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利:把“土疙瘩”变成“金蛋蛋”

2018-11-14 10:29:13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魏剑生

2009年,黄铭利(右三)在龙村乡指导栗农进行锥栗挂果时的管理

人物名片:

黄铭利,男,1954年生。原建瓯市科技情报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驻徐墩镇山边村、玉山镇上房村、吉阳镇胜利村科技特派员。任科技特派员以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宣传,并与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指导村民搞好锥栗开发,被群众亲切称为“黄榛头”。先后被评为南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南平市农业科技突出人物”、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南平市“劳动模范”。

建瓯市科技情报所所长黄铭利,1999年和2001年两度作为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徐墩镇山边村、玉山镇上房村和吉阳镇胜利村等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下派工作中,他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促进了当地农村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的开展,让锥栗这个“土疙瘩”变成“金蛋蛋”,成为栗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深入农户传科技

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林学系的黄铭利在学校,就开始对建瓯锥栗进行研究开发。1994年,他历时十五年的“锥栗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锥栗研究的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在当时建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下派伊始,黄铭利就走村串户,与村民交朋友,促膝谈心。他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普遍存在锥栗品种混杂、管理水平粗放、病虫害严重以及产量低等问题,村民要求加强科学管理技术培训的呼声很高。为此,黄铭利从技术培训入手,注重提高村民科技管理意识。在吉阳镇举办的第一期锥栗培训班上,该镇各村干部和栗农100多人参加了培训,教室里座无虚席,就连窗户上也也挤满了人,来听课的农民都用心做笔记,有的村民还把录音机也带到会场录音。下课后,有些栗农还围着他咨询锥栗管理中的疑难问题。这次培训,引起村民的极大兴趣,各村纷纷邀请他到村里举办培训班。

针对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低的情况,在授课时,黄铭利都用本地话,遇到专业较深的内容时,也尽量用通俗语言给予解释,使村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便于栗农掌握技术要点,他还特别制作了一套丰产栽培技术及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图片,通过挂图及各项技术工艺流程图讲解,使村民一目了然。他每次授课都能结合锥栗生长的农时季节,主要围绕锥栗修剪、施肥、山场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生产环节进行培训,课后还到现场进行技术操作示范。如在培训修剪时,根据锥栗栽培1-2年、3-4年、5-6年、7-10年等不同年限,采取不同修剪方法进行示范,使广大栗农大开眼界,对锥栗修剪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山区农民习惯了粗放经营,把锥栗种下了就由其自然生长,十几年也结不了几个果。吉阳黄富村老黄种了20多亩锥栗,六七年仍然不投产。黄铭利到山上一看,便要强力修剪,以培养结果枝。他一边说着一边拿着大剪作示范。老黄看剪的那么狠,忍不住大叫起来,说剪坏要你赔。黄铭利慢慢解释,老黄仍不放心,只同意剪几棵看看。第二年,修剪过的几棵比没修剪的产量增3倍。夫妻双双上山,把所有的树全修剪了。当年亩产就达200公斤。到2001年,亩产达到400公斤,年收入一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锥栗户。

说来也巧。徐墩镇山边村栗农老潘,听了黄铭利的课后,有点怀疑。特意赶到老黄的山上看。老黄翘起大拇指夸赞说,这个师傅好,你要听他的。黄铭利二次举办培训班时,老潘抢到前座。边听边做笔记。回去后把原来的柑桔统统砍掉,种上锥栗。目前,他的锥栗成了又一块丰产栽培技术的示范基地。

言传身教释疑难

为了取信于民,黄铭利以技术、资金入股,与村民联营开发锥栗园,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锥栗产业的发展。他个人投入1万元与玉山镇上房村育苗专业户刘厚兴建立利益共同体,培育优质苗木基地20亩,目前苗木长势良好,明春即可出圃,通过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无形中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使农户发展锥栗产业的信心倍增。玉山镇上房村肖水旺等5户村民,原来对种植锥栗缺乏信心,计划将林地改种其他果树,当他看到黄铭利于农户联合开发项目后,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转而种植锥栗。现在,这5户村民就种植锥栗150亩,如今,锥栗已成为他们的“摇钱树”。

为了满足广大栗农对科技管理知识的需求,不管是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黄铭利总是坚持上山指导。每次下村都被村民围个水泄不通,争着拉到山场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他结合“五送融情”活动的开展,利用玉山镇每月两个墟期,在镇“五送融情”活动中心“坐诊”,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并制作服务联系卡发给栗农,以便栗农有疑难时能得到及时解答。

从1996年起,经黄铭利推广锥栗低产林改造技术达10万余亩,平均亩增收150元;推广锥栗丰产林技术达15万余亩,平均亩增收200元。现在建瓯全市锥栗面积已达42万亩,锥栗年产量2.95万吨,产值达3.83亿元。吉阳镇胜利村,数年前没有一个万元户,如今,靠着锥栗,年收入万元以上的达50户。川石后山栗农吴良旭,1995年种了150亩,数年里举债投入10多万元。由于不善管理,产量极低。撑不住了,四处求援,最后找到我。我上山指导了几次,第二年,产量就翻了3倍,收入35000元。如今,他不但还清债务,买了摩托车,有了电话,还供两个女儿上中专读书,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典型。你说,我赚的钱多不多呢?

示范引导增效益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了尽快提高村民锥栗管理技术,黄铭利从建立示范片入手,强化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先后在吉阳镇黄布村、胜利村,玉山镇上房村,徐墩镇山边村等地,建立锥栗示范基地3410亩,其中丰产示范片300亩,低产林改造示范片260亩,锥栗中试基地150亩,逐步引导村民在锥栗管理上按照丰产林技术规范要求来实施。在生产管理上,按照集约经营目标实施统一苗木、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措施、统一技术;在资金投入上,以个人投资为主,积极引进外界资金,经过两年多的引导培育和改造,他所驻乡村的锥栗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吉阳镇胜利村的锥栗面积4000余亩,经过两年的努力,锥栗产量有亩产40公斤提高到75公斤,全村锥栗万元户达50余户,5万元户达10户,10万元户达5户。玉山镇上房村现有锥栗6000亩,原亩产值仅200元,现高产的达到800元,全村仅锥栗一项就增收90多万元。

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黄铭利共举办了锥栗培训达300期,培训人员达2万多人次。同时,他积极争取资金,帮助上房村千亩锥栗示范基地新开了一条2公里简易便道,并对所驻的3个行政村村部进行全面整修;开发出锥栗新品种—白露一号,建立锥栗苗圃20亩,锥栗采穗圃20亩,为村民提供优质锥栗苗木4万余株,优质穗条5000条;帮助徐墩山边村村民引进水果新品种—曙光甜油桃,为村民防治锥栗病虫害达5000余亩,挽回经济损失75万元。


世界锥栗在中国,中国锥栗在建瓯。有人问黄铭利,你苦苦奋斗这么多年,图个什么?他爽快地说:“这些年,我个人在锥栗研究开发上投入全部精力和资金,建了良种生产基地,还创办了全市惟一的民办锥栗研究所。对于我来说,发财并不困难。但这不是我的人生追求。我是个科技工作者,最希望的是在锥栗科研上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闽北的父老乡亲服务。”

[责任编辑:谢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