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2024-10-21 11:37:45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这对于推动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是稳增长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内部困难特别是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劳动人口众多,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总体面临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高度进一步重视就业问题。

第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是当前需要重点支持的就业群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4年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未来10年每年将维持在1000万人以上,总量规模大,就业难度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着个人理想和家庭期望,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社会影响大。因供需结构性错位,高校毕业生对优质岗位的期待难以完全满足,处理不好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2023年我国农民工规模已达2.98亿人,占就业人口的40%左右,然而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较差、收入偏低,权益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退役军人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有3900多万退役军人,每年还将新增40多万人,退役军人长期在部队服役,知识体系、职业素养与市场就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需要加强针对性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这3个重点就业群体,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稳住重点就业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第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必须强化举措、精准施策。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以点带面稳定就业大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高校、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要对退役军人给予更多就业关怀和帮扶,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措施。要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决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更好适应就业方式新变化。要加强劳动市场监管和监察执法,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过度加班、违法裁员等乱象。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