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书院㉒|走进养蒙书院:存养心性 泰然处之
书院名片
养蒙书院,位于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龙池自然村,始建于宋哲宗绍圣年间,是建瓯市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所古代乡村书院。
俯瞰养蒙书院
从建瓯城关出发,驱车沿304国道行驶约20分钟便能到达小桥镇阳泽村。阳泽村旧名洋泽村,拥有一片广袤的良田,田野间有一条溪流潺潺而过,水沛田丰,自古就有建南第一良田美地之称。龙池村与阳泽村隔溪相望,走过阳泽村村口一座名叫“登云”的古廊桥,穿过大约一公里的机耕路就到了龙池村。养蒙书院在龙池村头不远处,坐西朝东,现存建筑为清代建构,面阔17米,进深24.8米,占地421.6平方米,由大门、天井、正堂、后阁等部分构成。
走进书院,抬头可见大门之上悬挂“养蒙书院”四个大字。进入大门,正堂靠近天井处赫然立着一座人物塑像,像台上写有“宋端明殿学士兼签书枢密院事、特封建安县开国男、忠穆太师郑珏”等文字,可见堂上主供人物地位显赫。走上正堂,有三块大幅人物肖像构成的“百官图”引人注目:正厅中心有5名官员的高大画像,左右两壁分别有76名文武官员画像。每个人物均有姓名和官位标注,画风俏丽,但也拙朴无奇,据考古分析,应为晚清或民国时期的乡村画师所作。步入后阁,是一个新建的小展厅,展厅内容为养蒙书院的历史由来及相关事项。环视书院,其主体建筑为单檐木构架,穿斗式梁架,外围两侧山墙则采用传统夯土技术,据文物普查报告显示,现存建筑构架除保留少量穿插枋为清代构件外,其余均为现代谬凿。据掌管书院的当地人介绍,现存书院重建于清康熙年间,民国初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此后在1994年、2016年、2022年又进行过多次修缮。综观这所乡村书院形貌,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展陈上,其呈现出的风格和水平,都十分契合乡村二字。
养蒙书院是龙池村郑氏族人创办的一所乡村私学,在科举时代曾经培养了一批批登科入仕的优秀学子。晚清取消科举制后,书院改为乡村小学,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是当地的一所完小。近四十年来,养蒙书院是郑氏族人的家祠,不再是教学之所。这座外表平淡的乡村祠庙,如今书院特质已不明显,然而追溯其历史,无论是在办学理念还是在培养人才上,都堪称非凡。
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建安县(今建瓯市)南乡龙池人郑君镇、郑君锡兄弟二人先后获取科举功名,分别以登仕郞和兰溪教官之职走上仕途。哥哥郑君镇素以词学诗礼著名,登仕后即请受特恩归家隐迹专事儒学,弟弟郑君锡在外为官多年后,也以朝奉大夫致仕回家归养。郑家祖上是唐末随王潮入闽的大族,在当地拥有殷实的家资,先后辞官回乡的郑家兄弟与一般归隐家乡的缙绅不同,他们治家不以产业为重,而以杜门教子为主。当时有人对郑君镇说:“乡人射利,广田宅以遗子孙,后犹不足。今公六子释此而专事文学,非所以为裕也。”郑君镇回答:“唯忧子孙不贤,不忧产业不治。”
郑君镇生有六子一女,郑君锡生有五子,郑家子辈共有12人,如何培育众子弟成才成贤,郑君镇十分用心。一日,郑君镇到邻村义方寺游玩,见该处清静幽远,特别适合读书,于是在义方寺旁建一座书屋,专供孩子们读书学习。这座书屋的故址在今小桥镇后塘村村部所在地,书屋是郑氏家塾,也是养蒙书院的前身。
书屋建成后,郑家的12位堂兄弟妹均入学就读,郑君镇与随后归家的郑君锡亲自授课,兄弟二人都是博学之士,郑家子弟在两位高师的培养下,果然成才成贤。郑君镇长子郑存,绍圣四年(1097)进士,以翰林院博士知南安军,人称郑博士,父亲去世后,郑存继承父志,回乡教育诸弟,而后兄弟相继登科,门户日渐光显:二弟郑协,除司农丞;三弟郑宁,任司录职;四弟郑升,授宣议郞;五弟郑毂,为秘书郞兼御史台主簿;六弟郑珏,官至签书枢密院;小妹郑氏,嫁朱家,是一代儒宗朱熹的婶娘。五弟郑毂和六弟郑珏同为政和八年(1118)进士,是郑氏家塾培养出来亦文亦官的优秀代表。郑毂自幼颖悟,好读《中庸》,父亲曾戏问他:“这篇句读得容易吗?”