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活化红色资源 凝聚精神力量

2024-05-09 15:41:39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松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引领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每到地方考察调研,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并告诫全党同志要铭记光辉历史、牢记初心使命。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2000年9月27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松溪时指出:“要发扬老区革命精神,立足于自力更生。发扬自强不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好一级。”领袖的嘱托,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提升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松溪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S时期,松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1929年6月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建(瓯)松(溪)政(和)农民举行暴动。随后,建立了中共松溪特支、路下桥苏维埃政府和红色武装,创建了建松政革命根据地,树起了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1933年6月,松溪苏区划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成为中央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松溪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始终保持了党的旗帜,成为福建“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之一。

松溪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淀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同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目前,全县共有革命旧址32个,其中纪念建筑5处。在这些遗址、场馆中,列为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处,县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处,其中有3个革命遗(旧)址因其所处区位优势开发利用为红色旅游景点。这些遗址、遗迹和相关的纪念场馆是松溪革命历史的见证,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因如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史教育工作条例》,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去梳理松溪红色文化,提炼松溪苏区精神,发挥其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以彰显着松溪的精神风貌,引领松溪的未来发展。

一、深挖红色资源,盘活红色“家底”

加大史料征集研究,深挖红色资源,对全县革命遗址进行全面保护规划,压实红色场馆管护责任,推进革命遗址整体性、系统性、全域性保护,为高质量做好新时代红色场馆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为讲好红色故事提供丰富素材。紧紧围绕“原中央苏区县”“建松政农民暴动策源地”等主线,在挖掘大量党史史料、研究成果的同时,扎实推进史料整理、档案查阅、课题研究、史志交流等各项基础研究工作。强化区域联动,协同推进研究,高质量推进专项课题研究,抽调精干力量,前往各革命根据地访谈相关革命前辈、史志研究专家,征集文物史料,编写研究专著,积极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多种方法并用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广泛凝聚各方共识,为松溪红色场馆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素材。

二是创建齐抓共管,构建立体化保护管理体系。建立红色场馆保护联动机制,联合民政、文旅、档案、史志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明确各有关单位在红色场馆和革命遗址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统一协调组织,建立定期巡查机制,分门别类进行详细登记、合理归档和规范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红色场馆保护利用等工作,摸清全县红色遗产的“家底”。作为红色场馆属地主管部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对这些红色史迹进行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积极与发改、住建部门对接,将32个革命旧址纳入全县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十四五”规划,争取省市级以上修缮维护资金,积极争取相关红色场馆改扩建项目批复立项。结合即将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广泛开展革命文物、英烈遗物、革命文献资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接受社会各界捐赠革命文物、藏品资料,改变松溪红色场馆只有图片的落伍陈列现状。

二、创新宣教方式,打造宣教品牌

提升对革命文物阐释利用的高度,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实践和丰富,探索发展有品质、有影响的展陈,推动新时代宣教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是丰富展陈形式。展陈形式是红色展馆的立馆之本,实施革命旧址展览提升,增设情景雕塑、苏区标语漫面、主题文化墙,融入声、光、电、媒等现代技术,增设智能讲解员、AR导览系统、VR游戏等创新展陈方式,融合科技让文物说话,实现“一部手机畅听松溪”。此外不断推出各类专题展陈、历史再现等主题展览,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举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和其他庆祝活动时,利用好红色场馆开展活动宣传工作。立足各重大纪念日将陈列再次活化利用,推陈出新,推出“松溪红色号角”“苏区精神光耀松溪”等专题展陈,完善32个革命遗址专题展陈,让参观者每到一处革命旧址,都能领略到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业绩。同时,拓展宣传利用途径,发挥“互联网+”作用,通过“史志松溪”微信公众号,加大和“今日松溪”“掌上松溪”等主流媒体,线上展示红色展陈,宣讲红色故事等。

二是打造宣教品牌。在做优自身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走出去、请进来”宣教工作的新思路。与周边县市共同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的“红色线路”条件优越。“走出去”与浙南、赣南周边县市馆校合作,与相关文化场馆、博物馆等联动,通过干部教育培训、文化旅游活动等拓展展览主题。积极申报红色场馆为党性教学点,加强开展文旅结合、红色研学联盟等区域合作、抱团发展的新路子。遵照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成立“浙闽两省四县”干部教育培训联盟为契机,开发一批红色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有趣的红色研学项目,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讲座、互动研讨会、红色文艺演出,精心设计开发现场教学、初心夜学、红色影院等课程,满足不同人群的研学需求,实现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同时,将各群体优秀讲解员“请进来”,结合“松溪讲习班”,推进群众红色宣传,优选宣讲精兵“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乡镇”开展红色故事主题系列宣讲、故事讲演等社教活动,让红色基因振奋人心。

三、聚焦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打造红色旅游胜地,坚持在保护传承中融合发展,切实将红色场馆利用融入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领域,推进红色场馆创造性转化。

一是打造红色名村典范。深入推进“百红”工程,依托革命遗址打造路桥、源尾、塘边、梅口、吴山头等红色名村,积极设立村史馆、红色影院、红色书苑等,吸引各地党员干部群众走进红色名村开展红色宣讲、红色研学、红色培训等活动,依托红色资源禀赋,发挥“红色+”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串联茶叶、马家柚基地以及竹笋加工、现代农业等特色项目,发展绿色观光产业,成为游客打卡的红色康养地,实现用红色文化吸引人,用绿色农产品留住人的效果,将红色名村建成集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旅游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等多种生态相融共生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是树立红色旅游品牌。致力打造好松溪红色场馆的同时,串联整合全县资源要素,延伸红色链条,形成集聚效应,打造松溪红色旅游品牌。立足松溪原中央苏区县、千年古县、国家生态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福建省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将红色旅游、人文旅游和绿色旅游等有机结合,以梅口埠4A级景区为龙头,全面完善红色旅游配套,将32处红色遗址串点成线,设计红色研学之旅、红色缅怀之旅、红色教育之旅、红色寻踪之旅等精品路线,形成“红色打卡”地图,全面塑造“红地今朝更红火”城市形象。整合“红色、绿色、古色”等特色资源,培育形成“红色旅游+生态观光、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户外拓展、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等复合型旅游线路,结合松溪“松溪福宝”IP形象、“松溪三宝”及百年蔗、松溪茶叶等特产,开创系列松溪文创产品,打造一条极具特色的红色之旅,把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通过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从点到面、连线成片地有序打造和推进,不断加大红色文化宣传推介,实现境内红色旅游景点知名度不断提升,形成“以红带绿”“以红促彩”的红色旅游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供稿:松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