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走进建瓯右文书院——忠孝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建瓯市东游镇党城村,在闽江支流秀丽的松溪河畔,省道瓯政线穿村而过,良田千顷,水沛物丰,自古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往来活跃,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右文书院紧挨在党城村委会大楼之后,坐西朝东,面阔约20米,进深约60米,为土木结构建筑,分三进逐级依次由正厅、登瀛桥和左右书斋、文昌阁等部分构成。据县志记载,书院创于清朝初年,是建瓯市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
党城村古为建安县(今建瓯)东苌里辖地。明正德年间,松源叶氏始祖文修公(叶味道,字贺孙)十二世孙叶世明从松溪县迁居党城,叶氏筚路蓝缕,延至清初已成党城大族。走进如今的党城村,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豪宅大厝;入到户中,可知十有六七全是叶族。党城村有一雅名叫“君子乡”,自乾隆丁卯年(1747)该村君子乡古里坊门楼建成后,就一直被世人称颂至今。叶氏以先祖文修公叶味道所创族规“诚以读书,以学为重”作为治家首训,他们读书明理,忠诚信义,栉风沐雨百余年赢得了十里八乡的广泛赞誉,从明代叶世明入居党城村始,松溪河畔这座古老村庄的男女老少,在先祖遗训的涵养中含饴弄孙,各得其宜。
叶味道(1167-1237),字贺孙,谥号文修,人称溪山先生,温州人,先从永嘉学派陈傅良(止斋先生)习经世之学,后从朱熹研读性理之学,被朱子视为与衣钵传人黄榦同等位次的朱门高弟。叶氏自松源迁居党城后,他们继承先祖之志,缵绪朱子理学,坚守忠孝仁义,日久岁长,党城村君子之风蔚然形成。刻有“君子乡”三字砖雕的楼门如今还伫立在古渡码头的岸边,近三百年来,“君子乡”以崇敬之心在默默提示乡人,这里曾经是春诵夏弦、崇儒明理的君子之地。
党城村位处大溪之岸,水运便利,有益商贾;叶氏族人崇礼尚义,言而有信,明清之际的党城已发展成东苌里著名的商贸之乡。有君子之风的党城叶族也在行商坐贾中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家家安富尊荣,户户吃不尽。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了提升教化能力,弥补私塾短板,保障所有乡人子弟能入学读书,约在清初顺治至康熙年间,以学为重的叶氏族人决定营建书院。彼时,民间被顺治帝上谕“不许别创书院”的明令所限,清廷为防范百姓利用讲学群聚结党,危及政权,禁止民间私办书院。经与官府多方斡旋,叶氏以秉持先祖所承朱子理学有补治道之精神,阐述叶家在党城“诚以读书,以学为重”的族规,表明党城人人君子,无有结党之患。官府对建东重镇党城村的请求十分重视,于是派人实地调查。他们走进私塾,但见“道继紫阳”的师承牌匾高挂于学堂;行到街巷,随处可见乡民门上有“浩气长存西涧地,精光遥映石林居”“濯缨奕祀叨丹陛,理学渊源衍紫阳”等内容的联语;细看各大厝的墙画梁雕,全是水墨花鸟、琴棋书画、耕读传家等淡逸致远的题材;再询乡民,人人明理谦逊,个个诚意正心。查验结果,果然如其所述,党城叶族坚守朱子理学要义,人人君子,无忧无患,遂批准党城村营建右文书院。
书院取名“右文”意指“崇尚文治”,本自叶氏先祖贺孙先生之谥文修。以文修行,崇尚文治,原是发育党城村君子之风的本源所在,官府准以“右文”为名批建书院,是希望叶氏族人以先祖文修为楷模,读书明理,忠君爱国。右文书院的设立可谓立意深远,本正源清。清初福建新设书院寥寥无几,右文书院能在战火未尽的清初获准营建,实属不易。
