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开启一场“寻虎之旅”
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虎被称为“百兽之王”,是美丽、严肃、勇猛的象征,虎字与“福”“富”音近,在中国人心目中,虎更是“平安兽”“守护神”,有雄视天下的气度和胸怀,更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敢闯敢拼的福建人,也常用“虎”字冠名名胜古迹,赋予它们独特的文化密码,如今冬去春来,让我们在这个舒适的季节,一起走近这些古迹、名胜,开启一场“寻虎之旅”吧。
寻虎路线:南平市博物馆
在自然界中,虎有“百兽之王”之称,它的王者之风与勇猛,被作为威仪和权势的象征;在上古,虎是一种被众多民族所崇拜的图腾,其地位甚至曾经在“龙”这一后世帝王象征的神物之上;在民间, 虎形艺术的影子处处可见:孩子一出世, 就被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 过年时,木版年画镇宅神虎,纸和木版印刷术使虎年画贴遍百姓门户。千百年来,人们崇虎、刻虎、画虎、剪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在南平市博物馆的一楼交流展厅内,至今仍有三只来自草原的“老虎”,他们或威风凛凛,或憨态可掬,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战国 虎符铜带钩
带钩整体呈“S形”,钩身为一只老虎,老虎伫立,目视前方,好似随时准备捕杀前方的猎物,钩身背面有柱,整体造型立体生动。
战国 虎头铜镜
铜镜整体造型以虎头为原型,立耳,双目瞪圆,头部中间镂空工艺更是凸显匠人技艺的独特。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而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它是相当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约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是以“狄—匈奴”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畜牧民族的物质遗存,这些青铜器形制多样,其中老虎造型的青铜器更是品类繁多。早期北方民族在打造这些提高自己生存质量的金属制品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艺术灵感和丰富的情怀。
看到这,也许有人就有疑问了,内蒙古草原上是没有老虎的,为什么这里的先民会铸造出如此多老虎造型的青铜器呢?这是因为早期北方民族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个人的能力与智慧,去面对大自然无情的肆虐以及邻人的劫掠,因此,他们不仅需要强壮的体魄、彪悍的性格和独立不羁的品质,而且也造就了比农耕民族对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一大自然法则更为深邃的理解和崇尚。基于虎在自然界的霸主地位,自然就成为他们效之以法的楷模和寄托。因此,北方民族以猛虎来寄寓自己的族星—— 昴星,这也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老虎造型大量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清 札萨克印
看完了战国时期的青铜虎,我们再来看一枚清代的银虎印。印章方形,银质,一面印,印文为满、蒙两种文字。钮部为虎的造型并呈蹲状,虎身有纹饰,虎粗壮的尾巴一直盘踞到虎的背部。
“札萨克”是蒙古族语的音译,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支配者”“尊者”,是对清代蒙古族地区旗长的称呼。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了,这只老虎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虎,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老虎是圆脸、方口、半圆耳,小而有神的眼,而“札萨克”印上的老虎是长方形脸,圆口,三角形的耳朵,双眼硕大,炯炯有神,除此之外,“札萨克”印上老虎的眉骨突出和鼻子连成一体,形成一个Y字形,显得既威严又俏皮。
清政府征服蒙古地区后,为了实现“众建以分其势”的统治,制定了一项重要的制度,即以蒙古地区原有政治制度为基础,以满族创建八旗制度为形式的盟旗制度。盟旗制度下的盟只是对各旗实行监督的组织,旗才是清政府在蒙古地区的治事机构,是一级政权组织。盟旗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各部的管理和控制,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起了一定作用,这枚银印就是盟旗制度的最好见证。(谢叶云)
