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籍作家作品入选统编语文教材

2025-08-12 08:27:18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卓茹茵

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扫一扫,看一看

语文教材的变动向来备受关注,2025年秋季开学,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迎来了一篇令人瞩目的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课文由闽北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根据自己的作品《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相关章节改写。它的入选,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8月7日,本报记者联系到王宏甲,听他说起了写《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背后的故事。

从仰望星辰到“变成星星”

南仁东是谁?他是“中国天眼”(FAST)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一个用22年时间,在贵州深山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追星人”。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浩瀚宇宙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南仁东如何从一个痴迷星空的孩子,成长为让世界瞩目的科学家。课文从“看星星”的童年往事写起,铺垫了他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再到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带领团队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跋涉选址,最终建成“中国天眼”的壮举。

文中通过“让我自己过去看”“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等细节,展现了科学家在选址过程中克服极端地理环境的执着精神,以及“自主创新、不计功利”的科技攻关精神。课文中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南仁东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让我自己过去看。”这短短几个字,浓缩了他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的责任。他不愿依赖国外的技术,而是坚定地选择自主创新,哪怕这意味着要面对无数未知的挑战。正如《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一书所揭示的,南仁东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科技自力更生的缩影。

“创作过程是一段独特的追寻旅程”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改编自《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本书的作者王宏甲是南平建阳人,其文学创作重点在报告文学,作品获奖频频。其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智慧风暴》《中国新教育风暴》,对我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还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优秀图书。

作为南仁东传记的作者,8月7日,再度回忆起创作经历,王宏甲感慨万千。

创作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南仁东已于2017年离世了。

无法直接采访本人,王宏甲是如何走进这位“天眼之父”的精神世界的?

王宏甲回忆说:“虽然没有办法采访到南仁东,但这也开启了一段独特的追寻旅程——通过寻访他的同事、亲友、学生乃至曾一同跋涉深山的农民,一个鲜活的南仁东形象在心中逐渐清晰。而贯穿始终的线索,正是南仁东如何‘成长,尤其是精神的成长’。”

经过长时间的走访,王宏甲从南仁东生前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那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创作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本传记翔实生动,同时插入了10余幅珍贵照片,图文并茂,细节充沛,充满说服力和感染力。

“南仁东的捷径是‘热爱学习’”

在追寻南仁东足迹的经历中,王宏甲看到的,不仅是他不畏劳苦地攀登,更发现了一条他身体力行的“捷径”:热爱学习。

在寻访中,南仁东的亲友回忆,少年南仁东痴迷连环画,一分钱也要租来看,《水浒》《三国》这些经典滋养了他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感悟说:“爱学习就是一条捷径”,能快速汲取前人智慧的精华。但初中时,南仁东成绩并不突出,直到一位老师在一个星期天与他“谈了一天”,点燃了他“为国家作大贡献”的志向。这志向成为他精神成长的核心动力,促使他高考夺魁进入清华,甚至在俄语环境下自学英语,为探索世界做准备。

实践是更重要的课堂。毕业后,南仁东初到通化无线电厂,连用车床制作小零件都出废品,而工人闭眼都能做好。这让他深刻认识到“一丝不苟”的价值,学会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珍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更引导他去思考:真正的熔炉不在别处,就在自身的理想、信仰和实践中。后来他游学多国天文机构,正是有意识地博采众长,为日后大科学工程积累视野。

通过多方的寻访,南仁东的形象渐渐在王宏甲眼前清晰起来,他感觉自己能听见他的心声。热爱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就是南仁东成长的线索。

王宏甲深情写道:“人间有多少精神的黄昏和早晨,灵魂的高山与湖泊,能塑造我们的心灵和品格。南仁东在青少年时代是通过广读博览和为人生立志,从而朝气勃勃地成长起来的。”

“科学家才是青少年应该追的‘星’”

2025年的新学期,当八年级的孩子们翻开语文课本,读到《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时,他们或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

王宏甲的回答是,因为,科学家才是青少年该追的“星”。

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中,王宏甲以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南仁东对星空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情怀。南仁东的故事教会孩子们: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热血的信仰。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情怀。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南仁东把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花了22年才让“中国天眼”从构想变成现实。

1993年,国际提议建大射电镜,南仁东敏锐抓住机遇,力主争取到中国。为争取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落户中国,他深入贵州万山深处。雨衣、解放鞋、柴刀是标配,“从省长到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科学家”。

当争取国际项目受阻,南仁东自力更生的精神迸发了:中国要自己造!500米口径的“FAST”计划震惊世界,质疑如潮:“你们连发动机都造不好!”他回应:“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FAST是超大型跨学科工程。南仁东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洞悉尖端技术散落在全国,于是主动联络100多位科学家,成为“研究科学家的科学家”。这个过程,正是FAST总工程师的诞生过程,核心在于凝聚起蕴藏在国家内部的科研力量。

在追踪南仁东足迹的过程中,王宏甲深刻领悟到:“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更重要的国之重器!这是这部传记的灵魂主题。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未来需要更多像南仁东这样的科学家,而这篇课文,正是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一颗种子。

所以,为什么青少年们要读科学家的故事?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记住,是谁让中国的科学之光照亮世界;我们需要传承,那种自力更生、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需要相信,未来的星辰大海,将由今天的少年去征服。

正如作者王宏甲所说:“心有宏志并矢志不渝,是南仁东一生的品质,也是南仁东留给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作者:本报记者 卓茹茵


[责编:杨希希、吴文潇(二审)、徐俐敏(三审)]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