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解码“世道人心”的古今对话——专访南开大学教授查洪德
考亭书院 (资料图片)
查洪德(右)与本报记者邱冬勇(左)在武夷山合影留念 (金婷 摄)
五夫朱子雕像 (资料图片)
查洪德,1957年11月生于河南,南开大学杰出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特聘教授,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奖获得者,受聘为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近思录》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切问近思 益心启智——悟解<近思录>》(海燕出版社)。中宣部指导支持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近思录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思录译注》也将于近期出版。查洪德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将《近思录》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学者之一,为朱子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记者:您参观完建本馆之后,对建本是否有更直观的认识?
查洪德:非常高兴受考亭书院的邀请来到朱子故里。我本人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又做《近思录》的注译解读,从这两个方面说,都对建阳充满向往。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辽金元笔记文献汇编及研究”,编校《全辽金元笔记》,不少笔记都有提及建阳的建本。我在考亭书院参观建本展,感触很多。一般认为,建安(今建阳)刻书业的发达,推动了书籍的流通与文化的普及,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建安所刻图书,大部分是通俗读物,这些读物的流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包括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此前的阅读,基本上是精英阶层的经典阅读;建本的流行,推动了大众阅读的兴起。传统的经典阅读,基本上是功利性阅读,不管是为应举而阅读,还是为理政、为传道,都是有所为而读书。而建安刻的流行读物,像神怪传说、传奇故事、话本小说等,读这些,多是为了消遣,是快乐阅读、轻松阅读、审美阅读、趣味性阅读。读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读物,只要是健康的,就有益人的精神世界、生活趣味、行为习惯。在那个时代,它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心理的影响,是极大的。
记者:您还参观了考亭书院、寒泉精舍等,对闽北的朱子文化符号有何印象?
查洪德:我在1993年做《近思录》译注,知道《近思录》编撰于朱熹寒泉精舍守墓时期。那时在我脑子里,寒泉精舍只是一个模糊概念。近两年应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办公室、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家之约重新整理《近思录》,因为需要回答一些问题,比如《近思录》编撰过程的一些问题,就要做必要的考察,当然要涉及寒泉精舍。古人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说是“寒泉之思”,出自《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熹母亲祝夫人去世,朱熹庐墓守孝,次年,在墓旁建寒泉精舍,开启了他人生重要的“寒泉著述”时期。
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武夷山度过,“闽邦邹鲁”“道南理窟”,都是对武夷山的赞誉。人们称这里是朱子故里、理学之乡。历史上的武夷山学派源远流长,当然影响大的还是朱熹之学,所以武夷山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如果说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启示,就是一定要重视文化根脉,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我们把朱子之学视为珍贵的思想遗产,这遗产,是武夷山的伟大奉献。人们到武夷山,应该抱着近乎朝圣的心态,去感受、去感悟。受益于朱子之学的滋养,这里至今文化氛围浓厚。
记者:这些文化遗产对当代学术研究是否有借鉴意义?
查洪德:我们知道,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考亭书院中还有“集成殿”。所谓“集成”,就是整合北宋理学各家并加以发展,使理学成为有完整体系的学术,也成为一种思想体系。这一学术与思想体系,在元代成为官方学术。当时的大儒许衡,推朱学以为治。由于许衡等人的大力推崇,在元代,起码在形式上,程朱理学取得了独尊地位。当代学者陈荣捷说,朱熹建构的这一体系,“直接间接支配我国思想制度五百年,而影响韩国、日本亦数百载”。这个体系,也是一种话语体系。不了解这一话语体系,我们读古人书,会不解、误解、曲解,有时会很迷茫。
记者:您认为《近思录》中“为学”思想对闽北青年学子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查洪德:到建阳考亭书院讲《近思录》,我感觉是极大的考验。但讲座的实际情况出乎预料,听者之多,教室里竟然坐不下。而课堂气氛又是那么好,大家的互动与配合,令我感动。说明朱子故里,学术氛围浓,大家素质都很高。我的这次讲座,是《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的第五讲,内容是卷二“为学”。我讲座时特别强调,《近思录》所谓“学”,与我们理解的学不同,它不是知识的获取,不是理论的掌握,也不是能力的提升,而是进德修业,变化气质,终极目标是成圣成贤。理学是身心之学,不能当作口耳之学,也就是说,为学要切身切己,不能只是说说听听。程颐说,学要“闻之,知之,得之,有之”,使美好品格成为自身所有,像颜回那样,“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如此才德业有进,境界提升。这样学习,古人形容为“以心体之,以身践之”。我们读《近思录》中语录,当如直面先贤教诲,要沉浸其中,受其熏陶,增进修养,涵育品格。至于个人修养,记住周敦颐说的八个字“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养是渐进之功,如垒土成山,如积水成渊,是积渐有成。陆九渊有诗说:“读书切戒在荒忙,㴠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当然,我们不是古人,理学学习,不能代替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才有德,方能为社会所用。
记者:您怎么理解朱子和吕祖谦编著《近思录》时的“留止旬日”?
查洪德:朱熹在追述《近思录》编撰经过时说,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从东阳来到建阳,“过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编成了《近思录》。后人由此便认为,《近思录》是“旬日”之间编出的速成品,甚至说是“十日谈”,这是误解。《近思录》是朱熹寒泉著述时期的重要成果,有着深厚的前期积累。此前的乾道二年(1166),他已编订周敦颐《通书》,从这时起,他陆续整理了周、张、二程的全部著作。这一年编订了《二程语录》和《张载集》,校订《二程先生文集》。乾道四年(1168),修订了《谢上蔡语录》,编订《程氏遗书》,乾道五年,再订周敦颐《太极》《通书》。这年九月起,丁母忧,其间校订《程氏易传》。乾道六年(1170)建寒泉精舍,此后的六年,史称寒泉著述时期。在这期间,朱熹陆续编成《太极图说解》,著《西铭解》,校订《程氏遗书》《文集》《经说》。乾道八年(1172),编集《论性答稿》,修订《西铭解》,并作《西铭后记》。乾道九年(1173),序定《太极图说解》,编成《程氏外书》,还编成了《伊洛渊源录》,再次校《程氏易传》。两年后,即孝宗淳熙二年(1175)四月二十四日,吕祖谦来到寒泉精舍,两人共编《近思录》。从上列书目可以看出,编者对周、张、二程之学,究之已精,积之已厚,已是成竹在胸,故其发之也畅。此时编《近思录》,水到渠成。所以,《近思录》的编撰时间,并不仅仅是其选择编排文献的时日,是长期积累后的“瓜熟蒂落”。何况还有成书后几年间的调整修订。《近思录》能够成为经典,绝非偶然。
记者:现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是如何理解?
查洪德:弘扬传统文化,要理性思考:传统文化能解决什么问题?传统文化,包括理学,关注的就是四个字“世道人心”。为“世道人心”计,需要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润人心,要熔古铸今,活古化今。“化今”,“化”什么呢?一是“变化气质”,二是“化民成俗”,三是化睽离为整合。在当今撕裂的世界和喧嚣的社会里,希望传统文化能发挥粘合剂和镇定剂的作用。但传统文化,包括理学,不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能包治百病。我们不能回到古代,而要融入现代世界。融入现代世界,当然是文明互鉴。我们珍视传统文化,珍视朱熹代表的理学,这是自美其美;还要放眼世界,欣赏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美人之美。在美美与共时,一定要明白,我们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什么。这是我们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应该明确的。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