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水蝶变记
考亭水美城 陈琦辉 摄
建阳朱熹路全景图 陈琦辉 摄
建阳城区水系全景 陈琦辉 摄
因水而安,因水而美,因水而富,是南平市“水美城市”建设的新内涵。2016年,南平市在全国首创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重要指示精神,又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南平市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闽北新崛起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建阳历届党政领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以贯之地下大力气,在崇阳溪、麻阳溪上游发动群众造林种草、修建水库塘坝,关闭污染源企业,以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为目标;中下游地区以疏通河道、加固堤坝、清淤除障,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为目的,收到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以来,建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坚持高位谋划、高手规划、高标实施策略,精心打造“水美城市”。
由此,城市更加显山、露水、透绿,“河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水中”,成为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一座“水安为先、因水而美、由美而富、富而文明”的新城惊艳亮相。
今年7—8月,由国家水利部主办的第三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展示和投票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推荐的51个典型案例荣幸入选并进行投票展示。由省水利厅推荐的《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水美城建设项目》获得61万多张票,名列前六。
水之安
具有二千年古邑历史的建阳,别称“大潭”“潭城”。据史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闽越王余善拒汉,在此首筑大潭城。相传因城东两河汇合处有一深潭,水深处,用三节撑船竹篙连接探查,还探不到水底,故称大潭城。
建阳溪流纵横,全区共有溪流71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阳溪、麻阳溪和南浦溪。干流两岸多数较陡,断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为狭窄。由于水源短水流急,集雨时间短。每逢暴雨,山洪暴发,极易酿成水患。
水之殇,给潭城留下痛苦的记忆。据1994年编纂的《建阳县志》载: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至1993年的近800年间,崇阳溪、麻阳溪及南浦溪三条水系先后共发生特大水灾33次。仅举数例,可见一斑。
——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夏六月,西溪水骤涨,考亭村溪岸为洪卷去数百尺,农田荡为瘠壤。
——明嘉靖三十年(1553年)五月十一日,大水,水淹城郭,永安门城楼漂荡。舟入市中。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大水入城,浸民居半壁。朝天,拱辰二处桥冲毁。
——1988年5月21日,山洪暴发,造成特大水灾。最高水位达134.15米,全县13个乡镇有169个村受灾。
——1998年6月14—22日,闽北连降暴雨,建阳市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袭击。全市受灾面积32.3万亩,受灾人口29.8万人。
痛定思痛,抓好童游防洪堤工程是保障城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要务。灾后,建阳市迅即着手成立童游防洪堤工程建设指挥部,市长任总指挥、副市长任副总指挥。10月11日,第一期总投资2850万元、全长2200米的童游防洪堤工程正式开工。
此后,政府逐年加大城防工程的投资。崇阳溪左岸二中防洪堤和建溪右岸塔山工业区防洪堤先后竣工,还修筑了西桥防洪堤、赤岸段防洪堤、水东门段防洪堤、景河花园段防洪堤、文化馆至桥小段防洪堤等城防工程,城区防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据《建阳水利志》载:“建阳区城区防洪工程自1997年3月启动至2004年的七年间,分三期共完成城区防洪堤21条,总长度达15.541公里,工程量109.32万立方米,总投资5234.9万元。保护面积6.23平方公里,保护人口7.5万,保护耕地面积800亩,保护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
十多年治水,终有所成。
2010年,潭城再次遭遇特大洪灾。最高水位达135.42米,超警戒水位4.42米,均超过1998年。尽管建阳二中等低洼地带也遭受洪水侵袭,但防洪设施发挥关键作用,人员伤亡大幅度减少,倒塌房屋、道路损毁程度明显减轻。
然而,建阳治水之路并没有停止。2012年起,第二期童游防洪排涝工程开始实施。按3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了从崇阳溪五里樟大桥到南林大桥段两岸长度6.7公里的防洪堤建设。2013年,建阳市将由源溪(右岸)防洪堤工程项目列入市重点工程,该工程是整个童游防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建阳二中、南平农校数千名师生安全的保障性工程。
自2016年起,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工程正式启动。除去南浦溪等防洪工程外,总投资1.3亿元的崇阳溪与麻阳溪汇合段河库连通工程同步启动。
2019年是投资防洪工程力度最大的一年。当年仅完成麻阳溪考亭浮桥至西门电站段防洪堤3.1公里的工程,投资就达1.2亿元,还完成整治麻阳溪上游麻沙镇江坝村至麻沙梁墩电站坝上河段10.56公里的工程。
