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理论探索:推进闽北文化符号价值实现之我见

2024-08-11 07:37:07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项湍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文化符号”,指出长城、 长江、黄河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讲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中国故事。应该说,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诸多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增强人与人之间、区域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或国家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平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之称,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3920处、文保单位629处,尤其武夷山更是全国仅有的4个、全世界39个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全市入选国家及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2个、传统村落3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名镇1个、名村11个,传统村落121个;此外,南平也孕育了浩瀚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7个国家级、71个省级、198个市级非遗项目。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是解读南平传统文化的“密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南平文化符号。总体上看,南平文化符号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多样性。南平各地文化符号异彩纷呈、品类繁多、各具特色,有以朱熹、宋慈、黄峭、柳永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武夷山城村古汉城遗址、光泽池湖商周遗址等为代表的遗址墓葬,南词曲艺、四平戏、三角戏等戏曲曲艺,建阳建盏、浦城剪纸、建瓯根雕、松溪版画等工艺美术,武夷岩茶(大红袍)、建瓯乌龙茶、政和白茶等制作技艺,以及七夕量桥、拔烛桥、抢酒节等民俗、樟湖蛇崇拜、建瓯太保、延平萧公圣君等民间信仰和已经形成、不断丰富的朱子文化、武夷山茶文化、浦城丹桂文化、顺昌大圣文化、邵武张三丰文化等地方文化品牌,这些文化符号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大的文化影响力。二是多元化。处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体系中的多元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闽北地处福建北部,与浙江、江西相邻,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继承本区域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区域的优秀文化,具有较强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浙江吴文化、江西赣文化的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如闽北的茶文化与闽南、台湾同源,历史上的影响力很大,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红茶、建瓯北苑水仙等通过万里茶道运输到中原乃至国外,其制作技艺和饮茶习俗等与各地相互交流和发展;朱子理学文化在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闽北山地文化的撞击,整合和交融中脱颖而出;浙江吴越文化对浦城,江西赣文化对武夷山、邵武、光泽,在地方方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符号如同文化遗存一样,存在着内涵挖掘、转化和价值实现的问题,文化符号价值实现并非易事,闽北文化符号价值实现也面临着困境。表现为:一是文化内涵深度不够。各地在理清文化脉络、挖掘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提炼转化为文化符号直至实现文化符号价值的形式方面,缺少中长期规划,导致文化符号的影响力欠缺。二是文化宣传缺失。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古老历史逐步被人们淡忘,一些传统风俗渐渐失传,加上宣传不够,许多人对当地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知之甚少,自然谈不上家乡自豪感和文化认同。三是传统和现代脱节。在文化符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符号的表现上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没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精神需求有效结合,造成文化符号的吸引度和认同感较低。

如何有效推进闽北文化符号价值实现,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笔者认为,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突出闽北文化资源特色

闽北文化符号价值实现要坚持和突出自身的文化资源特色。从闽北文化的地域特征看,以南平市为区域、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历史文化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双世遗”武夷山拥有多项世界级品牌,众多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闽北各地异彩纷呈的民间民俗文化都是闽北文化符号价值实现的基础。闽北应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国家公园品牌和朱子故里优势,立足于闽北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坚持科学规划和项目运作,打造好南平提出的“在南平看见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品牌,逐步实现文化符号的价值实现。

二、坚持协调发展和可行性原则

文化符号价值实现应把握好两项原则:一是协调发展原则。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精炼成文化符号,也不是所有的现代表现方式适合文化符号的价值实现,要理清历史文脉,去其糟粕,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在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表现形式之间找到契合点,建立起连接的桥梁,历史和现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有效地运用现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将武夷茶文化和众多的民俗文化、习俗有机融合其中,受众面广、经济效益好,有效实现了闽北茶文化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实现。二是可行性原则。文化符号的价值实现,必须立于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础上来进行。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是保存完好,脉络清晰,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开发和价值实现的难度就会加大。同时,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如宗教仪式、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存在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左之处,不宜开发利用。

三、注重文化符号价值实现的多元化结合

(一)注重文化符号价值实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阐释朱子理想文化、闽北茶文化、闽越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当代价值,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及其他视频网站开展闽北文化遗产展播,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论坛讲座等,多渠道、多形式地扩大闽北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价值,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二)注重文化符号价值实现与人们的文化需求相结合。文化符号价值实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达到文化认同。要集中力量对闽北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提升艺术产品生产能力,创作生产一批具有文化符号丰富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引导人们利用节庆和民间民俗节日等,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艺术节、“激情广场大家唱”、“新农村大舞台”、“全民读书月”等品牌活动和阵地,大力开展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多参与、多接触、多感受,让闽北的文化符号深入人心。

(三)注重文化符号价值实现与城乡建设相结合。城乡建设是文化符号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要抓住城乡文化的核心,科学定位,结合区域特征和地理条件,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规划和设置,精心设计,建设一批文化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城市会客厅、民俗风情街、历史名人雕像、书院等,将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到城乡建设中,通过建筑造型、艺术雕塑、绿化、园艺小品、图片展板及大型LED等,成为展示闽北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同时,突出路口、河边、广场、环岛、桥头等显眼点位上文化符号的体现,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让闽北的每一座城乡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注重文化符号价值实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文化、旅游和科技三者的融合发展。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支撑。闽北文化、旅游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有潜力突破但尚未突破,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旅游联动的经济效应较差。应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改造,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含量,扩大旅游的魅力与张力,开发赋有闽北特色文化元素较高的旅游产品,将闽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开发中,打造有市场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文化的科技创新,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历史、地域文化资源,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等新兴产业。加大闽北对外文化交流,扩大闽北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著名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地构建具有闽北特色的文化交流和推介大平台。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黄炜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