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穿越”黄沙隘的千年旅途 探访松溪境内“茶盐古道”

2024-09-24 10:34:11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林云洁 周燕兰 蔡骏翔 徐娜菲 陈维权 文/摄

在松溪县,有一条地理位置偏远的古道,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却依然坚固不毁,静静地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这条“茶盐古道”承载着无数过往与传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入松溪县旧县乡大黄沙村,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这段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盐古道”——黄沙隘的奥秘。

伴随着脚下落叶的沙沙声,在大黄沙村绕了几个弯,映入眼帘的是一段覆盖着斑驳苔藓、陡峭而古朴的古道,日光下,它散发着历史的温润光泽,这便是松溪境内“茶盐古道”黄沙隘段。据明代《松溪县志》记载:“黄沙隘,在永和里北,距县治五十里,与庆元县界相连。”这一记载恰好证明了这条古道自明代起便已存在,并持续作为人们通行的重要道路。

古道宽约1.5米,采用精选石料精心修筑,结构稳固,为行人的通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昔日,人们肩挑背扛,徒步穿越崇山峻岭,将茶叶、松香、笋干等特产运出松溪,再换取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促进了地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在古代,黄沙隘是连接浙江龙泉与福建松溪的主要通道之一,商人、学子等远行者皆需徒步而行,有时还需肩负重担,其艰辛可想而知。”松溪县旧县乡文化站站长陈维权介绍。

沿古道拾级而上,两侧山上林木森森,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阔气势。翻过下岭岗,步入一段林荫遮蔽的道路,虽觉凉爽宜人,但石砌台阶的起伏跌宕,仍让人在攀登中不免渐感腿脚乏力,却也在行走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人行路之不易。

一路行来,疲乏愈重,一座凉亭及时地映入眼帘,名曰中岭亭。凉亭构造朴实,融合土木之韵,古道穿过亭心,仿佛历史的脉络在此交汇。步入亭内,抬头可见两根横木之上有着题为“光绪壹拾柒年建造”的字迹,历经130余载春秋,经过重建的凉亭坚挺立于此地。亭子两侧各立三根粗壮木柱,辅以土墙围护,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一片休憩的净土,正应了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据史料记载,黄沙隘乃松溪九大隘口之一,其南端与大黄沙村相接,陆路蜿蜒,经由旧县,直抵松溪县城。昔日,官府遣兵把守此关,既能维护社稷安宁,又司税赋征收,往北越此隘口,即出松溪,通往浦城与浙江龙泉。隘口实为交通要冲,联结四方。

重返大黄沙村,村中一条人字形砖铺小径与古道悄然相连,它的铺设与村中陈氏族谱记载的南宋“神童尚书”陈嘉猷息息相关。人字砖路自巷口起始,蜿蜒曲折,绵延百米,直至陈氏祠堂,其形寓意“立于人上,功成名就”,亦映射出大黄沙村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之风貌。

据了解,黄沙隘古道作为古代连接福建闽江流域和浙江瓯江流域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见证了闽浙两地的深度交流与融合,研究其历史变迁有重要意义。现在,黄沙隘古道已列入松溪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陆点。

群山连绵,古道静谧,千载风雨,石阶、凉亭、驿站、人字砖路,每一处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黄沙隘古道昔日的辉煌。古道的完整保留,不仅令人赞叹古人可贵的工匠精神与非凡的劳动智慧,更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不朽的精神财富。(林云洁 周燕兰 蔡骏翔 徐娜菲 陈维权 文/摄)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