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成绩单” 立“任务书”——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及2025年计划草案报告(摘要)

2025-01-06 08:34:45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坚持政策引领,经济运行持续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消费加快复苏。组织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110场次,13万人次享受以旧换新财政补贴。用好全域房票和“共有产权房”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持续实行武夷山主景区免门票政策,撬动全市游客人均花费增长4.0%。风险有效防范。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完成“保交房”项目37个、3681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坚持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主导产业巩固壮大。制定出台《南平市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专班”机制工作方案》,实行“一链一策”和“一月一研究”推进机制。实施重点企业共成长培育计划,重点产业链完成产值增长5.4%。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市203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8家企业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竹产业和白羽肉鸡产业2个技术攻关项目列入2024年省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榜单,实现零的突破。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深入探索以“四链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因地制宜打造“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和“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2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

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支撑更具韧性。招商引资蓄势聚能。策划招商推介会145场。1—11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3个、总投资334.2亿元。要素保障不断夯实。全市完成土地征迁面积1.02万亩。强化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各类资金460.56亿元。项目攻坚有力有效。全市“一把手”新谋划重大项目354项、总投资1188亿元。1—11月,493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计划100.6%。

坚持深化改革,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认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深化拓展新一轮“便利南平”若干措施》等政策,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企呼我应”服务机制,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领跑全省,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茶、晚餐会”服务活动,营商环境中市场主体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松溪“讲习班”获中宣部表彰,“吃茶话事”机制在中宣部《党建》刊发。推进乡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武夷山市创新生态保护“123”机制厚植绿色家底等重点改革经验做法在全省宣传推广。

坚持协同发展,城乡区域更趋协调。城市品质有效提升。大力实施“五大工程”提升项目637个,改造老旧小区21.6万户。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建设高标准农田22.55万亩。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基地列入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在全国拓展布局421家“武夷山水·茶空间”。区域协作纵深推进。联合福州市共同印发《对口协作实施方案》,推动南平7个协作县和33个市直单位、国有企业与福州建立常态化对口交流机制。顺利召开新时代山海协作党政联席会议,签订福州南平工商联合作协议以及18项、总投60.5亿元的山海协作产业项目。

坚持生态保护,美丽南平加快建设。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以“四个全域”目标为引领,创新建立“生态体检1﹢N”机制,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年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全省前列。深化实施河长“巡河交水制”,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和小流域断面全部提升为Ⅱ类水以上。生态底色持续厚植。加快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和崇阳溪漫游道正式运营。深化拓展林长“巡山交树”、环带“四防一提升”等机制,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林下空间流转等典型做法。绿色机制不断创新。获评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坚持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具温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制定出台《2024年南平市拓岗稳工稳就业十条措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6万人。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开工建设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29个、公办幼儿园项目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项目26个。组建“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团队977支,全市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66%,居全省第一。社会保障不断夯实。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年完成乡镇“幸福里”社区项目建设10个;新建省级示范性长者食堂46个,完成9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建设。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聚焦六个方面工作: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培育创新平台。完善提升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探索食品产业、竹产业资源禀赋与科技成果有机融合的新方向。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力争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60家,完成2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持续探索科技创新机制。加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深入对接闽北籍科学家,完善重大科研攻关机制,优化科技项目立项形式和支持方式,构建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深入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

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推进营商环境集成工作改革,巩固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成效,推动绿创平台与“企呼我应”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持续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覆盖面,全面推进开展“综合查一次”工作。着力提高开放水平。探索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建设,拓宽外贸进出口渠道。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持续开展存量资产盘活、产业布局优化、经营能力提升、合规管理建设“4个专项行动”。

着力推动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55万户。推动城市体检向“环带”乡镇、城郊乡镇延伸。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开展“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活动,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公司和村股份合作社经营机制。充分用好“两贷一平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深化区域协同合作。加强与闽浙赣皖、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各地市的交流合作,加快福州软件园“科创飞地”建设。

着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打造统一的“大武夷”旅游品牌,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在深化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合作基础上,推动5个世遗地文旅产业协作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朱子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化为基础,以闽越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等为主体的闽北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体系。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南平路径探索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挖掘南平非遗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百年革命文物主题游径项目。

着力筑牢生态文明根基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加大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全域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持续深化河湖长“巡河交水制”,持续深化林长“巡山交树制”。加快绿色发展机制探索,完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全线“四统一”运营机制,持续丰富崇阳溪漫游道业态。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加快水、茶、笋竹等生态优势资源转化为闽北特色产品。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深化落实重点项目体检和协调推进机制,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

着力统筹社会民生和安全发展。全力保障就业稳定。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三大平台”系统集成,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深化完善“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加强“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团队人员调配,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乡镇“幸福里”社区自助互助养老新模式,打造一批试点项目。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本报记者 整理)

[责任编辑:杨希希]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