呈现多元化。清代,朱子建安十六代孙朱玉编成《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于书院刻印传世。入学书院的学生亦不乏人中翘楚,如南宋理学家叶采,撰《近思录集解》;明代政治家杨荣,编撰《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均为书院学生。而千名进士县建瓯历史上的众多进士,不少人亦出自书院。

学在而文存,历史上的建安书院,以再兴理学之伟力,培育人才之盛景,实现了书院初创者王遂在《建安书院记》中的良愿:“可以迎前修而来后学”;文存而道明,今天的建安书院,必将以复兴文化的承载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迎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理学名城中点亮文以载道的明灯。(作者:吴章中 文/供图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