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走进顺昌二贤书院——左聆弦歌之音 右仰河海之容

2024-11-20 11:11:26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黄家鹏 陈玉玲 文/供图

顺昌二贤书院的前身为双峰书院。

据《八闽通志》载:“双峰书院,在县西。宋咸淳九年(1273),邑人廖邦杰持福建闽海道佥宪节始建”这是顺昌县县城内的第一所书院。廖邦杰,顺昌人,字怀英。在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他出任建宁县知县,任职期间政绩颇多,修建学校,增加学粮,开辟贡士庄,设仁寿庐,同时格外注重保留历史文化,组织修订图籍。在顺昌县名胜龙头岩上,至今留有他的手书摩崖石刻“龙头岩”三字。他深深地认为先贤优良的德行是可以为后世树立榜样的,而如果长时间没有祭祀和纪念,这些品德可能会被遗忘或丢失,所以急需采取措施来确保这些优良的德行得以传承和发扬。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廖邦杰以参军身份兼管军队事务,在家乡顺昌县创办双峰书院。因为社会教化是书院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功能,所以书院祭祀对象的确定和祭祀活动的进行,都要体现儒家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南宋时期,理学学派林立,理学家们纷纷于所在的书院内增设专门的祠堂祭祀与本学统直接相关的学士,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书院学祀制度。此时顺昌的双峰书院内四贤祠堂就祀有杨时、朱熹、廖刚、廖德明四贤。可惜不到十年,书院毁于战火,地基竟被地方官据为私宅。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判官毋逢辰公正执法,下令在原址恢复重建双峰书院,四位先贤的塑像简单安置在后堂。

元延祐二年(1315)腊月,邑尹张元亨力排众议,毅然主持修复书院,并新建祠堂以置放四贤塑像。“于是治书院之东鼎建三门,名曰师交渊源之堂;面创拜亭,名曰道南。左聆弦歌之音,右仰河海之容。”即在书院的东面修建了三道门,并命名为“师交渊源之堂”。在堂前建一个祭拜的亭子,命名为“道南亭”。在这个位置,人们即可以听到左侧传来的学习之音,同时又可以抬头看到右侧广阔的山河景色。以上出自元延祐三年(1316),双峰书院的山长陈棠,请时任延平路儒学教授的黄文仲作《顺昌双峰书院新建四贤堂记》所载。记中还详细论述了四贤堂的重要性:“凡书院皆为先贤作也。先贤能传先圣之道,以植世教,故师之”顺昌人才辈出,“高峰(廖刚)学于龟山(杨时),槎溪(廖德明)学于晦庵(朱熹),故顺昌人亦多称为四贤。”此四贤深受顺昌士人景仰。“登斯堂,睹斯像,知此为四贤,则知所敬,知所敬则知所学,知所学则知所祖宗”意为学子登临四贤堂,就知道应尊敬什么;知道应尊敬什么,就知道应学习什么;知道应学习什么,就知道什么是道统。在书院内祭祀本学派的先师先儒,体现了学术传承,也是道统意识的体现。在这种努力之下,全社会都掀起了尊师重道之风。

明天顺初年(约1460),通判宋玺到这里拜谒,让书院增祀李侗、罗从彦,由此称为“六贤书院”。明宪宗时期(1465-1488),书院破败倾毁。明成化六年(1470)十二月,福建副使何乔新游历到此,看到祠堂现状,于是立即帮助筹划钱财,命县丞赵玺、训导张宸等人督工在故址上重建书院。在书院损坏的地方并建了三间正祠,祠堂前新建了三间前厅,规模宏伟壮丽。新建的正祠仍祀廖刚、廖德明、杨时、朱熹、李侗、罗从彦六人,可谓鸿儒荟萃、群星璀璨。之后提学佥事游明撰写的《顺昌县重建六贤祠记》有记,“晦庵之学得之李延平,延平之学得之罗豫章,豫章龟山之高徒皆兹郡之先贤也,斯堂既以师友渊源名,而罗李二贤乃见遗焉,得非缺典乎?若合而祀之,以补昔者之未备于礼亦宜。”即朱熹师从李侗,李侗又师从罗从彦,这个祠堂既以师友渊源来建,就应把罗从彦、李侗两位也合祀进来,以补过去礼数上的不完备。记中曰:“师友之相授受,道学之相继承,其嘉言善行皆乡人之所传诵而稔闻,有不待旁搜博采而知也,今而合祀于一祠,固以表见是邦古者之多贤……”简单来说,就是师友间相互传授接受,道学上相互继承,他们的高尚言行都被乡里的人传诵而熟知,现合祀在同一个祠堂里,就更能表现此地有诸多先贤。这样秩序井然的书院精神环境,既可强化保护意识,又可以加强学术氛围,可谓明智之举。明成化年间顺昌籍进士廖中有诗《六贤名祠》赞曰:“吾道云南岂偶然,中原一脉得真传。真寻源委严乡祀,千古高风障百川。”

明正德十五年(1520),顺昌知县马性鲁将六贤书院迁移到资胜寺旧基上,易名为二贤书院,祀高峰、槎溪先生,并令廖氏裔孙廖光祖主持奉祀。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二贤书院在县治西。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马性鲁革毁资胜祠基改建,正堂五植,后寝厅一间,东西廊房各四植,堂西空地为园。仪门三植,祀高峰、槎溪先生。”这是因为书院有史以来修葺也好、重建也罢,如此反复,却总是难以为继。对学子和百姓来说,追其遥远的“师门”“道统”,不如书院能固定下来由专人负责显得更为迫切。因此书院抛开道统谱系的束缚,仅祀顺昌籍名士——廖刚、廖德明二人,并命廖氏子孙后代维持,这样书院才能保持良久,可谓用心良苦,目的明确。

到清代,二贤书院因讲学的场所太小已不够容纳日益增多的学员,故清乾隆十四年(1749),署令张元芝在县治右创建华阳书院,这是官办的最高学府,也是顺昌县内规模最大的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将华阳、六贤(即二贤)书院共同改办,设顺昌县高等小学。现如今书院已无迹可考,但顺昌县尊师重道早已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陈琳]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拥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