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决定》每日问答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主要有哪些要求

2024-08-13 14:30: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培育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内需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行了长远谋划部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当前,我国国内市场基础更加扎实,空间更趋广阔,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同时要看到,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一些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影响制约内需潜力释放,劳动、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激发内需潜力,有效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强化各项重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一是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管理模式,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投资审批数据部门间共享。强化投资支持政策,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强投资项目特别是备案类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融资机制,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二是完善消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完善“想消费”、“敢消费”和“能消费”的政策环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增强人民消费能力。聚焦汽车、住房等关键领域,减少限制性措施,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取消准入限制,持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优化现代商贸体系,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商贸流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农业、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四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商品和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