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人文|建盏与建本:双“建”合璧 成就“唯一”

2025-07-28 09:59:4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俣辰 文/摄

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这两项以“建”为名的非遗,在千年前的建阳诞生,如今在建阳携手探索发展之路。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位与火为伴,锻造建盏;一位以刀作笔,雕刻文字。他们不仅各自坚守传统,也通过联动,探索非遗技艺的新出路。

困境与机缘的对接

走进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一只只黑釉建盏静静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灯光洒落在其深邃釉面上,折射出如星空般的斑点光泽。在研究所一楼,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打开展柜,由参观者近距离观赏,一只星辰天目盏下压着一张雕版印刷的纸质收藏证书,那便是它的“身份证”,也是孙建兴与吴刚将两项非遗双“建”合璧共同合作的成果。

孙建兴与泥为伍、与火共舞已有三十余年。控制火候、掌握釉色,烧制过程的每一个变量都被他细细体悟。建盏曾经被选为“御供”进入北宋宫廷,它作为饮茶器皿黄金时代,虽早已远去,但在新世纪的收藏热潮中,又以另一种身份回归视野。

“建盏现在已经不仅用来喝茶,建盏成了一种文化。”孙建兴说。建盏已从宋人茶宴中的实用品,渐渐变为当代人收藏的艺术品。因此,建盏如今不仅依赖精湛技艺,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包装与赋值。而一张用雕版印刷的证书,正好提供了与建盏相得益彰的宋韵文化。

与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相隔8公里,建阳一中的图书楼二楼,建本研究室内清凉静谧,穿过陈列着明清以来的百余件雕版印刷文物的展厅,来到研究室的工作区。吴刚正专注于字体研究,他是建阳一中教师,也是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建阳的雕版印刷业始于五代,其中,建阳书坊在宋代享有“图书之府”的美誉,是全国三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刊印之书被称作“麻沙本”,又叫“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本刻书除经史子集丛五部俱备外,童蒙读物、农书、医书等日用杂书也很多,特别是明代通俗小说刊刻蔚然成风。

建本字体起源于南宋,以其工整清雅的雕刻风格闻名。吴刚从2015年起系统整理这种字体,提取古籍中的字形笔意,通过手工雕刻和现代设计理念,逐步将其转化为一种既古老又实用的“刀刻建本体”。

2016年,这套字体取得国家知识产权认证,2022年上线“方正字迹”平台,成为国内首个具有明确地域标识的字体库。尽管成果可喜,吴刚坦言仍有质疑声音:有人认为建本字体不过是一个“文化符号”,缺乏真正的商业价值。在“刀刻建本体”数字化上线方正字库之前,吴刚苦苦寻找建本字体的“用武之地”,一次偶然的参展经历,他找到了机会。在2018年举行的第二届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上,吴刚与孙建兴相识。那一刻,两项以“建”为名的非遗,开始交集。

吴刚所面对的困境与孙建兴的烦恼相互错位,可形成互补: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产出的印刷品具有的文化品位与建盏搭配,增加附加值。建盏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其成熟的产业体系为建本雕版印刷提供了实现商业价值的契机。

窑火与刻刀的结合

合作的开始并不顺利。最初二人对于合作的想法是紫砂壶上进行雕刻,孙建兴制作壶体,吴刚为壶身雕刻文字,但二人接力制作一件工艺品耗时耗力,难以批量复制。转机来自一个想法:既然建盏已成为收藏品,是否可以用雕版印刷,给它“颁发一纸证书”?

说干就干。吴刚选用楠木板为底材,雕刻证书文字与插图,每一张证书手工印制,加入编号与细节装饰,确保唯一性和辨识度。吴刚以雕版技艺亲手雕刻证书内容,选用二十厘米见方的楠木板,历时半月完成。“建本面向大众群体,它的一大特点是书中加刻插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吴刚解释说,他从建本的设计汲取灵感,也为收藏证书雕上插图。刻板完成后,印刷出纸张还需“托”一层绫,并进行装裱。之后,孙建兴为证书签字、印章,方为最终成品。

而对吴刚而言,这批证书的印刷问世,让他的刀刻建本体逐渐“走入现实”。这种雕版印刷的纸质证书后来还成为重要的法律证据。雕版手工印刷时,拓印力度的不同可呈现出墨迹深浅的细微差别,赝品使用扫描复印,即使模仿了孙建兴的签字与印章,但喷墨打印的假证书和雕版印刷在墨迹的质感明显不同。孙建兴凭借这一点,将假收藏证书作为证据,找出“李鬼”,在知识产权案中成功维权。

而对吴刚而言,这不仅是雕版技艺的一次落地应用,更是“建本刀刻体”走出展板、进入生活场景的实践。他不再仅仅是非遗技艺的展示者,而是转变为实际的设计与认证参与者。

合作之外,吴刚也并未止步于收藏证书这项成果。在此项合作之外,他仍在尝试拓宽非遗技艺的应用场景,为“刀刻建本体”寻找更广泛的落脚点。在建本研究室,吴刚拿出两块出土自建阳的青白瓷残片,其上是细致入微的“芦雁图”。这两块残片原属于瓷碗的一部分,如今碎裂,却依旧线条分明、构图生动。吴刚将“芦雁图”重新手绘、重新设计,转刻到雕版上,并拓印出来。

“芦雁图既是古代文化,也有福禄归来和金榜题名的美好寓意,古人的审美不会过时,我换了个方式把它带回来。”吴刚说。在他手中,从《建阳古代建本复刻》《朱子家训》,到《追忆党的好干部廖俊波》《时代楷模张桂梅》,建本雕版印刷作品题材从古代到现代,兼容古今、跨越语境。刻刀与印版,窑火与茶盏,原本平行的非遗技艺从展会上的相识产生联动。非遗的价值,也正在这样的商业合作中被不断拓展。

□张俣辰 文/摄


[责编:黄炜莉、吴文潇(二审)、罗勇安(三审)]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