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有更多的灵感——读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后感

2018-04-17 18:20 来源: 闽北日报  作者:吴建琼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多年后,重读这本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仍觉得它是我最爱的关于旅行的作品。

    翻开此书,就像踏上了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好奇、观察和思考,我倾慕阿兰深厚的哲学功底,也折服于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阐释,我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方式,随意且有质感。阿兰将“出发”作为开始的篇章,对旅行的期待娓娓道来——“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不懂阿兰是否受过中国古代诗词的熏陶,亦或只是译者的功劳,总之这本书里的文字,本真淳朴得淋漓尽致,感性却不做作,精致却不繁复,简练却不过度省略,所以,我把这部作品的语言比作是一段“艺术的写生”。

    都说旅行与文人是分不开的话题,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典型的有中国山水诗人,他们大多是旅行的行家,比如谢灵运,出身东晋望族,年少出仕却长期遭受排挤,但他每到一处为官,首先是要游腻当地,是个不折不扣的“驴友”;比如孟浩然,他壮年时期曾漫游吴越,一生都在求官与归隐之间徘徊,可谓“身在旅行,心在庙堂”……在西方,既是作家也是旅行家的也不少,比如写《月亮和六便士》的毛姆,足迹遍及东南亚、美洲,甚至还有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比如写《在路上》的凯鲁亚克,他说用于写这部小说的时间只有3个星期,然而却在路上消磨了7年……我想,大概是旅行最能催人思索,叫人在接受新物与替换旧物中攫取所需。正像阿兰在《旅行的艺术》中写道,我们曾期望持久的满足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因而我们需借助想象,让平凡的现实变得比其本身丰富多彩。的确,对于敏感的心,在旅行的热情和矛盾中能获得更多的“艺术的灵感”,那是一种未曾料到的真实体验与想象的叠加,执笔者只需把这种“灵感”记录下,分享予众人并寻找共鸣之人,那便是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旅行的艺术、阅读的艺术,甚至是艺术的价值。

    所以,倍感无聊的人们啊,不如趁着暮春时光,用一场旅行去拯救回一个有趣的灵魂吧。

(责任编辑:姚心妮)