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村里来了詹特派

2018-11-16 11:00:09 来源: 央视网 作者: 阅读数:


image.png


您听说过这样的事儿吗?农民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只要打个电话,科技人员就会上门服务,福建南宁就有这样的服务机制。这种专门进村入户的科技人员,当地人管他们叫科技特派人员。他们由政府委派,听农民指挥。南宁市林业科技推动中心主任詹夷生,是1999年第一批派出的科技特派人。 


詹夷生现在要去的这家昨天打来电话,说他家的锥栗叶子上长了斑点,不知是咋回事。农民知道詹特派所有的联系电话。 


农民:天婢,来,来,来,欢迎,欢迎。 


詹天婢:好的,好的。今天不走了。 


农民:好。 


科技特派员詹夷生:你看,这个药,我特地带一些样品来,你拿去试一下,一壶水一小包,你打了以后,观察一下有没有效果,有效果需要,再给我说。 


农民:我来倒,我帮你倒。 


詹夷生:我来,我来,一样的。 


每次下乡,詹夷生他都要带三样东西。 


詹夷生:第一是海拔仪。因为锥栗起码都要生长在400米以上的高山,那这边的海拔已经达到560,海拔不够的,我们叫农民不要种;还有修枝剪,你看,我随身带的这个,要修剪,马上真刀真枪拿起来就可以干。还有手锯,剪枝用的。你看,就这三件宝。 


詹夷生走村串户主要做两件事,办班培训,现场示教。 


詹夷生:这一段就是果前梢,本来保留它这么长就够了,现在它已经长了这么长怎么办?有些同志就用剪刀去剪,这不对。手指头这样一掐掉,这个果心前梢就不会再抽长了,就把营养集中在这个果实上。到了秋季,一个一个芽就非常饱满,明年就可以继续地结果高产。 


詹夷生是学经济林专业的,他说全世界只有中国长锥栗,中国长锥栗的地方在闽北,其它地方都是板栗。闽北的锥栗以前大多野生,产量很低,而能长锥栗的地方又是山高水冷、土地贫瘠、农民生活困难。如果用嫁接广种锥栗,一亩地就可以赚一千块钱,这对高海拔贫困山区来说,是何等重要的事啊。 


福建省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村民郑久和:詹特派下来讲课,学了不少这方面的技术,再说我们的管理水平也高了,产量也高了,就赚到钱了。这样的话,既然掌握技术了,管十五亩也是管,为什么不多管一点呢?这几年,从99年开始,我在山上陆陆续续种好几十亩,现在总共加起来可能有100亩了。 


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书富村村民谢贤胜:我们几个承包种这个,收入情况翻了一番。前年比如9000块钱,去年收了2万7。 


福建省建瓯市屋道镇南科村村委主任魏长灿:原来都抛荒,不喜欢种什么,也不知道种什么东西,通过詹特派给我们培训,我们就把荒山一片一片都消灭光了,现在山上种的都是绿绿的榛子(锥栗)。 


实行承包经营的农村,把大家召集到一块不容易,詹夷生有这种号召力,农民说他的话就是钱。他每次讲课前照例按农事季节,把该做的事印成材料发给乡亲,上边都会印着詹夷生的各种联系电话。他讲课总把科学术语变成农民的家常话,比如他把“树更年,比喻人睡大觉;施肥不当好比有人晚上喝茶,睡不着觉;树冬眠不好来年瓜果就不好。 


詹夷生:他电话里是这样讲,他讲詹特派不得了了,我这个山上虫子多得不得了,能不能打,打什么药,我就回答他,什么药也不用打,什么药也不能打,我说这个下面是公的花,这个地方是母的花,但是榛子树(锥栗)树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每一棵的母花,它对在眼皮底下的公花它都看不上,它一定要到别的树去引一个新郎来跟它成亲配对,它才能生出孩子。那完蛋了,这么多公花找不到老婆怎么办呢?它只好飞到别的树上去当上门女婿,这个时候,满树的虫子就变成我们的朋友,异花、异株授粉。 


记者:现在詹教授的讲课还在继续着,这堂课从上午9:30开始,现在已经是11:45点,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黑板上的字在不断地更换着,就像我们看书一页页地往下翻。农民们那种听课时的聚精会神,认真地记着笔记,以及听课过程当中那种活跃的气氛都告诉我们,这堂课就像刚才这里刚刚下过的一场雨,是农民渴望的科学甘霖。 


当詹特派又一次把自己的电话向乡亲们公示的时候,大家都高兴坏了。大家还有一些问题要问,还有一些话要跟詹特派他说,因为锥栗是他们心中的希望。 


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下乾村村民范火备:听到这个老师上的课,对我们受益很大,心里很高兴了,要记得紧紧的,有记不住的,我就把它记下来,记得住的就用脑子记。 


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下乾村村民陈瑞贵:今天还是下雨,冒着这个大雨,长途跋涉来到我们这个村,这是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 


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下乾村村民张宗仁:他讲话是非常有水平,讲得又简单,我们又听得进去,也不像有的课,讲的理论一大堆,我们又听不懂。 


教室里农民兄弟还在跟詹特派唠着家常: 


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下乾村村民村民:去年冬天,我们到龙溪那边也是听你讲课。 


詹夷生:龙溪你都去过了? 


