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财正在编制“观照”灯笼。
徐庭盛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和追求具备天然、生态、绿色等属性的产品,这些新理念赋予“老”产业新生命,不仅留住了“诗意乡愁”,还激发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技艺传承人为“老”产业守住了一方阵地,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的返乡青年,则成为“老”产业复苏的主力军。他们在保留传统农副产品“原汁原味”的同时,拥有更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是在提升质量、包装宣传等方面,颇为独到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为农村“老”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发掘原生并扎根于农村的“老” 产业,有望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员回归,实现乡土创业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孟昭丽、林超、郭圻
深秋闽北,山青竹翠。
阳光下,杨进财手指飞舞,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在地上有节奏地弹跳着,才几分钟,一个漂亮的竹笼便有了雏形。
新剖开的竹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少年长的山区人来说,对这股清香再熟悉不过。它是竹饭甑里的那一碗米饭味儿,香喷喷的;它是竹茶桶的那一杯清茶味儿,甜丝丝的;它是竹筐里的尝也尝不完的美味;它是竹椅上那享也享不尽的悠然闲适……
因为情深,所以坚守。
在八闽大地的乡村,有一批像杨进财这样的人,他们怀着对家乡的一片痴恋,和当地村民一道,将家乡的“土资源”变成了“香饽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幕的开启,未来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将有更多的“他”和“她”,带着一份天然的情怀,为家乡带来巨变。
坚守:留住“诗意的乡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情结,而我的情结,就是家乡的翠竹。”
“小时候,房前屋后都是竹子,村里的每个人都是篾匠,不少老人都有一手好活儿。”杨进财说,农事用的竹箩、竹筐、竹筛,捕鱼用的鱼罩、钓竿,运输用的竹扁担,还有生活用的竹椅、饭桌盖、竹饭甑、竹茶桶……
杨进财家乡闽北政和,有45万亩竹山,年产毛竹近千万株。这里的竹材品质好,是做竹艺的上好材料。
“可民间能做篾的农民越来越少。”杨进财心痛地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农业逐渐工业化、规模化,相当一部分“老”产业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消亡。当人们用更加现代化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填饱了肚子,却发现已经越来越难找到“乡村的味道”。
如何让篾艺发展成产业?
2009年,在浙江打工的杨进财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向朋友凑了两万多元,搭盖了一个简易的厂房,杨进财就干了起来。72岁的父亲杨上泉是村里的竹编“能手”,这让杨进财心里有几分底气。
从几户村民参与,到近二百户村民参与,销售额从几十万到几千万,“纯手工”既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又遭遇了规模难以扩大的烦恼。
于是,杨进财发明了一种模具,让农民把材料和模具领回去,利用闲暇时间和闲余劳动力编制灯笼,这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靠手艺赚钱。
“一天可以做七八个,有空就来做,一个月可以赚一千多元。”44岁的郑秀妹在县城租了一间房,一边照顾正在读书的孩子,一边利用闲暇时间增加一些收入。
如今,家乡的美丽容颜未变,而政和县的竹编产业却在杨进财的带动下,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发展成为当地一个知名的富民产业。
与政和竹器一样,南靖下魏草席、安溪茶叶粉干、连城客家姜糖等一个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独具地方特色的“老”产业在过去的30年里渐渐没落。老产业之“老”,在于其历史悠久,也在于其曾日薄西山。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坚固耐用的铜铁铝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杨进财和其他篾匠们一样,一度放下柴刀与竹篾。
从此,清香不再,记忆渐冷。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费时费力的“老”产业,在快消品文化盛行的工业时代里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在乡村,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返乡:重拾“消失的记忆”
“故乡在胃里。”
“小密村,家家户户都会酿包酒,独特的工艺赋予了包酒独特的口感。”2010年,黄向东回到家乡浦城县富岭镇小密村,带着自己500多万元的积蓄。“感觉有一份使命,就是将包酒产业做大做强。”
和土生土长的村民不同的是,黄向东不仅拥有资金,还拥有丰富的从商经验。
2013年,他开始打造“观光工厂”,用美景、美味“打动”游客。
“在这里,可以体验包酒的制作工艺,品尝浦城特色小吃。”黄向东说,一下子人气就旺了,如今小密村留守的村民几乎都参与其中,每年收益颇丰。
如果说,乡村技艺传承人为“老”产业守住了一方阵地,那么,新一代返乡者则为“老”产业开辟了一片新疆土。
和黄向东一样,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的青年人返乡创业,成为“老”产业复苏的主力军。他们在保留传统农副产品“原汁原味”的同时,拥有更加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是在提升质量、包装宣传等方面,更是颇为独到。
蓝图:共谋“乡村振兴路”
邵武和平豆腐、永泰藤编、浦城木樨茶、福安桃花酒……在八闽大地上,“老”产业的复兴已渐成气候。一个个“老”产业的复兴,不仅让人们重温曾经消失的记忆,也让“诗意乡愁”有了更多现实载体,更是带动了一批农民脱贫致富。
但以小农户为主的产业模式,仍是“老”产业壮大的难题,而“优质难卖优价”,是“老”产业发展的痛点。
在9月底公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再次强调了质量兴农的思路,为“老”产业破除了发展障碍,描绘了美好蓝图。
“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为农村‘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福建省农村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跃东说,发掘原生并扎根于农村的“老”产业,有望吸引资本和人员回归,实现乡土创业。
然而,“老”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黄跃东分析认为,目前“老”产业发展主要遭遇的问题有:标准缺失导致质量不稳,作坊众多导致无序竞争,门槛较低管理粗放、“各自为营”难塑品牌等。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此类问题。”南平市副市长黄苏福说,南平市打造了“武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检测检验、统一品牌宣传运营,倒逼企业和农户在生产源头上就把好质量关,也将助推“老”产业的振兴,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作为政府部门,在助推‘老’产业发展时,要注意保护资源特色,加强产业引导,以带动经济效益为主要衡量标准,也要兼顾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等。”黄跃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