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木也,其禽虎。”壬寅虎年将至,朋友寄赠一幅虎画,寥寥数笔,画出了虎的威严和气势,还有几分可爱之处。端详虎画,不觉引出一番对虎的联想。
《本草纲目》中记载:“虎在夜间一目放光,一目看物,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虎,集速度、力量、敏捷于一身,体格雄伟,双目犀利,四肢强健。前额的黑纹颇似“王”字,更是天赋异秉,威风凛凛,正如古诗所咏:“壮哉於菟豪且雄,猛气不与凡兽同。”
在古代,由于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人们赋予老虎众多别名或异称。如大虫,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如,山君,此称缘于虎为山中之王,《骈雅·释兽》:“山君,虎也。”连类而及,“山王”,也是虎的别称;如於菟,《左传·宣公四年》云:“楚人谓乳谷,谓於菟。”鲁迅诗《答客之肖》:“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表现了老虎也有温情的一面。
在十二生肖中,人们对虎似乎特别钟爱。虎的雄姿百态作为独特的表现内容,早已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作为描绘的对象了。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纹饰、虎符、虎尊、虎牌坊、玉虎、石虎的图案和造型,秦汉时代的漆器、工艺品、瓦当上的单虎、双虎,甘肃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山西元代永乐宫的壁画等,都有虎的生动形象。
老虎是猛兽,形象威武 ,古人将之作为门神,于农历除夕日张贴,以驱邪避恶。人们还将虎作为年画,挂在正堂中央。福建漳州一带的年画有《五福图》(画五只老虎,谐音“五福”);山东潍坊一带的年画则有《神虎图》,寓意趋吉求福。至于民间农历虎年以虎为造型捏面花礼馍,为孩童做虎帽、虎鞋,以此相互馈赠,则是用来增添年节的喜庆气氛。还有民俗、戏曲、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领域,虎的形象更是蔚为壮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虎文化。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人们喜欢虎、崇拜虎,不仅在于虎的外形彪悍、敏捷、雄健,有极为强健的体魄,有一身斑斓瑰丽的皮毛,加之雄浑无比的啸声,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美的形象。还在于老虎有一种内在特有的精神气质,长啸时山鸣谷应,奔跑时狂风阵阵,自有其王者风范,有一种勇猛、威武、势不可挡的力量。难怪古时人们称帝王的卫士叫“虎贲”、勇猛的将士叫“虎将”、官员出巡用虎旗……
“虎乃武也,军之威也。”虎,威风凛凛的形象常常被用于象征和歌颂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有许多荣誉单位的名称里均冠有一个“虎”字。某旅十连在淮海战役中,一举攻克9个敌军阵地,打退敌人3次反扑,被授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荣誉称号。还有“猛虎师”“老虎团”“老虎连”“夜老虎连”“白老虎连”“猛虎三连”……这些荣誉单位如猛虎英勇顽强,攻必克、战必胜,立下不朽战功,留下了赫赫威名。还有许多战将被人们称为虎将,如“军神”刘伯承、“旋风司令”韩先楚、“常胜将军”粟裕、“独臂将军”贺炳炎……这些虎胆英雄,动如风发,攻如河决,令敌人闻风丧胆,为兵民尊崇爱戴。
“一啸山河动,雄风撼九州。”有人将虎的气魄和气度概括为“六气”:一曰生气,雄姿威猛,极富活力;二曰正气,堂堂正正,驱邪避恶;三曰大气,大丈夫胸襟,不计小利;四曰勇气,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五曰骨气,自食其力,不图他利;六曰和气,尊老爱幼,和睦融融。这拟人化的概括,不失为对虎内在美的揭示,表达了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问从前虎气,如今在否?当年风骨,兹下有无?”我们当学老虎,贵有王者之风,豪有丈夫之气,情有自然之性,做有英雄之骨。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中国人常说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那英武、那豪气何其震撼、何其大观!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如虎添翼、虎虎生威,鼓足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虎劲,提振乘势而上、勇毅前行的虎气,方能成就“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历史伟业,续写“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胜利荣光。(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