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非遗“江湖”之“舞”功
畲歌响彻山野,傩舞惊艳人间。闽北的山水、舞蹈的脚步,伴随世代百姓的生活,延续了千百年。这些舞蹈,曾是古人祈愿风调雨顺、驱邪迎福的仪式;曾是军师操练兵阵的演习;也曾是丰收后阖家团圆的欢庆;而今,这些古老的舞蹈都成为新时代中守望传统、凝聚人心的文化传统。从祈福祷告到娱乐健身,闽北非遗江湖的“舞”功,保留着传统的余韵,为新的时代增添喜庆与祝福。
新春佳节将至,本期且看——
邵武傩舞
邵武傩舞从宋代开始,已传承了上千年。邵武傩舞保留的是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的“舞”,而不是地方衍生了变了的“傩戏”,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傩余韵,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邪逐鬼的内容,还补充了诸如春祈秋报、祈求健康平安、祈求生子添丁、祈盼课堂有成等,内涵更为丰富。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又融释、道、儒、弥等民间信仰于一体,另有勒教、无为教、摩尼教等传统习俗和影响,是全国性的。是各地傩文化形态很少见的现象,同时也是闽北融汇、积淀各种文化的遗存,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2008年,邵武傩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台黄龙灯舞
延平区王台镇黄氏宗祠组织的黄龙灯队,始创于清同治年间,有16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至第六代。所辖王台村,信仰王台黄龙灯队。在延平区西部的王台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举办隆重的“龙串农家”民俗活动。旧时,王台有上、中、下三坊,每个坊都有舞龙队的民间组织,组织舞龙的训令舞龙活动最盛时期,王台龙灯发展到了十余条同时出迎,尤以红、黄、青、绿、紫五条龙灯为最,其仪式十分庄重,典礼十分热烈,连七八岁的孩童也以稻草、芭蕉扎成龙,称“稻草龙”“香线龙”,模仿大人舞龙嬉戏,故有“王台龙灯小孩稻草牵”之赞语。1998年,王台黄氏宗祠在舞龙技艺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还组建了女子舞龙队和儿童舞龙队。2012年,王台镇黄龙灯舞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邵武钱棍舞
钱棍舞,又名“舞钱棍”,流行于邵武市沿山、大竹等乡镇的一种民间舞蹈。钱棍舞是当地在传统节日表演的一种集体舞蹈,多在中秋节和元宵节隆重举行。钱棍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娱乐、休闲、健身的舞蹈。钱棍舞不是巫舞,不与哪个庙宇有关连,也不拜任何神灵菩萨。据传,很久以前,为庆祝农业丰收,当地孩子们会用家中的吹火棍到村上各家各户门口进行敲敲打打表演,讨赏钱。吹火棍象征着这天红红火火,大人们为图吉利,送给每个小孩一个铜钱,并放入吹火棍中,用布或纸笔刷吹口,安装铜钱的吹火棍被小孩们舞得虎虎生风。钱棍舞经过代代相传和改进,融合当地民情、民风、民俗,逐渐成为民间当地的特色舞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钱棍舞。钱棍舞中的钱棍,是舞者手中所拿的道具,是细线内装12至24枚古钱币的竹棍,一般长约1.0至1.2米。现用钱棍内一般不装古钱币,但是在竹棍外安装6至12个响铃,还有的竹棍上绘五彩花纹。舞钱棍表演人数不受限制,一般在8人至12人左右,但均成双数,多为妇女,舞蹈队形以方阵、二横排、斜排为主。舞蹈穿插为多见;表演现场也不受限制,家宅门口能舞,晒谷场、祠堂或庙宇的门口也能舞、大街小巷能舞、宽阔的空坪上也能舞。2012年,邵武钱棍舞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傩舞(松溪竹贤)
松溪县位于福建闽北山区,古代沿河两岸遍植乔松,故有“百里松荫”之称,“松溪”因此得名。位于松溪境内的竹贤自然村里盛行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傩舞。傩舞,是古人驱邪逐鬼所形成的一种仪式,早在商周时期开始于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竹贤的傩舞发展至今已有500至600年的历史。是竹贤村杨氏先人文林公从江西引进,后流行于竹贤溪流域的竹贤、东边、角歧、木丘、仙槎、山镇一带,当地乡民称之为“跳先锋”。通过调查,“跳先锋”其实是“跳仙尪”的误读。竹贤的傩舞,以驱逐鬼祟、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傩舞由戴面具8人、护理8人、化装导演8人、锣鼓队10人、后勤15人,共50人组成。舞者头戴由桐木雕刻彩绘而成的面具,脑后缀一红布。没有乐器伴奏,只有锣鼓、鞭炮、喊叫声。竹贤傩舞最大的特点除了保留着原始巫傩舞蹈的韵味,还蕴含着本土土族的“土”。动作原始野性,古朴稚拙,保留着古老巫傩舞蹈的原生态,堪称古傩。2022年1月,傩舞(松溪竹贤)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渭田舞鱼灯
舞鱼灯由来已久,相传,明代开国功臣刘基曾以鱼灯舞形式操练兵阵。后来向规范化、艺术化方向发展,采用后台乐器伴奏,用各种小调和唱曲,以姐妹对花、串五梅花、鱼跳龙门等多种阵式,边唱边舞,花样精彩美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习俗活动。“舞鱼灯”被当地人民用来庆祝丰年有鱼,是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2023年10月,松溪县渭田舞鱼灯被列入第十一批南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建阳漳墩龙角舞
建阳区漳墩镇是畲族主要居住地,当地保存着一种畲族传统舞蹈“龙角舞”,又名“呜角舞”。龙角舞源自唐代的图腾舞蹈和巫术舞蹈,属于祭礼舞蹈。主要表现盘古开天地、造日月造人间的神话。舞蹈者分5男8女,每人两手分执道具龙角、日(红)月(白)模型,法师身穿青袍,右手持摇铃,左手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状,中间托一杯清水,法师绕堂大厅,口中念念有词,忽蹲忽站,其余人按锣、鼓、钹的打击节奏,边舞边唱,手脚同时顺着左右进退的韵律不断转圈。舞步以“坐蹲步”“猎步”“两步半”“软步”“硬步”为基本手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坐蹲步”,即单脚踏地,膝部同期微颤,富有弹性。龙角舞古时仅在迎祖祭祀时表演,现当地祭祀仪式、农事庆典、社交娱乐等活动中,都会表演龙角舞。畲民通过龙角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兴旺。2022年1月,建阳漳墩龙角舞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本组文字素材来源南平市非遗数字平台,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113330003] 闽ICP备202201140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