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一波又一波游客打破了邵武周边乡村的宁静。随着邵武水美乡村建设的推进,绿水青山愈发秀美,乡村成了邵武人消夏度假的好去处。
邵武是一座山峦环绕的闽北小城,城区主要两条河流——富屯溪与古山溪纵横交错,穿城而过,20公里水美城市建设基本形成闭环,城市环境大大提升。这样的水生态发展方式也延伸到了乡村。作为水美城市建设的创新延伸,邵武围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打造水美乡村,把流域综合治理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水美经济相结合,培育加快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实现绿色惠民新路径,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因地制宜巧治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竹镇洋坑村一幅悠然的村居景象呈现在眼前。以前山水环绕的偏僻小山村,如今宜居宜游,在当地小有名气。
大竹溪从洋坑村内穿流而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多年前当地百姓对大竹溪的调侃,曾经的大竹溪水患严重,水生态环境很差。近年来,洋坑村通过“综合治理、管护结合、农旅融合”等方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2018年,大竹镇开始实施大竹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村庄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生态护岸修筑;在水源保护区内的荒山种植生态林,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建设生态安全水系,进行河道清障、生态格网挡墙建设,完善大竹溪全段生态护岸、生态滨水步行道,将河岸两侧黄土裸露地绿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0亩……一系列措施将该镇存在的小流域生态问题各个击破,系统治理保水土。
此外,大竹镇还将管护结合起来,全方位守护水生态。
村级河段长、河道专管员、环保网格员纷纷上阵巡河,重点打击大竹溪河道“四乱”、非法电鱼等行为。“巾帼志愿护岸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清理河岸垃圾,开展护河环保知识宣传,劝导农户圈养家禽,引导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减少日常生活生产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同时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在精心管护下,大竹溪水清了,鱼多了,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
有了好生态,大竹镇利用这一资源禀赋,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9年,该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先后完成36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及土地平整,实现“田成片、渠相连、路相通”,有效提高土地抗旱能力,增强蓄水保土功能。同时,当地积极招商引资,打造樱花虹景区,从日本引进茶梅种植,使游客在冬季也能体验到不同的生态美。该景区通过“苗客”App售卖门票,并提供树苗认种、订单种植等线上体验方式,丰富了“互联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线上线下体验内涵。
流域治理为乡村带来好风景,送来好光景。据了解,2021年度邵武市“水美经济”重点任务中,水利支撑项目包含邵武市水口寨河、朱坊河两个河道疏浚工程,洪墩镇水口寨河、沿山镇古山溪流域治理等4个项目,2021年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
现代科技巧助力
清风徐来,碧波荡漾,亲水台旁,游客享受着坐看云卷云舒的悠然惬意。“我从朋友圈看到好友晒了来千岭湖度假的照片,我一下就被这个开阔的湖水吸引了。邵武是山城,平日里看到的山比较多,这里湖天相接的景致让人眼前一亮。”游客黄晓莉惊喜地说。
如今,拿口镇千岭湖休闲旅游度假区俨然成为近郊游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在此之前,千岭湖的景色犹如被掩盖的明珠。
曾几何时,拿口镇界竹村的千岭湖河岸被养猪场、机砖厂和砂石料场环伺,湖面水葫芦遍布,一汪碧水被湮没无迹。
2019年,拿口镇积极创新生态监管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公司,对辖区内的河道、公路、森林防火、环境问题、保洁工作开展综合巡查,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2020年,该镇进一步整合资源,在此基础上,将千岭湖坝头河面打捞及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纳入生态巡查范围,升级为拿口镇“七位一体”生态巡查,全面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无人机也被应用到生态巡查中。
“朱坊河段小学校门口河岸边发现一处建筑垃圾,请你尽快到现场处置。”拿口镇无人机操作员虞绍忠对河道巡查员林惠芳说。没几分钟,林惠芳赶到现场,在告知村干部后,便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对建筑垃圾进行清理。
“以前巡查一条河段需要3小时左右,现在无人机一飞,还不用半小时。不仅如此,镜头里许多小地方都能看得很清楚。”林惠芳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拿口镇在巡河、治水上探索技术创新,将无人机“高空巡河员”与人工地面巡查员相结合,构建立体交叉巡河模式。通过无人机,可以清楚对比河道水质变化,并及时向河道巡查员推送其负责的河道巡查视频信息,督促专管员尽快处理解决,实现了河道基本情况、日常管理、巡查等信息化、数字化,形成了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机制。
无人机在当“巡河员”的同时,还能做“侦察兵”。体积小、速度快、隐蔽强的无人机在日常巡河中还能“看见”电鱼、炸鱼、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为执法提供有效、实时的现场侦查和取证。
如今的千岭湖群山环抱、风光旖旎,这颗水上明珠愈发璀璨,近日获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据悉,自从邵武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美丽邵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三办合一”以来,邵武市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配备了无人机,其中13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更是保证了一村一机,空中移动的“天眼”不仅有力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更将违法行为和污染因素一网打尽。
以水为媒巧借力
两年前,和平古镇的禾田溪沿岸一片杂草丛生,一到雨季溪水陡涨,溪流行洪不畅,常常危及两岸农田。如今,波光粼粼的禾田溪美如画卷,鸟飞长空,鱼翔浅底,沿岸绿色草坪葱郁,防洪栅栏一路延伸。清晨傍晚,村民们在沿溪两岸的彩色步道上散步健身,好不惬意。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水美地标全面建成。
和平古镇生态防洪堤项目是省级重点项目,于2017年1月起动工建设,总投资6000多万元。项目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拓宽河道行洪断面,以生态修复的高标准防洪堤为主线,沿禾田溪、罗前溪两岸建设6公里长集生态防洪防汛和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步道。项目于2018年建成,有效地保护沿禾田溪及罗前溪两岸1200亩农田,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个项目不仅注重治理水患,还致力于提升生态品质,在修筑防洪堤时充分利用古镇保护性规划,结合古镇旅游元素,在实施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兼顾生态综合治理,植草固土,保持水土,在堤防的迎水坡面建设1.5万平方米格状绿化景观护坡,1.5万平方米嵌入式生态护坡。和平镇还增加投资300万元将防汛公路改造成为长6千多米的红色透水混凝土慢游步道,让沿河防洪堤步道成为古镇居民及游客健身、观光的休闲之地,将水利工程变为水美工程。
和平镇以水为媒,依托古镇古厝成群、林深水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突出绿色水美经济的破题之举,全力释放绿色资源、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乘数效应”。
以景观提升为目标,和平镇推进美河工程。为有效改善防洪堤区域生态景观,提升环境质量,和平镇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一座升降式生态水坝,形成100多亩水波粼粼的人工湖面,与隔壁渔樵耕读湿地公园同和平新村徽派民居相得益彰,形成一幅完美江南水乡画卷;成立景观绿化养护服务队,专门负责沿河、公园、新村的花草养护修剪和卫生保洁,让古镇人民享受到生态相融的“邻水借园而居”江南水乡生活气息。
在打造江南水乡画卷的同时,和平镇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邀请国内外在发展水经济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和企业,举办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等活动,借助外力、外脑,为和平古镇发展水经济献计献策。同时,借助渔樵耕读湿地公园及水文化景观生态步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发展民宿、康养、户外活动等项目,积极招商引资,计划创办游船、垂钓等水上项目,使其成为市民和游客健康养生、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重要景观带,造就水美生态效益,为古镇发展增添绿色新动能。
邵武这座山水环绕的小城里,水美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