二十多年砥砺奋进,崇阳溪、麻阳溪两岸总长约26公里的防洪堤相继建成。河道中高出水面的巨石、沙堆均逐一清除,河道无障,河面拓宽,泄洪能力增大。据水文站提供的数据表明:经过治理后,通过建阳水文站断面同流量水位平均下降0.3~0.4米。
笔者查阅近十年的洪灾记录,尽管每年因受连绵雨季和台风影响,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但有稳固堤防,昔日滔滔洪水不再肆虐,守护潭城一方安澜。
建阳二中校长朱仪俊在校20多年,见证了潭城治水的沧桑巨变。他深深地感叹道:“由于二中地处两条溪河汇合的低洼处,每年洪水季节,学校便首当其冲。1998年6月那场特大洪灾,校园成为一片泽国,最高水深达3米多,淹至教学楼二层。300余名师生一度被困在综合教学楼,幸得人民子弟兵和当地干群的奋力援救,才转危为安。”
“过去,二中欲建塑胶操场,校园想美化、绿化、香化,均不敢奢念,究其原因就是顾忌洪水侵袭。自从2015年校园前后两条防洪设施建成,学校再也不必担心洪魔的肆虐,校方便开始精心改造校园。而今,校园花繁叶茂,小桥流水,锦鲤在水里畅游,垂柳在风中摇曳……”朱校长面带笑容地说。
如今,潭城大小河流水清河畅,水面如镜,新城新居、繁花绿树与盈盈碧水俯仰生姿,给城市平添了一种灵动的感觉。
水之美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南平位于闽江之源,是福建的生态屏障,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境内溪河纵横,河流穿城而过,打造“水美城市”得天独厚。
基于此理念,2016年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后,南平市发挥10个县(市、区)均有河流穿城而过的优势,开始谋划“水美城市”建设: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坚持安全为基础、生态为本、景观为体、文化为魂的原则,以县(市、区)城区和开发区周边流域水系为主线,发挥自然山水、生态水利、历史人文之美的优势,运用水利、建筑、环境、生态、景观园林等工程学,实施防洪排涝、市政生态、形象提升、旅游产业、智慧水务等五大工程,打造“洪水、涝水、污水”共治与“水美、山美、城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
“南平在全国首创‘水美城市’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南平市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在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时明确指出。
2017年5月,建阳区水美城市建设指挥部成立。水美城市规划在建项目共17项,总投资12.9亿元。
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指出:“在规划和建设‘水美城市’中,要始终以打造南平市后花园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山水融合、文旅融合的水美城市。要坚持文化引领,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渗透嵌入每一个项目和环节,对每个项目都精雕细琢,让每一个地方的‘水美城市’建筑景观都独一无二,形成风格各异、独具魅力的城市韵味。”
自2016—2018年,为配合南平行政中心的搬迁,建阳水美城市建设工程前期就先从崇阳溪两岸开始进行。在加固加高防洪堤,整治洪水、污水、废水的同时,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水岸景观。植树栽竹,铺草种花,辟绿道,建绿篱,盖凉亭,塑雕像。
与此同时,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大力推行“河长制”。仅三年功夫,崇阳溪通过开展水环境整治行动,将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等纳入相应的排污系统集中处理,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监控断面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主要溪流水质达标率100%。
入秋,笔者驻足在雄伟壮观的崇阳溪大桥上,两岸防洪堤上绿柳成行,绿树成荫,绿篱成带。亲水步道、休闲道、自行车道相继并行,道路两旁,凉亭四周,紫薇花繁,金菊飘香,垂柳婆娑,绿竹摇曳……
举世闻名的朱子讲学地——考亭书院位于麻阳溪畔。800多年前,朱熹之所以选择考亭作为闽学发祥地,盖因其父到考亭留下一句话:“尝以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的嘱托,故迁至此著书立说,授徒传道。
沿麻阳溪上溯追寻历史遗存,该溪两岸乃“七贤过化之地”,文脉绵延不绝。南宋时期,“七贤”在此兴办的书院多达10余所,培养出众多名垂千古的儒学人才;宋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书坊、麻沙出版的大量建本图书均从麻阳溪运至国内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因此,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渗透嵌入水美项目,建阳精心打造麻阳溪考亭水美城。
具体负责规划、兴建考亭水美城项目的区水利局副局长邱彪应拿出一份《考亭水美城项目投资汇总表》说:“本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山水融合、文旅融合的水美城市。精心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渗透嵌入每一个项目,2019年以来,考亭水美城共有重新修葺考亭书院、建盏文创园、考亭古街、滨水公园、夜游麻阳溪、花花世界等17个项目。
