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科技特派员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担当新使命

2024-10-27 18:30:0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翁伯琦 张伟利

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年发端于福建南平,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深入总结、大力倡导推动的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农村工作新机制。25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从福建的探索实践上升为全国的制度安排,从单纯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拓展到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宽领域、多要素、全链条的综合性服务,赢得了农村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基层一线的普遍认可,彰显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智慧和科技兴农力量,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和实践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不断完善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为民与服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广大科技特派员奋勇争先,创新创业,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践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要强化改革意识、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建立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创业的良好工作机制,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让科技特派员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让科技特派员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担当新使命。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带动创业,促进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基本原则,以产业振兴创业与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实现增产增收、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富裕健康多目标协同发展。科技特派员肩负着科技兴农光荣任务,要依托生物、数字、先进装备制造等技术手段融合协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农业最好的产出、最好的效率、最好的收益。实践表明,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改变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重要地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摆上优先位置,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是完善多元选派组合机制,促进融合发展。多样化选派科技特派员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新举措,以人才带理念、科技、信息、经营、资金下乡入企,通过多元化渠道调配科技资源为“三农”服务。政策引导是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本保障。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目标管理与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政府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技、农业农村、发改、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的协调联动,进一步优化支持政策和组织保障,使科研、高校、管理、服务、企业等诸多单位密切配合、环环相扣、同向发力,形成政策引领与人才组合效应。要坚持完善制度与持续放活相结合,在选派方式、服务团队、评价制度和共赢机制等方面推进改革完善,让科技人员以单体参与、小组服务、团队协同等服务体担当科技特派员工作,以科企合作、校企联合、科农携手等共同体承接科技特派员任务,对作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要在物质奖励、职称评聘、社会荣誉等方面给予有效激励,形成涵盖科技特派员工作全流程的制度化运行体系,激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的热情,不断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要把握工作机制改革的内在要素关系,做到既“管好”又“放开”的关系。

三是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促进融合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融入农业生产的重要渠道,科技特派员把先进的“五新”成果和经营理念带到基层,实现了科研创新和农民的“零距离”。同时,在农村基层,农业农村组织比较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并发挥科技示范推广作用,但乡村科技类型的组织相对较少。科技特派员多数是来自于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与推广人员,通过“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选派人员数量与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难免有一定差距,科技特派员下乡与基层农技组织联合行动,实施示范“点”与推广“面”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作为党的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创业必须与地方党委政府“三农”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加强与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互联互动,实现融为一体、引领发展、高效运行。这不仅有利于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显示度、辐射度和覆盖面,提高科技特派员的推广工作效率,满足农户多环节、多样化的技术需求,还有利于防止科技特派员工作游离于外、体外循环,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及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智慧与力量。

四是做强做大合作组织,促进融合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实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重视研究以农业绿色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和谐共生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体制演进之间的关系,正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从而形成相互适应、优势互补、递进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体制基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带头人素质能力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效的首要因素。科技特派员要深入参与到农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运作中,帮助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特派员牵头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基地等形式,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组装配套和熟化转化,有力地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推动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的关节点。同时,要把农村带头人、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人的辅导培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现场指导和实践孵化等多样方式开展“精准培育”,破解“内生型”人才短缺难题,提高基层人才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五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融合发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制约因素,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了国家、省、市等各级科技人才等要素向乡村的导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支持形成“政府—市场—农民”协力推进乡村创业的高效机制。以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促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特派员要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发展绿色种养,提供专业化全程化绿色技术服务。要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协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格局。要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引进国家级科技人才引来重大高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营理念,加快在乡村的示范推广和转化利用,实现先进成果的“进村入企”。推动省市县三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联合合作,因地制宜组建县域农业重点全产业链服务团队,配套创业基金并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科技资源在县域的整合,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形成“上下联动,一体运作”的科技推广应用新发展格局。依托农业企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提供咨询策划、储藏流通、产销对接、信息传播、品牌打造、互联网营销等服务,提供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从单一型技术服务向集成型综合服务转变。

六是拓展产学研用协同功能,促进融合发展。多年的实践,各地涌现了许多新模式,创立了新业态,例如近年成立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成为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企业的新形式与新载体。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熟化转化,在应用研究领域,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团队,可以优先遴选为相应级别的科技特派员,予以引导性资金的扶持,鼓励建立创业共同体,带领农业企业创业并吸引更多青年农民参与,在创业实践中培育“新群体”与“带头人”。要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服务企业、创办企业,精准把握市场实际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建立“即研即推,即创即转”的科技兴农与推广应用新模式,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发挥市场在科技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助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或科技服务平台向实体化运营模式转变,鼓励以项目实体运营、建立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优化构建多元投入体系等多种形式成为利益共同体与联合创业集,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新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破解资源分散浪费、统筹协作不力、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难题。

科技特派员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担当新使命,需要系统梳理科特派制度推进25年来取得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着眼进一步重塑科特派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科特派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模式,推动更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作者单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翁伯琦 张伟利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