村民:我俩兄弟一起去的。 


詹夷生:你那天走了多少里路? 


村民:十几里路。 


詹夷生:十几里路,天不就开始走。 


村民:是的。 


记者:到这个村是第一次来。 


詹夷生:是第一次来。 


记者:那有的村子也是反复去过,那因为要反复去呢? 


詹夷生:因为受传统的因素,因为村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的培训,使他们百分之百的他都掌握,对农民要有爱心,要满怀爱心地面对农民。有爱心才有耐心。科学技术的导入那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这是詹夷生为榛农服务的记录,“锥栗”在当地俗称“榛子”。种锥栗的就叫“榛农”。记录共12页,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从1999年3月到今年5月,为榛农讲课、实地指导的地点、人数、内容,从表上看,他很少在家里住,今年4月他住家里仅有4天。 


詹夷生的母亲冯秀钦:春节联欢晚会,看到半当中,农民来个电话,给他拜年,詹特派你好,过年好,什么万事如意,都是过年说好话,说完以后,你什么时候来给我们修剪,来到我们山上走一走,第二天他拎着包就走了,就到那里去。 


我们来看看詹夷生忙碌的一天,那是2001年11月,他到了南科村。 


福建省瓯市道镇南科村村委主任魏长灿:我们有的山场是近的,有的是远的,有的是陡的,有的是平的,他每一片都走遍。谁要是有要求,他就跟他一起走,一直走到傍晚才回来。中午我们稍微吃点点心,傍晚就回来,回来几个人围在我们家吃饭。 


福建省建瓯市道镇南科村村民魏能省:就是说在村主任家里吃饭的时候,我就这样讲,我说我们是不是也要给他一点讲课费,我就把几个人合在一起讲一下,他们就说应该给,应该给。 


福建省建瓯市道镇南科村村民魏有宝:技术传给我们了,所以我们农民就要小小的心意,也表达我们农民的心意。 


詹夷生:他们故意用本地话讲,他们在山上给我讲的普通题,就那下倒用本地话讲,就是为的是让我听不懂,实际上他们每句话我都听懂。 


魏能省:我们把钱凑好了,晚上詹教授还要到学校去上课,到了12点才结束,詹教授就一个一个问题,仔仔细细地回答,跟农民解说。 


记者:就半夜才走。 


魏能省:到12点的时候,天当时已经下起小雨。后来我们把凑好的钱悄悄地送给我们的詹教授。 


詹夷生当然不会收农民的钱。 


詹夷生:我说如果你们今天真的要报答我,就把我今天山上教你们的,晚上讲的课,明天都用到山上去,用科技来致富。 


记者:您现在的职务依然是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的主任,职称时高级工程师,但是就是换了个头衔,叫科技特派员,情况 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詹夷生:科技特派员这种举措,使我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到科技进村入户,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来拨通,我在电话里听到的第一声称呼就是“詹特派”。我们接到电话以后,立即做出快速反应,我们拎着包就可以到农民的山间、树下,手把手、面对面地教农民,更就比过去更深入、更直接、更广泛、更迅速。 


记者:听农村指挥。 


詹夷生:听农民指挥。我们过去是向部门负责,是向单位负责,是向领导负责,我们现在服务的对象,我们负责的对象是农民。 


作为科技特派员,詹夷生的工作就是下乡和下山,则意味着上山。四年来,他走遍了南平的9个县市区的40多个乡镇,80多个行政区。去年南平的锥栗总面积达到了60多万亩,总产8000多斤,这都比四年前翻了一番。 


郑久和:一亩能赚1000块钱,那这个还不是最高的,我们这个最高的亩产达到900斤,他一亩能赚到3000块钱。那我不要求这么高,我只要求1000块钱,那这样子,我100亩就可以收入10万块钱。有的人说房子盖到建瓯去,盖到大城市去,我的银行在农村,房子要盖到农村去。银行是什么?就是绿色银行,指的就是锥栗山。 


魏有权:我们农民最讲实事求是,因为怎么样呢?现在你看,我们农民要的就是果实,果实累累的果实,这就是生产力,科技转为生产力。没有他来指挥,我们的生产力怎么上去呀? 


记者:没有累累果实。 


魏有权:没有累累果实。这就是我们詹老师的结晶。 

这几年,当面受过詹夷生指挥的农民多达2万多人次。现在南平市锥栗的年收入大约是5000万元。或许很难算清楚詹夷生到底创造了多少效益,但是农民们说,锥栗是在詹特派员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他对我们的帮助最大,我们农民心里最明白。现在南平各专业的科技特派员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推动着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劲儿使在农民的身上,工作才算真正落实了 

[责任编辑:谢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