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南平:闽江上游的独特风景线

2018-11-05 09:59:26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


南平市容

武夷山风光。摄影/南茜

优越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秀美的山水风光是南平最显著的特点,在这里举目皆是景、处处见风情。

晚向溪西岸上行,溪东一带水为城,地处闽江上游的福建南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一江八溪”不仅养育了当地百姓,更将南平打造成“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2018中国城市大会上,南平市副市长黄苏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南平,举目皆是景、处处见风情,毛主席曾在此留下“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著名诗句。2016年,南平市提出“水美城市”的建设理念,成为全国首个以“水”为关键字打造品牌的城市。


南平市副市长黄苏福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试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地级市)综合分值排名中,南平排名第57。优越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秀美的山水风光,南平“水美城市”的品牌建设格外引人瞩目。

“水美城市”,南平品牌新名片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美丽中国,需加快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南平市人均水资源8900立方米,位居福建省第一,是全国人均4倍,在城区乃至县镇内,常见两到三条河流穿城而过,水与城、水与自然,较好的营造了城市水利与景观协调联动的亲水氛围。南平立足生态优势,以水为带、以水为脉,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文化遗产与城市设施自然衔接、融为一体。黄苏福认为,“水美城市”建设就是以水系治理为纽带,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带动城市经营发展,在把城市做精、做美、做靓的同时,构筑“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

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南平首批开展“水美城市”项目12个,总投资300亿元。在打造“水美城市”中,南平除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外,还增强了产业素质、推动山水增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绿化、公园、防洪、排涝、航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修筑维护中,南平加强对技术、施工人员的审核与监督,相关设计方案和建设单位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入围,这些举措取得较好的效果。

常年生活在南平松溪的居民对此赞不绝口,松溪自‘水美城市’项目建设以来,沿河违章建筑拆除了,文秀湖公园等景点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来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花开有时、四季春风,当地老人的晚年生活也将充满诗情画意。

南平,作为中原文化入闽的门户,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的发源地,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琴书五十载,还有法医鼻祖宋慈、婉约词宗柳永、名相李纲等贤哲辈出,闽越古王城遗址至今还呈现出两千多年前的威武雄姿。打造“水美城市”品牌,应该融入闽北特色、武夷风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水美城市”魅力,为了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渗透、嵌入每一个项目和环节,政府对每个项目都精雕细琢,让每一处的“水美城市”建筑景观都独一无二,形成风格各异、独具魅力的城市韵味。

“水美城市”,南平旅游新业态

多年来,南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探索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开发相得益彰的路径,黄苏福介绍说,南平市委市政府围绕“吸引人、服务人、留住人”的目标,结合水美城市等多领域建设,在提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开发了具有当地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旅游产品,最终确保了南平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人数从2002年的不足800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4300万人次,旅游及关联产业占全市经济的三分之一。

“水美城市”的建设,还推动了南平旅游业多种项目的持续开发——滨水休闲游、城市观光游、水上夜游、体育健身游等一批旅游新产品纷纷面世,满足了市民与游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另外,旅游创新还聚集了人气,打造 出文旅综合体等新业态,解决了南平旅游项目相对单一的问题。比如,武夷新区牵头做的崇阳溪旅游景观带项目,通过绿道、自行车道、马拉松赛道、景观车道,有机串联沿岸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美丽村庄等。

为凸显南平千年古城特色,南平将自身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生态水利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体现独特的“水美”文化气息,发展文化产业。比如,武夷山马场洲湿地公园项目,用微型园林景观,阐述朱熹与武夷山的“活水”文化渊源。同时,通过汉溪形式,将闽江重要源头之一的崇阳溪至闽江入海口马尾全流域展现在实景公园里。黄苏福强调,南平要通过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建设,将黄金水道打造成“城市客厅”;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盘活金融、商贸、餐饮等业态。

另外,在南平邵武,通过建筑照明、泊岸照明、桥体照明、激光瀑布等形式,勾勒出越王桥、八一大桥、紫云桥、东关大桥及两岸建筑、景观。游客可乘坐画舫夜泛紫云湖,欣赏由湖面建筑、山水、灯光营造的视觉盛宴。游客对此高度赞扬,“紫云湖夜景美轮美奂,熙春八景尽收眼底,是邵武旅游当之无愧的新亮点”。

“水美城市”,治理南平薄弱点

堤、岸、道、面看似小事,但事事都与百姓相关,这既是民生短板,也是“水美城市”需着力突破与加强的薄弱环节。黄苏福认为,要完善防洪工程建设机制,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城市防洪排涝排污的全过程。南平上至城区、下至县镇,都要把防洪工程放在首位,通过堤库结合、科学调度来促进洪涝水调蓄和污水治理同步推进,形成“洪水、涝水、污水”三水共治的工程体系,实现亲水氛围,达到人水和谐。

“‘水美城市’建设,必须加快划分河道岸线、生态保护蓝线。”据南平市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南平如今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打击弃土弃渣和河道非法采砂,确保水清、岸绿;保护河流自然岸线,同时加快改造城区硬质堤岸为柔性生态堤岸,提升河岸自然生态景观。

由于南平地处山区,建设用地有限,为解决此问题,南平市通过路堤结合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据悉,即将建设的武夷新区滨江路堤结合工程,将7公里防洪堤建成滨江通道,与滨江公园建设、水生态体系治理等相结合。

黄苏福在会上表示:“参加中国城市大会,让我进一步感受到城市品牌打造、提升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们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我希望借此次机会,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畅游绿色南平、快乐武夷,亲身体验这道闽江上游的独特风景线。”

[责任编辑:谢志源]
闽北日报-数字版
大武夷关键词
版权申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0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闽ICP备[050017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