年少的郑毂回答说:“读书止于字句有何用?我私下以为圣人之道在此书中。”长大后的他更加笃志追求圣贤之道,曾远赴河南求学于二程(程颢、程颐),因二程已逝,遂拜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为师,从此弃官问道,潜心伊洛之学,成为上蔡先生谢良佐门下高弟。学成后的他也追随师伯杨时、游酢等先辈步履,传道东南,在闽浙一带授徒讲学,终成世人景仰的理学名家。《宋元学案》有载郑毂,他是录入该书的建安籍唯一代表,也是宋代儒林的顶级人物。郑珏生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出生前夜父亲郑君镇曾梦见一大禽展翼庇护乡里,解梦为保境安民之意,孩童时代的他在家塾读书时已有颖悟秀异的非凡表现。靖康二年(1127),二帝被掳,康王赵构在济州起兵,郑珏以民族气节为重,毅然放弃楚帝张邦昌而投身康王。不久,康王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政权。彼时朝廷内忧外患,政权极不稳定,郑珏疾恶歼邪,拨乱反正,为稳定新立的南宋政权立下汗马功劳。郑珏历任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兼签书枢密院事,封建安开国男,食邑四百户。在他总理军政事务期间为振兴宋室殚精竭虑,辅政百日而亡。郑珏死时,宋高宗极为哀伤,他说:“朕丧元子,犹能自排遣;于瑴殆,不能释也。”失去了郑珏甚至比失去儿子更让皇帝难以释怀,可见郑珏在宋高宗心中的重要地位。郑珏去世后,朝廷给了他极高荣耀,赠“太师”谥“忠穆”,并追赠其祖妣三代分别以大夫及郡夫人之位。中国古代士人通过读书来显名耀祖,郑君镇惟忧子孙不贤,不忧产业不治的愿望,在郑氏家塾的第一代弟子中实现了。
郑君锡长子郑昇、次子郑昂、三子郑晟,也成就科举功名,均授官迪功郎。四子郑旻、五子郑昊不乐科举,在家亦耕亦读,安居守业。郑昊后来迁居秦溪里魏村(今迪口镇郑魏村),成为该村郑氏始祖。
郑氏家塾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儿郎共11人,其中9人均成就科举功名。9人中的郑毂,以理学名宿谢上蔡高弟之重,渊源伊洛,传道东南,彪炳于中国理学史册;其弟郑珏,以肇基南宋的定策之功留名千古,是中国历史上贤良重臣的典型人物。其余人等也都在各自仕途中,为国为民,广著荣誉。此后,郑氏族人愈加重视儿孙教育,约在万历年间,郑家迁建义方寺家塾于龙池村今址,正名“养蒙书院”。从书院壁画上的百官图中,可以窥见书院造就人才的非凡伟力。
回顾龙池村历史,其治村始终秉持书院养蒙以正一乡的首务意识,教养为重,产业为次是该村崇德重教、以文兴村的不二村规。入村处曾有一门坊,门上赫然刻有四字“通德里门”,取《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之意,郑氏祖先以入村必养知、仁、勇三,方可到达德的境界来提醒子孙:唯德是养,方有知仁勇至;知仁勇至,才可家业永存。据族谱统计,惟德是养的龙池村共走出七品以上官员194人,郑氏所期家业不仅于龙池,还开枝散叶永存于四面八方。
历史上的养蒙书院,把“养正蒙童,以育人才”作为书院一以贯之的校训,从北宋绍圣年间书屋建立起,历经宋元明清诸朝数百余年,在养蒙书院的养正下,郑氏族人及第者无数,留芳者辈出,他们冠盖相望,前后不绝,一座小小村庄久久浸润于养蒙树德的祖训中,纵横历史时空,绘就了高贵贤达、济济一门的郑氏百官图。
龙池村的养蒙书院从初创起到如今,或许在形貌上就一直是乡村特色,它不修奢华,不治物业,拙朴是它的形色;而细察其根本,显然别有洞天,它唯修贤才,务求通德,高贵是它的本色。
龙池村是历史留给世人的一处内涵丰富的文化古村,它不尚装饰,连“通德里门”这样高标准追求的入村四字口号都写得低调无奇。修德以育朴,是龙池村值得品味的气质;养蒙书院是一处形在乡村神在庙堂的育人之所,它的精髓不全在于墙壁上的“百官”之图,宋代理学宗师二程说的那句“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便有进”,可谓道尽了书院的林林总总,养蒙书院值得后人细读精思。(吴章中 文/供图)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