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建盏与白茶

2024-10-30 11:36:09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张俣辰

建盏光耀古今

建阳建盏作为中国古代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以其独特的黑釉与精美的窑变纹理著称。建盏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但其在宋代真正步入辉煌。在《宣和遗事》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徽宗皇帝亲自赐蔡京饮用“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太平嘉瑞茶”。这段记载不仅证明了建盏在宋代宫廷中的重要地位,也佐证了其作为贡品的身份。

建盏的生产地建窑窑址,位于建阳区一带。宋代时期,建阳窑烧制的建盏以黑釉为主,因其工艺精湛而成为朝廷贡品。建盏以其釉面独特的“毫变”纹理而闻名,这种“毫变”纹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光滑如镜,釉色深邃,能有效衬托出茶汤的色泽,尤其在点茶时最为适宜。正如宋徽宗在其《大观茶论》中所言:“茶色白,宜黑盏”,黑釉建盏成为了宋代宫廷点茶文化中的最佳器具。

在宋代中晚期的考古发掘中,曾在建窑遗址中发现多件刻有“供御”铭文的器物。 “供御”“进盏”二字,以楷书刻写于足底。也有阳文反体模印于垫饼上。“供御”即为“供奉御用”,从文物证据也可以证明建盏曾作为贡品,这些都进一步证实了建盏在宋代长时间作为贡品的历史。

到南宋时,程大昌在《演繁录》中记载:“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氅[chǎng],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氅耳。” 建窑并非传统的官窑,其产品并非由朝廷专门监督生产。建窑所产建盏被列为贡品,想来是凭借其独特的釉色和卓越的制作工艺,入选贡品系统。这种“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供贡方式也使得建盏入贡并不固定,而是视皇家需求而定。宋孝宗向大臣赐茶就不使用黑釉的建盏而是正白的大汤氅。从另一方面来看,孝宗赐茶不使用建盏一事被记载进笔记中,这个文献记录也可推断出建盏在宋代宫廷的流行。

尽管建盏的辉煌岁月在南宋末期逐渐衰落,但其技艺依然流传至今。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阳建盏,再度复兴,并受到国内外收藏家和爱茶人士的青睐。

白茶沁人心脾

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一员,建阳白茶不仅在茶叶品类中独树一帜,也因为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林今团在《建阳白茶初考》中将建阳白茶的起源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1990年,据当时74岁的肖乌奴和同村同年人饶太荣两位老茶农向林今团反映,建阳白茶的创制者为肖苏伯(肖乌奴的曾祖父)和肖占高的父辈。经过肖家世代传承,这一独特的制茶技艺得以在建阳地区广泛传播。当时的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其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工艺上的“半晒半晾,不炒不揉”,这一工艺使得白茶不仅保持了茶叶的自然风味,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药用价值。相较于其他需要揉捻、炒制的茶类,白茶的制作过程更加简单,但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生产量较为稀少,品质也更加珍贵。

白茶的制作过程极具讲究,从采摘到制作需要经过严格的步骤。白茶的采摘时间通常为春季,每年的谷雨前后是最佳采摘期。采摘后,茶叶需要经过“半晒半晾”的天然干燥过程,这一过程中不经过任何机械炒制和揉捻,茶叶保留了其最自然的形态。制作完成后,白茶呈现出外形毫芽显露、色泽银白的特点,冲泡后茶汤清淡甘醇,香气悠长。经过长期存储的白茶,茶性减弱,药用价值增加,陈年白茶被部分人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据中医理论,白茶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降火等功效,尤其适合存放后再饮用,茶性温和且功效不减。

建阳白茶的兴盛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在清朝乾隆年间,随着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武夷茶的出口量大幅上升,建阳一带的茶叶贸易相当兴盛。但1773年,英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出现“波士顿倾茶事件”,武夷茶外销的主要客户英国人急剧压缩进口额,乾隆三十七年(1772)英国进口华茶3000万磅,四十一年(1776)减为2000万磅,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1790至1800)年均只330万磅,出口骤降。

受此影响,武夷茶中的“南坑茶”自然是跌价滞销,众多茶厂生意惨淡乃至破产,面对茶园抛荒的困境,建阳茶农只好另辟蹊径,采取“半晒半晾,不炒不揉”,形成了独特的“南坑白”。在这一背景下,建阳白茶的生产逐渐走上正轨。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红茶与绿茶的茶类,建阳白茶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茶叶口感,逐渐在国内外茶市中赢得了市场。

“南坑白”在不同时期、不同等级时称呼不一,有“小白”“大白”“白毫”“寿眉”等。清代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称:“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茶票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足见当时白茶被朝廷官方采购。民间也因此将寿眉白茶称为“贡品寿眉白茶”,“贡眉”的称呼来源于此。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