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伯琦 王义祥: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碳汇潜力挖掘开发

2022-07-31 11:35:00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翁伯琦 王义祥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站在新的起点上,茶产业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破解整个行业面临的供求失衡、质量不稳、效益不高、功能单一等问题,是实现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助推乡村加速振兴的关键所在。福建是茶业大省,如何实现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跨越,这是新时期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命题。就此,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单位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以科技创业引领,以集成示范推广,以科技培训普及,以农文茶旅加持,以突破难题驱动,争取率先建立山地茶园碳中和与高质量综合开发样板区,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力求为全省乡村产业振兴与区域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一、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在我国乡村振兴建设中,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茶产业可以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它是兼具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富民绿色产业,是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富民强国的必然路径。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000万亩,产量为291.8万吨,占全球的45.57%,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20.16万吨,增幅为8.69%。国内市场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市场潜力巨大。2021年福建省茶叶种植面积超过380万亩,茶叶产量超过42万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新时期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以“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全域绿色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打造精品名牌,培育茶文化,聚力市场营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强茶兴茶之路。就此,提出了五个方面观点:

一是加快实施品种改良。农产品的地域适应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要大力选育和推广各区域、各茶类最适宜的优良品种,加强无性系良种繁育,加快压茬开展老茶园改造,以优良的品种和高标准建园,为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全面推行绿色转型。要通过严管茶叶生产化学投入品,保证质量安全和鲜叶高品质;要通过对加工环节能源、设施等的绿色化改造,实现清洁优质加工;要大力推动包装物简易化生态化,纠正过度包装,引导推行低碳节约环保包装;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杜绝天价产品和不切实际的炒作,树立茶行业公信力。

三是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品牌小、多、杂、散是整个行业的通病,品牌整合是行业要做的必答题和大文章。在不同的市场空间中,品牌的意义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公用品牌不仅要在某一层级的行政区划中去谋划,而且还要在相邻茶区或者相近茶类中去构思,需要深入探索,力求打造茶界的巨型航母,依靠公用品牌影响度,市场和行政同向发力,着力拓展一条富有成效与特色的路径。

四是合力开拓市场空间。在国内市场上,要着眼于新生代的新需求,创造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流行张力的新茶饮供给。同时也要通过文化影响引导更多的新生代加入到传统茶饮品消费的行列中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更多能进入生产力环节的、以茶叶为主要原材料的新型日用、保健、美容等用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有较高层面的统筹协同,巩固和拓展传统产品市场,开拓名优茶的消费新区域,使茶叶内销与外贸实现量质并增的目标。

五是深化茶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茶的业态将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加多元。要用全新的思维开创以茶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形态的融合发展新路。通过茶园景观化改造,增强吸引力;发展体验、研学、创作、演艺、民宿、网红等多种业态,实现产业增值;打造高知名度经典茶旅景区和线路,形成龙头带动效应。

二、茶园生态系统资源价值的评价与应用

2010年,有专家对中国茶园生态系统资源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我国茶园生态系统总的服务价值为1301.74亿元,是我国茶叶直接生产值的四倍。作为一种次生形态的常绿植物群落系统,茶园在大气调节方面发挥了极显著的价值,大气调节服务价值占到茶园生态系统资源价值的50%以上,单位面积气体调节价值基本上与森林相当。其中茶园生态系统能够贡献28.59亿元的社会保障份额;根据中国茶园总面积计算出目前中国茶园生态系统有机物年度净生产量为227.84亿千克有机碳,净第一生产力价值为53.99亿元;估算出中国茶园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贮存中的贡献为66.24亿元;我国茶区年均降水量按1200mm 计算,初步可以估算茶园涵养水源的价值为58.67亿元;茶园的土壤保持价值以0.8 的系数折算为2.11亿元;根据茶园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中国茶园生态系统大气调节价值为791.72亿元;对茶文化旅游来说,按整个森林旅游的平均收益率估计潜在旅游服务价值为6.14亿元。

