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南平茶文化类非遗“破圈”正当时

2025-03-17 11:55:0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慧

世界汉学家大会(资料图片)

南平南词(南词戏)传习所 (资料图片)    

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举行“喊山祭茶”活动 (武夷山文化馆 提供)

作为“万里茶道起点”“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南平市近年来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系统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根据南平市非遗保护中心最新普查情况显示,南平市茶文化类非遗项目数量持续增加,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活态传承多元创新 人才梯队完善

南平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建立起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茶文化类非遗传承人308人(包含6人去世)。

传承活力持续,女性、青年人群显现。南平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相关茶戏、茶艺、茶俗保存完好,其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为核心,父子、师徒等代际协作延续了技艺的纯粹性。值得关注的是女性、青年群体的显现,历史上受到传统性别观念或民间习俗桎梏,参与非遗传承,特别是茶文化类非遗传承的女性微乎其微,女性多为采茶工具,少有机会接触到核心技艺,新时代女性“弱权”或“失权”的历史情况正在转变,女性传承人目前占比17%,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另一方面,青年人群目前占比16%,考虑到茶技艺完全掌握需长时间沉淀积累,传承人评定需一定从业时长的准入标准,青年传承人占比虽小,但属于非遗准入机制的合理表现,符合非遗可持续发展。同时,南平各地也在探索青年人群上升路径,武夷山“传承者传统制茶大会”创出一条“武夷范式”,该大会发起于2018年,由传统拜师学艺基础上发展而来,官方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大师选拔徒弟,经过招募发布、报名征集、资格审核、入围选拔赛、拜师仪式、技艺传授、技艺大赛、闭幕典礼8个环节,出师的徒弟冠以“传承者”名号,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后备力量。2023年“第三届传承者传统制茶大会”增加福建省级非遗项目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使得武夷山乌龙茶、红茶两大制茶技艺后续人才培养与资源分配更公平、公正。

非遗与产业融合,品牌价值跃升。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赋魂、产业赋能”的发展模式。本次普查的茶文化类非遗传承人中,成立公司或合作社245家,近半数传承人年收入10万元及以上。传承人群为南平深入开展国家级茶产业品牌集群培育深度赋能,目前,全市拥有茶叶类商标4.9万个,其中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个,武夷岩茶、武夷红茶、东峰矮脚乌龙、北苑贡茶、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等6个品牌连续多年荣登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上榜数量居全国设区市首位,其中,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超740亿元。

推动社会普及,构建传承新模式。2025年春季开学,首次将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纳入全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通过复原宋代龙窑场景、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全市逾30万中小学生,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首次评定并公布33个南平市级非遗传习所,其中涉及茶文化类非遗19个,传习所为非遗传承人保护、传授、教学非遗技艺提供固定场所,也为社会各界了解、体验和学习非遗提供了系统、规范教学平台,此次评出的首批南平市级非遗传习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有1位及以上项目对应传承人常驻,并常态化对公众开放。首次开展南平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18位茶文化类非遗传承人获得优秀等次,2位茶文化类非遗传承人评定为不合格,其余均为合格,根据《南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累计两次评估不合格将被取消市级传承人资格,贯彻落实传承人退出机制,有利于形成“能进能出”鲜明导向,保障非遗传承体系的健康和活力。

传统技艺类占主导 全域发展迅速

南平市茶文化类非遗普查工作以“系统性保护”为核心,梳理了南平的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共有茶文化类非遗项目57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1项、省级15项、市级40项。项目储备体系遵循金字塔形状,利于提档升级。

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传统技艺类项目40项占比70%,其中茶叶制作类28项、茶具烧制类11项、茶食制作类1项,其余民俗1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传统戏剧2项。传统技艺类项目呈现多样性与独特性,自我造血能力较强,能够良好运用生产性保护方式进行传承保护;其次的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互动参与性强,可开发旅游产品,挖掘空间较大;最后的传统戏剧类生存条件较艰难。二是全市范围内均有分布,武夷山市13项、政和县9项、建瓯市8项、建阳区6项、邵武市5项、延平区4项、松溪县4项、光泽县3项、市本级2项、顺昌县2项、浦城县2项,其中“北苑御焙贡茶(龙团凤饼)制作技艺”为建瓯市、政和县共有。项目分布以武夷山市、政和县最为突出,符合南平“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 的业界定位,建瓯市作为北苑御茶发源地、建阳区作为建窑建盏原产地,近年来也有显著表现。三是2021年以来茶文化类非遗项目增速显著,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作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南平市牢记嘱托,推进茶文化发展,2021年以来共新增茶文化类非遗项目42项,占比超7成。

文化输出加速 国际化突围显著

南平以非遗为纽带,推动茶文化从“地方技艺”向“世界语言”跨越。国际非遗名录突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共享的“茶文化名片”;世界汉学家大会赋能:2024年世界汉学家大会首次落地南平,200余名政要、汉学家、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等参会,以“非遗之美 美美与共”为主题的非遗展示向世界立体化呈现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创新;国际交流高光亮相:南平市茶文化澳大利亚推广周在悉尼举办,茶文化沙龙、茶艺表演、“茶空间”体验等,进一步深化两国在茶文化、旅游和经贸等领域的全面合作。通过海外茶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国际展会、举办国际大会等方式,南平茶文化传播努力实现着“曝光流量—文化认同—商业价值”的闭环。

南平茶文化类非遗的保护实践,不仅在于技艺的存续,更在于将其转化为当代生活的文化资本。当然,在从“指尖技艺”到“世界语言”,从“深山茶园”到“全球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小众项目(如黄坑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丹桂花茶窨制技艺、八角亭龙须茶制作技艺、邵武枫林窑青白瓷制作技艺)公众认知度低、茶俗茶艺缺乏市场变现能力、电商直播低价倾销以次充好对非遗品牌公信力冲击等现象。这些是问题也是更上层楼的突破口,南平非遗正努力在“守艺”与“破圈”的辩证之道中寻求平衡,让千年茶韵真正地“活”在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