面朝翠屏山,占地面积14公顷的考亭书院重新修葺。考亭书院总体布局为祭祀区、展示区、研学区和管理区等,具备以弘扬朱子理学文化、举办重大朱子周年祭祀、朱子文化研讨等多项功能。该书院现已成为多所名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国社科教育国际工商管理博士班教学基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集美大学文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武夷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等。
此外,去年新建成的考亭古街,是一条由青石板路、青砖黛瓦、飞檐雕窗、民俗小摊构筑的南宋建阳民间风情古街,共有42栋古建筑。其一景一物犹如一部流动的历史纪录片,映照出勾栏瓦肆的市井民俗文化。
建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寒介绍,考亭古街依照古籍里的场景描绘,重现了大宋当年的盛景。这里有当时从水下打捞出的数座石牌坊,也有从古村搜罗来的古老建筑,以保护性迁建的方式重新打造原有的老街。虽说是重建的建筑,但是其中最年轻的建筑材料也已经超过百岁高龄了,而最古老的则可以追溯到明朝。每一栋建筑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最终呈现在考亭古街上。
“考亭风景真漂亮,不比厦门、海南逊色,如今来拍婚纱摄影的新人越来越多了。”建阳一家婚纱摄影店的摄像师小王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武夷新区也紧锣密鼓地实施“水美城市”规划。“一流的生态、一流的景观、一流的文化”,按照这一建设思路,武夷新区精心打造58公里沿崇阳溪两岸慢道系统,把沿岸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现代农业、美丽村庄等串珠成链。
伫立在南林大桥之上,桥下两岸慢道绿树青翠,溪上白鹭击水,鱼翔浅底,“城市拥抱森林,森林走进城市”的现代城市新图景正逐渐呈现……
水之富
水能生金,水能致富。将水化害为利,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这是实施“水美城市”的重要目的。
近年来,建阳区委、区政府在实施“水美城市”过程中,从“居”突破。循着西拓北扩规划,通过流域治理,配套提升,改善西区、北门地块居住环境,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西区生态城,堤、岸既是景观、民生工程,更是产业融合的载体,着力构筑水岸经济模式。
由于南平行政中心迁至武夷新区,给建阳带来发展红利。这些年来,一批建筑集团(公司)瞅准建阳这块风水宝地,前来投资开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西郊一带,新建起的18层以上楼群有100多幢,其中30层以上的楼王竟有30余幢。
西区生态城的成功开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七贤公园优美的水环境,房产由五年前每平方米5500元骤升至10000~11000元,将近翻了一番。
城区北扩,新形成的十里长街展现出建阳城郭的巨变。万晟星城、曼山别院、和顺景园等在崇阳溪畔开发的20层以上高楼群多达200余幢。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武夷新区核心所在地的南林片区与建阳老城区仅隔10公里,五年前两地开始实施同城发展。在万达集团带动下,凯旋城、武夷国际新城、万达广场等数以百幢高楼相继落成,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在武夷山南麓崛起。
改革开放的40年间,建阳城区面积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4平方公里扩展至28平方公里,面积增加七倍多!因水得益,房地产开发使得土地明显增值,每年可为地方财政增收2亿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建设“水美城市”中,从“游”拓展,开发旅游产业,无疑是一项上佳策略。近年来,建阳通过“水美城市”建设,利用依山傍水优势,先后在麻阳溪畔开发卧龙湾景区、花花世界、考亭仿宋古街、建盏文化一条街、建盏文创园、麻沙水南楠木林景区、牛头岭德懋堂景区等一批旅游新景点。
建阳区按照“山、水、园、城”的理念,在麻阳溪畔把建盏文创产业区、花海旅游区与考亭公园区、城市居住区有机融合,拉开了城区框架,撬动了城市经营。
如今,麻阳溪畔的考亭村成为网红打卡地。“以往考亭村景点较为分散,无法串点成线,借助水美城建设,我们对麻阳溪进行生态修复和合理开发,在全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如今,考亭移步易景,麻阳溪犹如玉带,串联起考亭书院、观书园、考亭古街、建盏文创园等文旅项目,游客纷至沓来。”考亭村下派第一书记林泽勤说,
考亭夜游景点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考亭村村民丁海荣已经直接感受到了。
“得益于考亭村这几年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我开的进发农庄生意越来越好。考亭书院门口有广场,夜晚很多人来跳广场舞,加上夜游水美城市项目,客流量特别大。”丁海荣发自肺腑地感叹道。
近三年来,在考亭水美城内先后举办了“朱子诞辰888周年祭祀”“朱子诞辰889周年祭祀”“2018年考亭书院专家研讨会”“2019年闽学与浙学专家研讨会”“南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中国丰收节”等重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效益。
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盘活金融、商贸、餐饮等业态,加快了产业发展。以“水美城市”建设,带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盘活地产、文化、体育、旅游、商贸等业态。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水美城市”的实施,不仅带来“水之安”“水之美”,还给建阳人民带来了“水之富”。
数据显示,2016年,全区一般财政总收入1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2.2亿元。2019年全区一般财政总收入19.6亿元,地方级财政总收入13.2亿元,分别增长25%和8.2%。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