寻虎路线:武夷山虎啸岩景区、天游峰景区
虎啸岩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的二曲溪南,与一线天景区紧紧相连,是武夷山屈指可数的泉石佳境之一。虎啸岩四壁陡峭,怪石嶙峋,有着“极目皆图画”的美称。进入虎啸岩的入口,就会看见一个分岔路,分为好汉坡和绿野仙踪漫游道,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游览的路线。
如果选择走曲折的山路,会看到好汉坡,爬上长长的阶梯,即可抵达景点“半入云”,再往前探寻,就能看到虎啸岩了。
虎啸岩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有一个神仙骑着老虎降落在山头,降落时虎声长鸣。二是在虎啸岩前是一条深深的峡谷,峡谷时常有风穿过,听起来就像老虎在叫,虎啸岩因此得名。
看过了虎啸岩,武夷山还有第二个老虎元素——刻着“虎溪灵洞”四个字的摩崖石刻。此处摩崖石刻是清代崇安县县令王梓在此主政时书写的,当时有许多出家人在此修行,因此石头颇有“灵性”,而石刻前溪水潺潺,被称为“虎溪”。沿着摩崖石刻往前走,在狭窄的山壁上,能看到一块薄薄的舌头状岩石自岩壁上伸出,像是一只伸着舌头想要接雨水解渴的馋虎,这便是武夷山第三个老虎元素——虎舌。在武夷山游览,形象的山石加上无边的想象,催生出了无数个动人的形象或故事。
在武夷山天游峰景点,往右侧走,便可以看到一处洞口——老虎洞,这也是武夷山的第四个虎元素,相传明代兵部侍郎陈省是位虎将,晚年时隐居在天游峰,进出山中常常过此洞,故名为老虎洞。当时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他辞官归隐,深感怀才不遇,见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他触景生情便在洞中刻石“伏虎”二字,寓意自己如一只蹲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李思敏 整理)
寻虎路线:南平九峰山动物园
看过了“石头虎”“青铜虎”“会飞的虎”,不妨来看看真正的老虎。如今,在南平九峰山动物园内,就有7只东北虎,它们是一家人。
如今居住在狮虎园的两只东北虎夫妇是从上海野生动物园引进,于2013年5月正式入住九峰山动物园,两只均出生于2012年6月,至今已经快10岁了。
九峰山动物园里的东北虎 (张莎 摄)
2013年8月,九峰山动物园曾向市民开展“东北虎征名”活动,通过投票,雄性虎取名为“安安”,雌性虎取名为“乐乐”。“安安”体格健壮,活泼好动;“乐乐”体型圆润,性格温和。2015年7月,“乐乐”顺利产下第一胎小老虎。后来,“乐乐”又陆续生下九只东北虎宝宝,出生于2019年5月的5只东北虎宝宝现在在九峰山的综合馆内,经过动物园熊山,就可以看到综合展馆的路牌,沿着楼梯前行,5只小东北虎分别在两个笼子里,3只雌性虎体型偏小,2只雄性虎体型偏大,身形已接近成年东北虎。
虽然老虎看起来可怕,但是它们却正“青春”,据动物园管理人员介绍,5只小东北虎属于亚成体,相当于人类的十五六岁。虎年“寻虎之旅”,一定不能错过这群霸气又可爱的东北虎们哟。(张莎 整理)
寻虎路线: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
每逢立夏,一种美丽的小鸟——东南亚蓝喉蜂虎,就会飞临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来到闽江河谷筑巢,开启一年一度的“蜜月”之旅。
蓝喉蜂虎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闽江河谷嬉戏。(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 摄)
这种名字中带着“虎”字的小鸟身姿却格外轻灵,蓝喉蜂虎觅食嬉戏时上下翻飞速度极快,栗红色的头顶、蓝色的喉部、黑色的过眼纹及蓝绿色点缀的尾翼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泽,显得尤为美丽。幼鸟出生后不久,蓝喉蜂虎就开始离巢学习飞行、捕食技能。深秋时节,蓝喉蜂虎会携家带口返回东南亚越冬。
斜溪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和西溪交汇处江畔,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山上森林茂密,河谷食物丰富,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蓝喉蜂虎每年初夏都会来到斜溪村的河谷山林中栖息、繁育后代。
福建资深观鸟人士王乃珠介绍说,斜溪村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已知的蓝喉蜂虎种群繁殖地之一。去年立夏以来,蓝喉蜂虎陆续迁徙至斜溪村,在闽江河谷林间筑巢,巢筑成后开始求偶繁殖。今年,不妨让我们期待蓝喉蜂虎的光临。 (来源:新华社)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050017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