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留住绿水青山 大力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

2018-11-22 15:36:40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魏剑生

建瓯市区全景图 (吴章中 摄)

建瓯市为保护生态环境,深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全市古树名木“上户口”,实行挂牌保护。图为龙村乡仰坑村保护较好的苦槠树。 (魏永青 摄)

建瓯市结合林区独特生态优势,引导、鼓励、扶持山区农户发展铁皮石斛、三叶青等特色产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图为东峰镇溪仔窠林场栽培的铁皮石斛长势喜人。(魏永青 摄)


仰首是蓝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见绿荫,处处有花香……这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建瓯市的现实美景。

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建瓯市始终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走出了一条统筹、协调、可持续的转型跨越之路,让百姓尽享青山绿水带来的红利。

2016年数据显示:建瓯市森林覆盖率79.8%,绿化程度96.89%,湿地保有量11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27.79万亩;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104.2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达98.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6万亩,淘汰黄标车1070辆。

城区造景

生态城市展宏图

“建设一座滨江生态园林城市,我们必须精心呵护好生态,坚持优美环境养护绿水青山,做实项目转化绿水青山,惠及民生共享绿水青山。”建瓯市委书记丘毅的话掷地有声,为该市生态建设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发展蓝图。

为提升城市品位,去年以来,建瓯市围绕“生态之城、园林都市”,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建设“水美城市”为载体,结合旧城改造,辟地增绿;结合生态项目,以“水”引绿;结合道路建设,以“路”带绿;结合庭院美化,以“房”促绿,先后完成水西路、瓯宁路、金瓯路等城市道路“白改黑”15公里,上峰景城至高铁西站连接线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云际山公园一期栈道投入使用;练氏夫人公园、弓鱼广场等9处公园绿地全面改造提升,改造绿地面积1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2%;整治沿街道路景观,投入1656万元对主次干道及“三江六岸”主要建筑物立面夜景进行新建或改建;安装中华灯1140盏,新建和改造鼓楼、水南塔、高速交警等夜景工程198处。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该市在城建中认真梳理好地脉文脉,将真山真水和城市格局结合起来,为城市打上独特的文化烙印。闽源文化广场、马可波罗广场、进士广场、竹产业展示馆,以及正新建的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城南片区水南段江滨道路及沿江景观工程……或精致,或典雅,或现代,或古朴,点缀在市区的东南西北和大街小巷,传递着城市的文化基因,镌刻成永久的城市记忆,散发出大气、雅气、秀气的鲜活气息。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品位和功能。在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中,正在建设的总投资34亿元的“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城市提升PPP项目无疑是最亮丽的一笔。该项目以“闽源古建州、水上丝绸驿”为规划目标,通过防洪堤、景观、市政、水生态、夜景等工程,以及古建州历史文化表现,打造一条“三江青山绿水涟,六岸彩廊丝绸驿”的黄金水道——串联起建瓯的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休闲廊道、文化廊道、产业廊道,实现建瓯水岸复兴,推动建瓯新城区建设 、老城区城市更新。

天蓝水清,绿意满城。如今,有着“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市”称号的建瓯,已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屋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象,真所谓的“青山绿水入画来”。

农村治污

青山绿水提颜值

新建污水处理厂、责令环境违法项目停建、淘汰落后设备……建瓯立足“生态之城、园林都市”战略,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打赢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攻坚战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树立“绿色施政”理念,从顶层设计着手,深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规定,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实行环保约谈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抓在手中、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坚持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培育绿色生态细胞,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农村和基层辐射。全市划定生态红线1708.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0.67%;近两年,该市累计投入环保建设资金14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7个,其中6个乡镇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命名,南平市级以上生态村192个,市级以上生态村达88.5%。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人保洁”工程,加大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重点区域流域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6 座,排水管道122.61公里,污水处理率达89.82%;建成8座城区垃圾中转站,城区及部分乡镇垃圾转运至建阳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15个“千村整治”村完成投资7800万元,新建乡村污水处理设施17个,完成农村路网硬化111.44公里。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水系景观。该市对川石墩阳、水源王厝、东游东际等12条小流域和水源乡、小桥镇、龙村乡、吉阳镇、芝山街道等5个重点治理乡镇5条小流域进行“山、水、田、林、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完成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22.67公顷,完成建设总投资7320.13万元。

——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组织开展保障“清水蓝天”、“双随机”等多项环保执法活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该市查办处理省级挂牌督办环境问题4个,南平市级挂牌督办环境问题5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9起、涉及企业59家、处罚总额216.73万元。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破坏,谁治理” “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全市累计收缴治理保证金225万元;持续实施废弃矿山“青山挂白”治理,减少生态环保问题存量,投入治理资金55万元,完成治理面积3.98万平方米;强化“两违”整治,拆除“两违”建筑40.32万平方米;基本完成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全民参与

美丽家园共守护

建设生态,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在建瓯市环保局局长王振宇看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径和方式。要发挥智慧环保优势,凝聚多方合力,让社会每一分子都加入守护美丽家园的环保大格局中来。

——建立长效化教育机制,将环保知识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大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推崇低碳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所、南平市级绿色学校20所、市本级绿色学校20所,创建本市、南平市级生态教育基地各1个,创建南平市级绿色社区3个。

——为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延伸司法服务,该市在房道镇万木林生态保护区实施生态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从传统文化、生态之美、绿色发展、司法护绿等角度,全面搭建绿色生态教育平台,使其成为集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生态保护、普法教育、课外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场所。

——生态是建瓯的优势,也是建瓯须坚守的底线。在工业项目引进过程中,该市坚决拒绝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户。新引进的企业项目在办理相关手续前必须经环保部门预先评审,对其选址、原材料、工艺、产品等进行全方位评估,经环保部门同意后才能落地投产。近两年,先后有30余家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在项目评审阶段被一票否决。取而代之是投资3.1亿元的阳泽绿色农业生态园、投资2亿元的建工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投资2亿元的迪口乡村旅游等一大批“高大上”项目的开工建设。

生态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的意识正在不断蔓延,“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建瓯人将昂首阔步,不断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 ☉魏剑生

[责任编辑:谢志源]
闽北日报-数字版
大武夷关键词
版权申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大武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否则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稿费说明】对本网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证明其著作权,请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我网,我网将按照《闽北日报》的稿费标准给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费,我网则立删除该作品。如第一时间,未能联系我网(需提供手机联系通话记录和邮箱版权申明邮件),视为默认我网刊载作品,我网对作者提请撤稿之前的版权诉求,概不负责。
  【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7楼。电话:0599-8868501、18650668593。邮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0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80004] 闽ICP备[050017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68501 举报邮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12390
  • 单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梅峰路45号报业大厦7层 广告热线: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