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 延平这个90后“新农人”回乡耕起“筑梦田”
大武夷新闻网讯 “大学毕业生为啥要回山沟沟?”“放着城里好工作不干,偏要守着黄土地?”2023年,当龙岩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应承滔背着行囊回到延平区南山镇坑桥革命老区村时,村口老槐树下的议论声像夏日蝉鸣般此起彼伏。与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他的妻子小肖——一位2021年6月毕业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年轻人。如今,再走进这座藏在青山里的康农家庭农场,满田的果蔬清香里,飘着的都是乡亲们对这个90后小伙子的赞叹——是他,让荒地长出了“金疙瘩”,让课堂搬进了田野间。
2021年换届以来,延平区着力打造“三乡人”返乡创业全周期支持网络,以政策红利激活人才动能、优化创业生态,为青年“入乡”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广阔舞台。正是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应承滔的“田园焕新记”才得以精彩书写,也正是这些政策支持,在延平区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像应承滔一样的青年才俊响应号召,带着学识与梦想回归田园。
归乡:让沉睡的土地醒过来
“你看这成片的荒地,多可惜啊。”站在农场的观景台,应承滔望着远处错落有致的农田,眼里仍有当年的触动。2023年毕业时,城市的宠物医院向他抛来橄榄枝,但父亲创办的家庭农场虽有雏形,却困在“传统农家乐”的老路子里,更让他揪心的是,村里大半耕地因年轻人外出务工而撂荒。
“政策号召大学生返乡创业,我爹的农场又有基础,不如回来试试。”应承滔的决定里,有对土地的眷恋,更有股不服输的闯劲。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毅然辞去福州番薯乐园那份令人羡慕的自然教育研学导师工作,和他一起回到了延平。“区里对我们这些返乡青年都很关心,像团区委组织的‘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和青年‘夜话经济’活动,有这种机会我们都会去参加。”
他接手农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敲开村民的门:“叔伯们,地别荒着,我租来搞新花样,保准比种玉米强!”他的妻子则负责细心记录村民的顾虑和想法。靠着这份真诚,他整合了40亩荒地改造成休闲园区,又拓出50亩农田种植基地,农场的“焕新之路”就此起步。
创业:把课堂种进泥土里
“不能只让游客来吃顿饭、住一晚,得让他们带走点啥。”应承滔的想法和父亲截然不同。2023年深秋,他揣着地图跑到福州,在台江区番薯乐园少儿自然活动推广中心蹲了半个月,终于摸清了门道:“现在的孩子缺农耕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筹备农耕研学课程时,难题接踵而至:没教材、缺师资、家长不理解。他白天跟着福州的自然教育专家学设计课程,晚上对着空荡荡的农田画规划图,连父亲都劝他“别折腾”。“孩子们总得知道米饭从哪儿来。”应承滔和拥有自然教育实战经验的妻子小肖咬着牙,把农场的仓库改成教室,小肖发挥自己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和在番薯乐园积累的自然教育经验,开始构思寓教于乐的农耕体验环节。应承滔又拉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当顾问,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如今的农场,成了远近闻名的“田野课堂”:低年级学生在大棚里认识蔬菜幼苗,听“番茄为什么长绒毛”的趣味课;高年级学生跟着老农学插秧,在稻田里写观察日记。“针对不同年龄备课,光教案就改了17版。”应承滔笑着说,农场的研学课程已接待过50多所学校,最多时一天涌进2600名学生,连福州的家长都专程开车来报名。
带富: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小应这娃,是来给我们送好日子的!”村民李婶一边打包刚摘下的水蜜桃,一边念叨。去年夏天,她种的3亩爱媛果冻橙熟了没人要,是应承滔带着团队上门收购,还帮着套上印着“康农”商标的礼盒,一箱多卖了20块。
应承滔的“带富经”藏着智慧:他推行“包产到户”,让村民当“土地老板”——张三管3亩水稻,李四种5亩蔬菜,农场按市场价多给2-3毛/斤收购,还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民不是替我打工,他们是土地的主人。”这招一出,村民们的干劲像田里的禾苗疯长,70岁的王大爷天不亮就去侍弄果树,说“多收一斤,孙子的学费就多一分”。
不光解决销路,他还盯着加工环节。靠着政府支持的包装机,新鲜蔬菜穿上“绿标外衣”,笋干、山茶油贴上“一品一码”溯源标签,身价翻了倍。更妙的是,他们夫妇联动全省同学资源:漳州的水果、霞浦的水产走进农场,延平的笋干、艾叶也通过同学的渠道卖到全省。“单打独斗太难,抱团才能走远。”应承滔说,现在周边20多位村民跟着他干,有人开起了民宿,有人成了研学课的“农耕老师”,去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
答卷:田野间的丰收图景
清晨的农场,总是热闹得很,研学的孩子们在田埂上追蝴蝶,应承滔在田间指导村民们生产,他的妻子在教室带领孩子们做手工,两人忙碌的身影是农场最美的风景。如今,农场的37间民宿常年满房,54张床位要提前半个月预订;农耕课程登上了市区研学推荐名单,连省农业厅都来调研取经。
“下一步,想把农耕文化编成绘本,让更多孩子知道‘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应承滔望着远处的稻田,眼里闪着光。从荒地到乐园,从质疑到赞叹,这个年轻的返乡人用青春证明:土地从不会辜负用心耕耘的人,而乡村振兴的大画卷上,正需要这样一笔笔鲜活的青春色彩。
应承滔的故事,正是延平区“回家乡来,助乡村兴”号召下,青年人才“入乡”创新创业、反哺桑梓的生动缩影。在政策支持、平台赋能和创业社群滋养的良好生态中,更多像他一样的青年正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家乡的沃土上,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图景。(供稿单位: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