专家研究认为,全球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的,因此全球生态系统的价值也是由各个子系统贡献的,以茶树种植为基础的茶叶生产传统上属于农业范畴,因此茶园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根系可深达2~3米的地层,且茶园大多分布于丘陵山地,并往往与森林系统交织在一起,在很多情况下茶园生态系统发挥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水分涵养、土壤形成和保持方面发挥了一般农田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价值。与粮食、油料、蔬菜生产相比,茶叶生产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至少降低70%,因为茶树是旱作而基本不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可见茶园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远高于一般农田生态系统,其环境负效应远低于一般农田生态系统。根据测算结果表明,以茶树生产系统为基础衍生的文化价值远远高于一般农业生产系统,在做茶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时要合理地考虑茶树的贡献份额。有测算表明,由于茶叶生长使用化肥与农药,会给茶园生态系统对环境的负贡献,结果为25.6亿元。很显然,不合理地开垦林地种植茶叶以及不合理的施肥和施药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必须从茶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扣除。

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方面,茶园作为一种次生丛林对于提供动物栖息地等方面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作为农田生态系统单一的作物布局,对生物多样性又是一种破坏,而且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估算是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对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而进行的,故此在茶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中未对生物多样性加以系统考虑。茶园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资源价值多少呢?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予以明确。尤其是碳汇数量多少?开发潜力多大?要如何有效挖掘?实现途径是什么?这既是科学问题,更是技术问题,需要我们予以探索并突破,需要我们创新发展,更需要我们合力推广成功模式与实用技术。

三、茶园碳汇潜力挖掘利用及其实现途径

(1)深刻认识茶园碳源/碳汇双重性。山地茶园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茶树种植需要播撒一定量的肥料和农药,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之后的采摘、收储、转运及售卖环节,也会相应产生一定量的碳排放,所以茶园本身是碳排放来源。与此同时,茶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碳分子,再通过根系和枯枝落叶等将碳固定于土壤中。因此,茶园也被认为拥有巨大固碳潜力,需要人们加以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充分挖掘茶园碳中和潜力,并予以开发利用,完全有可能发展为规模与价值兼具的重要碳汇产业。

(2)因地制宜创立茶园碳中和新体系。一要突破减碳技术。作为产茶大省,福建已在这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和尝试,比如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园碳排放监测统计,在产茶大县大力推广减排增汇种植技术,利用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轮种大豆和油菜从而告别化肥、除草剂和农药等负面影响,收到了一定的减碳成效。二要构建三大体系。实践表明:监测体系、核算体系、方法体系的优化构建至关重要。目前三大体系的欠缺依然是阻碍生态茶园碳汇潜力挖掘的瓶颈问题。相较于比较成熟的林业碳汇,农业碳汇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都相对缺乏,即使放眼国际,目前也尚无被广泛认可的农业碳汇标准。三要深化机制研究。要加快茶园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的研究,分析并探索固碳过程的影响因素,为开展生态茶园碳汇提供经得起推敲的科学理论支撑。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固碳能够将多余的碳封存起来,不排放到大气中,力求构建严密的实用技术体系。四要实施碳汇交易。引入市场化手段,先行先试开展生态茶园碳汇交易,努力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立模式,推广经验,树立样板,务求实效。

(3)优化建设示范推广基地。要因势利导创建观测系统。固碳主要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里。目前,国家要将生态系统碳汇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主要目标,有效地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技术与能力。亟待阐明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到底有多大?固碳速率有多大?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地监测茶园生态系统碳汇?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及需求,需要自主研发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即创立茶园生态系统碳汇综合观测系统。进而要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探索并打造基础理论探索与生产实践推广平台,二是开展茶业碳中和工程技术研究并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4)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创业。茶树和森林一样,作为一种植物,有生长边界,其种植规模、叶面积指数、土壤固碳量等是要精准计算的。要借鉴林业碳汇方法,广泛开展相关数据监测,引进了智能化气象观测系统,实时记录茶园温度、降水、辐射等相关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可为测算茶园碳汇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要因地制宜走绿色化、标准化发展路子。积极鼓励推广茶园绿色生产先进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将现有茶山茶园等改造为标准化生态茶园,系统性开展茶园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技术研究。

实践表明,要立足福建茶产业的优势与特色,因势利导建设茶园碳中和产研学示范基地,深入开展福建山地茶园碳中和的理论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要依托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队伍和地方茶业企业生产平台,优化创立山地低碳型生态茶园,建立茶园碳中和生产技术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要持续深入开展茶业碳中和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一批专业型、应用型、技术型的骨干队伍与乡土技术人才,为福建全面实施茶产业碳中和行动提供有效支撑。(翁伯琦 王义祥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