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千年文脉激活乡村振兴新图景
“五一”假期,在建阳区书坊乡康宁古街,一场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在此举行,建阳区博物馆副馆长、建阳区建本协会会长余贤伟在展台前,手把手指导游客体验雕版技艺。
这个昔日印刷古镇,通过雕版印刷技艺重构文化生产链条,既修复古街肌理,又创新开发雕版拓印体验课程,形成“非遗技艺-文创产品-研学经济”的价值转化闭环,实现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南平通过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将“沉睡的文化DNA”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消费场景”,实现乡土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与价值增长。
本土文化基因的创新激活
当晨曦穿透政和县杨源村明清古厝的雕花窗棂,鲤鱼溪畔的四平戏展演中心已传出悠扬的曲调。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四平戏,在政和县杨源村已传唱四百余年。村中戏台上,38岁的新生代演员张李英身着戏服,排练新编剧目《李三娘传奇》。该剧将道教洞宫山传说融入传统唱腔,配合现代光影技术,让古老艺术焕发新光彩。
在杨源村“云图雅集”文创馆,古戏服纹样化作手提杯套、白茶礼盒等30余种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四平戏元素T恤、冰箱贴等,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累计创收40余万元;
村中茶盐古道旁,废弃校舍变身非遗工坊,村民制作的木偶戏道具、新娘茶具成为热销伴手礼,带动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从古街的艺术化再生到非遗的数字化演绎,从乡土IP的创意破圈到艺术聚落的生态重构,作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南平以2.63万平方公里的山水为纸,以“闽邦邹鲁”为魂,以艺术为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路径,绘就一幅“文化基因激活产业生态”的乡村振兴长卷。
艺术乡建重构产业生态
“匡山不是山,是流淌在诗词里的文化血脉。”
2023年春天,著名诗人舒婷踏访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时如此感叹。
这个深藏闽北的村落,正以“诗词+”重塑文旅基因:150米诗词漫道镌刻着朱熹、江淹等历史名人的墨宝,25块诗碑串联起匡山四贤的人文足迹,新落成的“匡山诗词部落”成为全国诗歌爱好者的朝圣地。
“近年来,双同村立足生态资源保护,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底蕴,以文艺赋能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蜕变之路。”浦城县富岭镇镇长朱英坤说,富岭镇发挥乡贤力量,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等知名艺术家到匡山写生,提升匡山景区文化品位。还开展“全国诗词名家到匡山采风”“匡山故事会”“品味诗词 吟诵经典”等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如今的匡山,春可赏万亩杜鹃,夏可避酷暑热浪,秋可观层林尽染,冬可品雪煮茶香。这座闽赣交界的偏远山村,不仅摘得8项国家级生态桂冠,更演绎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
南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张三丰太极文化的发源地。
初夏的松柏村,800平方米“卡通朱子”主题墙绘与千亩生态茶园相映成趣,朱子书屋内传出的经典诵读声与游客的赞叹交织成韵。这个曾以烤烟、茶叶为主导产业的闽北山村,正通过艺术介入与文脉传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竹板一打响连天,村规民约记心间,文明乡风齐创建,美丽松柏展新颜……”融合朱子家训与当代村规的《松柏文明歌》,以快板形式在村巷田畴间传唱。市文旅局艺术科科长、驻村第一书记金丽萍介绍,该村通过梳理古云寺遗址、朱子过化地等历史资源,创新开发“卡通朱子”文化IP,打造朱子文化墙、朱子书屋等文旅项目,形成“文化研学+农业观光+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在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文化类)李文娟指导下,松柏村实施“软硬兼修”提升工程:云谷山赛道沿线完成景观整治,20名村民通过文化讲解员专业培训,茶叶、菌菇等农特产品启用统一视觉标识。古村既保留夯土墙、青石板路的乡愁记忆,又植入智慧导览系统、文创集市等现代业态。
“艺术赋能关键在于形神兼备。”李文娟指着正在施工的游客服务中心说,松柏村正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如今,这个承载着朱子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正以文化IP为发展引擎,在乡村振兴答卷上书写着守正创新的时代注脚。
文化空间的动态再生
暮色中的延平区谷园村,修缮一新的金谷园古商道蜿蜒伸展,改造后的“驸马厝”民宿亮起暖黄灯光,雀替咖啡馆里飘出拿铁香气——这座曾因空心化沉寂多年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正通过“艺术+古厝”的创新实践,演绎着“点厝成金”的振兴传奇。
面对1.7万亩土地上仅剩985名常住人口的困境,谷园村于2018年开启“古厝新生”计划。专业团队对60余座土厝实施“一厝一策”修复,中正厝、旗杆厝等20栋别具风格的建筑变身精品民宿。
