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 精神胜金——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文物故事

2025-03-24 11:51:39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金锭 文/供图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耸立在武夷山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列宁公园的中心。该馆建筑高11米,占地面积3840多平方米。1985年7月1日奠基,1988年7月1日对外开馆。纪念馆展厅,大门上方冠有3块国家级红色文化景点金字牌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革命老区项目”。序厅墙上,悬挂一幅反映了中央红军与闽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巨幅油画,再现了闽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生动画面。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将闽北从1926年建党,到1949年各县(市、区)相继解放,以“中共闽北地方组织的建立”“掀起土地革命的浪潮”“广泛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永远的丰碑”“亲切关怀”6个板块展示了闽北历经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光辉历程。展厅还按照重要事件、重要战斗、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要英烈等内容,在7个展厅,陈列200多件珍贵文件和300余幅图片。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经典性、跨省性、抗战性、教育性的四件革命历史文物和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这张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财政人民委员会邓子恢主席印章的借谷证,是苏维埃时期中央红军在崇安黄墩村临时驻地,向该村老红军暨厚棠借谷20斤折米14斤半的借条。

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瑞金召开第四十四次常会,决定将闽北苏区与建、黎、泰、金、资、光、邵,以及信抚两河一带地区划归中央苏区闽赣省。这年5月,崇安苏区进入中央苏区闽赣省范围。

暨厚棠,原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黄墩村人,苏维埃时期在当地参加红军。1933年入秋时节,中央红军进入闽北期间,在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的黄墩村开展革命宣传时,曾向暨厚棠借谷20斤,给他发了《借谷证》。暨厚棠视其为宝贝,保存在自制的木头小盒里,放在床铺底的保密处……1986年7月,原崇安县委党史办人员在黄墩村召开革命“五老”座谈会,征集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暨厚棠在会上首次透露了此事,并将这张保存53年的《借谷证》无偿交给党史办工作人员。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时,这张《借谷证》安放在第二展厅的厨框内,被称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2009年2月,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申报中央苏区县期间,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考察时认定,这张《借谷证》是武夷山市申报原中央苏区县的权威性佐证。2009年5月,武夷山市获批为原中央苏区县。

这枚银质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常委会证章》五角星,系闽北苏区首府大安革命“五老”后代项高水,于1985年6月无偿提供的。

当年夏季一天的下午,大安村党支部书记暨功明打电话到原崇安县委党史办,说村民项高水保存祖父留下的一枚五角星形状标有《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常委会证章》(下文简称《证章》)。县委党史办同志接过电话,驱车赶到大安村找到项高水,动员他无偿把这枚珍贵的《证章》赠送给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1986年5月,由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组副组长、原崇安县副县长李枝荣带队,原县委党史办同志把《证章》带到武汉,走访黄道儿子,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黄知真。黄知真在武夷山苏区时期,曾在大安担任中共闽北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闽北分区儿童局局长、大洲谈判代表等职务。此行,一是上门征求黄知真对闽北革命纪念馆布展的建议,二是将这枚《证章》请黄知真认定。黄知真看后,深情地说,这枚《证章》是他父亲黄道1930年担任赣东北特委常委、组织部长佩带的纪念章,是1935年闽北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战事紧急撤离大安丢失的。相隔50年,《证章》失而复得,黄知真建议存放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出,让黄道佩带的文物发光发热。

黄道,1900年出生,江西横峰县人。他与方志敏、邵式平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被誉为赣东北“三杰”。1931年7月至1938年2月,黄道在崇安根据地主政中共闽北分区委和中共闽赣省委全面工作。1938年2月后,黄道到南昌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和统战部部长,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领少将军衔。1938年5月,黄道因生病住江西铅山县河口旅社治病,被国民党特务设计毒害,时年39岁。

1987年,汪林兴的爱人江爱凤和儿子汪永和,把收存57年的汪林兴生前使用的军毯,送到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此增添一件具有双重故事背景的革命文物。

汪林兴和江爱凤这对革命伴侣,于1930年在崇安县大浑苏区结婚。在革命战争时期,江爱凤先后任过大浑区妇女主任、建阳县苏区妇女部长、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妇女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家乡享受革命“五老”待遇。汪永和曾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担任保卫工作。

汪林兴,1908年出生,原崇安县上梅乡人。1929年2月至1944年8月,先后任过崇安县白水和大浑区委书记、崇安县赤卫营政委、中共崇安和建阳县委书记、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书记、闽北一分区(闽北分区)委书记。抗战时期任过中共闽浙赣特委组织部长、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民运部长,兼任中共闽北特委书记等职。

1935年,三年游击战争初期,汪林兴带领一个红军营在崇安西北村庄隐蔽,此时前后都有敌人“追剿”。妻子江爱凤身背刚满周岁的儿子,小孩的哭声会随时招来敌人。为了保护当地几十户群众,保证红军队伍能够安全隐蔽,汪林兴与妻子共同决定,将一个活生生的男孩用衣服捆包丢在山沟放弃了,在场群众和指战员含泪目睹了这一舍子救人的悲怆一幕。

1944年6月,时值抗战重要时刻,因为敌人在武夷山抗战区域进行经济封锁,对粮食盐巴实行按人口配给,队伍缺粮缺盐。此时,汪林兴是福建省委民运部长和闽北特委书记,他召集干部开会讨论筹粮问题。会上,他介绍国共合作时期,与江西铅山县峨眉板村的甲长打过交通,建议通过这个甲长的关系购买粮食,解决部队吃饭问题。在讨论如何行动时,大家认为汪林兴是省委干部,因工作需要不能去,但汪林兴说:“大家不要争,买粮的地方我熟悉,我去。”

同年8月的一天晚上,黑暗笼罩着田野。汪林兴带一个加强班,从崇安县坑口村温林关出发。当队伍到达峨眉坂村时,他让几位同志在村头做掩护,自己带5名队员悄悄摸到甲长的家,见屋内有煤油灯光,便上前敲门,出卖了我方的甲长听到敲门声,屋内灯光顿时熄灭了。汪林兴立即警觉起来,暗示2个队员绕到屋后监视,他带人继续敲门。就在这一瞬间,突然房门一开,“冲出”了两把刀,对面山上的敌人同时向这边射击,一颗万恶的子弹穿过汪林兴的胸口,他为部队筹粮捐躯,时年38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林兴烈士的忠骨安放在武夷山市列宁公园“闽北六烈士纪念亭”内。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三战区在上饶建立集中营,囚禁被捕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和从东南各省捕来的爱国志士,并对集中营所谓的“危险分子”和“顽固分子”施以10多种刑具,而“脚铐”便是其中一种。

1942年6月17日下午,上饶集中营第6中队新四军干部和爱国志士,在集中营秘密党支部领导下,在武夷山赤石村渡口成功举行集体暴动后,在武夷山抗日根据地打游击,为武夷山抗战史留下光荣足迹。

1983年11月,原崇安县委党史办同志到北京访问崇安籍大革命时期中共女党员潘超人期间,曾到北京革命博物馆采访,在该馆文物橱柜看到“崇安上梅暴动使用的牛角”和“上饶集中营被囚新四军干部使用的脚铐”两样文物,通过协商将两样文物复制带回武夷山。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时,将这两件文物放在展柜展出。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和闽北开展三年游击战争90周年,这两件当年新四军干部用的脚铐,继续向参观者诉说着伟大的中国抗战精神。(张金锭 文/供图)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