据党城《叶氏宗谱》记载,初创时的右文书院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前有山门,沿中轴逐级而上依次有正厅、泮桥和左右两庑、文昌阁、魁星楼和左右厢房等建筑。《建瓯县志》记载说,“右文书院,清初建置,粗具规模,士子诵读其中。道光同治间,人文辈出。光绪甲申十年(1884),(乡绅)叶仰斋、叶康侯、叶子若、叶辉山等,各捐田苗店屋以为宾与膏火资。历聘名人掌教。设月课,给奖赏。院中堂室,高筑广建。嗣因停科举,改为小学校。”这所创于清初动荡年代,停于清末废除科举的乡村书院,在建筑规模,师资力量,膏火给养,教学安排上都具备了极高水平。清代的党城村富甲一方,他们完全有能力让右文书院的厅堂室舍高筑广建,让学田院产、膏火师资得到充分保障。书院道继紫阳、崇理明义,聘请名师掌教力求修齐治平,其结出人文辈出的教育成果亦自然天成。据统计,由书院输送至建宁府学的优廪生有30余人,选拔进国子监的监生2人,贡生4人,荫补2人。进士及第1人,七品以上官员8人。其他熟读诗书而未及功名者亦有数百余人。建宁府学是建宁府八县著名的官学,其优廪生待遇优渥,每年向所辖八县各校选拔生员,门槛极高,而清代从地方入选国子监的监生、贡生更为不易,一般2至3年才有一个名额。右文书院以一村之隅,不仅对全村子弟实施了文明教化,还为国家和地方选送造就了不少人才,右文书院而使党城有人文辈出之说,可谓实至名归。
清末废除科举后,右文书院改为村级小学,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党城小学新校建成,书院方结束其服务教学的历史使命。世事沧桑,书院的整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魁星楼和左右厢房毁于光绪初年的一场大火,光绪十年(1884)修复魁星楼及书院整体建构;民国后期,山门因年久圮毁而废弃,2013年在原山门旧址门前空地新建党城村委会办公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省道瓯政线,原魁星楼和左右厢房被拆除征用;2021年,东游镇响应建瓯市委市政府打造“千年建筑、理学名城”号召,在充分挖掘书院历史和党城人文的基础上,对书院进行全面修缮,形成了如今基本保留清代建构的古朴典雅庄重严谨的右文书院。
穿过党城村部的一楼门厅,在拾级而上的一座青砖泥瓦的平房中间,挂有“右文书院”额匾的书院大门就在眼前,门联写的是朱文公联语“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彰显了书院以朱子家国思想为核心的教化理念。进入大门即是正厅,前后梁分别悬挂宋理宗赞扬叶味道的御词“斯文缵绪”“道学传心”的牌匾,表明了书院赓续孔孟斯文,决心继承道统的文化志向。正柱联则引用朱文公题赠白鹿洞书院的门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意为天地因日月而光,人心靠读书而明。厅左陈列的是与“君子”相关的文化内容,厅右展示的是叶氏族系文化和一些历史典故。再拾级而上过一八角门是一座名叫登瀛的石桥,桥下是泮池,左右是书斋。跨过登瀛桥,又拾级而上是主殿文昌阁。阁堂正中供奉一座人物塑像,为党城叶氏先祖叶味道,人像呈低头凝思状,面容端正,神情恭谨,仿佛在思考道学传心羽翼斯文的人间教化。塑像之上的横梁上悬挂着“道继紫阳”的四字牌匾,紫阳乃朱子别号,将“道继紫阳”悬挂于正殿中心,其意显而易见:继承朱子道统,无论斗转星移。主殿文昌阁的左右空间布满了书桌和蒲座,呈现的是学子静听理学文化的教育场景。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初心如磐笃行依旧。经历近三百年风雨的右文书院,总能在“诚以读书,以学为重”的涵养中不改初心,即便不再有教学之职,依然坚守着育人之业。斯文缵绪的右文书院不止于宋元明清,还将在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中引领示范。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