古街上,竹编工坊与汉服体验店比邻而居,茶盐古道旁的酒吧咖啡馆与生态水系相映成趣。这座千年古村年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吸引300多位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带动就业2800多人,新增农创客1200多人,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兴盛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我们在推动‘艺术点亮乡村’工作中,呈现出‘物理空间再造-文化空间重构-精神空间重塑’的三重变革,走出了具有南平特色的文艺赋能乡村发展之路。”南平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周呈耿表示。
在武夷山市红星村,荒废的红星小学完成惊艳转身。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斑驳的砖墙被保留为建筑肌理,教室化作茶文化主题客房,操场蜕变为露天艺术剧场。
该民宿结合红星村本土特色,植入茶文化主题空间、艺术家工作室等新业态,独创“茶寮十二时辰”体验项目,完整复原宋代茶事仪轨,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5天延长至2.8天,客房年均入住率达82%。
闽北的五月,阳光和煦,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熹云湾人气爆棚。位于马伏村的寒泉精舍,既是朱熹与吕祖谦编撰《近思录》之地,又是朱子为母守孝六年的孝道文化承载地。当地依托深厚的理学文化积淀与便捷的区位优势,通过文旅融合历史资源,打造旅游打卡点,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项目运营负责人周琦介绍,熹云湾以“宋韵田园风”为整体基调,采用传统建筑形制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保留夯土墙、青石板等乡村肌理的同时,植入沉浸式研学、文创市集等新型业态,形成“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的一站式文旅综合体。
艺术价值的拓扑延伸
位于松溪县茶平乡西部的吴山头村,坐落在省级湛卢山风景名胜区的半山腰,平均海拔540米,曾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沦为“空壳村”。2020年以来,松溪县委县政府锚定“湛卢文化”核心,以文艺赋能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停车场、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让这座承载千年剑魂与理学文脉的古村焕发新生。
以“湛卢诗歌村”为载体,吴山头村将闲置古民居改造为文学创作基地,保留古建筑群原貌的同时融入诗画元素:青砖黛瓦间悬挂诗词木刻,石板路旁点缀吟诗亭与诗歌长廊,古树掩映下打造摄影观景台和版画传习点。曾因湛卢剑光与朱子书声闪耀历史的古村,正以文艺为笔,书写着“让传统村落活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倒映在小松溪碧波中,枫丹白露写生基地内画笔沙沙作响。福建省画院副院长、湖头村下派第一书记吕承坚主动对接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共建写生基地,吸引范迪安等30余位艺术家驻村创作。在建州美术馆(湖头分馆),陈德、王辉等名家的200余幅版画作品与非遗“太保”文化交相辉映。
湖头村沿着“生态塑形、文化铸魂、产业造血”的发展路径,书写着艺术点亮乡村的建瓯实践。31.4公里水美绿道串联起古门头、土主庙等18处历史遗存,废弃砖瓦变身特色民宿集群,“湖畔山居”木屋酒店与森林共生,形成“溪畔古厝炊烟起,林间木屋枕星眠”的独特意境。
这座千年古村的嬗变印证:当艺术基因融入乡村振兴血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呈现
在武夷山脚下,沈丹用一部手机、一颗赤子之心,将沉寂的山村推向了互联网的浪潮之巅。作为本地自媒体之一,从2018年发布第一条抖音开始,“乡愁沈丹”带着手机走进茶山,在晨雾中讲解岩茶制作;蹲在竹林里展示笋干晾晒,让观众感受“阳光的味道”;甚至架起铁锅现场炒制农家辣酱,热油与辣椒的碰撞引得评论区沸腾。这种沉浸式场景营销,让武夷山的茶叶、笋干、菌菇从“土特产”升级为“网红尖货”。
截至目前,沈丹在抖音平台已经发布了400多个作品,收获了来自2400多万粉丝朋友的喜爱,获点赞3.2亿次。除抖音平台,还涵盖13个平台,全网粉丝数达4000多万,全网观看超过100亿人次,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过2000万。
“我们立足本土,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基层,致力于农特产品品牌打造与销售、乡村旅游资源宣传、正能量内容创作传播等多个领域,培育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空间的乡土人才,借助‘网红’的成长,将更多‘流量’引向乡村,将‘流量’变‘销量’,‘点燃’数字乡村新发展。”南平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林檬说。
2025年3月,网络自媒体达人采风活动在光泽进行,市自媒体协会组织30余名网络自媒体达人组成采风团,先后前往李坊乡管蜜村梨园、李坊乡脱骨鸡爪厂、止马镇新振肉制品加工厂、圣农博物馆、寨里镇玲珑溪谷、司前乡清溪村等地,用镜头记录沿途的人文风景及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向网友们展示光泽的独特魅力。
“希望能够让我们光泽这些美景、美食,通过我们协会会员的力量,传播给更多的游客、网友。”市自媒体协会秘书长游允民说,希望借助这个机会,为自媒体达人们提供更多取景、取材、创作的方向,让南平的乡村好物被更多人熟知,助推农产品销售。
从武夷山麓到湛卢秘境,一场由文艺触发的乡村变革正在闽北大地蔓延。南平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体验产品,将艺术创作衔接市场需求,既守住乡土文化根脉,又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随着“武夷山居”“湛卢诗宿”等品牌矩阵的完善,这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正显现出更强的示范价值。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